烏有之鄉編者按:《可口可樂重回中國:中國1979的開放標簽》一文雖然是為漢奸買辦辯護的,但透露的信息值得人們重新反思。中國毫無原則地對外開放已經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是不是該往回調一調了?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問題尚未看清楚,一些人目光短淺尚情有可原。在今天,漢奸買辦們有什么臉面還出來打著反左、反民族主義,維護改革開放的旗號招搖過市?
《可口可樂重回中國:中國1979的開放標簽》節錄
是變化帶來了繽紛,在中國開放剛剛破題的1979年,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被認為代表“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進入了中國。
政治局勢漸漸明朗,鄧小平重回中國政治權力中心。可口可樂方面再次傳達了進入中國的想法。可口可樂總裁訪問北京,實際是前來探討在中國建廠的可能性,佟志廣與他再次見面。這時中國的情況已經和可口可樂第一次提出在中國建廠時大不一樣,佟志廣問他:“你認為現在時機成熟了嗎?我們中國人能接受你的可口可樂嗎?”
但這畢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消息一出,便遭到上海方面的強烈反對——— “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種種聲音一起向上海市政府壓來。
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的事發生以后,一位老同志發話了:“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要求中糧對此作出解釋。
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的事發生以后,一位老同志發話了:“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要求中糧對此作出解釋。
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可口可樂總公司開始協助北京分公司搞促銷。中糧曾提醒可口可樂,內地不同于香港,開拓市場不能操之過急,避免發生副作用。1982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可口可樂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場推銷可口可樂,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帶包裝的筷子。一時間人潮如涌。據考證,這是中國現代市場上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
北京各大報紙對此反應強烈。《北京日報》的《內參》以“可口未必可樂”為題發表文章,認為在國家缺少外匯的情況下,引進可口可樂是浪費國家大量的外匯資源。陳云批示:只準賣給外國人,不準賣給中國人一瓶。商業部根據批示,正式通知北京停止銷售。
1984年,佟志廣離開了中糧公司,但是可口可樂重回中國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將近30年后,他還能清晰地回憶一些細節——— “當時很多人看見可口可樂就說 ‘不敢想’了,可是我后來參加復關談判(1991年—1993年佟任中國“入世”第二任首席談判代表,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更多‘不敢想’的事發生了,削減關稅、放開金融業……1979年可口可樂進來的時候我就相信,只要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我們的做法就沒有問題。”
民族品牌消亡,該由誰承擔責任?
邱林 刊發時間:2008-11-28 光明網-光明觀察
重慶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14年前的合資在當時轟動業界,被視為民族品牌發展壯大的典范。然而,雙方合作于兩年前“不歡而散”,曾占據中國可樂市場近八成份額的天府可樂品牌產品無處可尋,天府可樂公司也從明星企業變成特困企業。近日,重慶天府可樂公司著手向百事可樂“索回”品牌,卻面臨著諸多法律和現實困難。(11月28日《經濟參考報》)
人們不禁會問,天府可樂這次向百事可樂“索回”品牌的勝算有多大?對此,有關法律界人士認為,勝算可能性不大,因為天府可樂品牌在合資時已經作為知識產權為合資公司所有,因此其有使用不使用或如何使用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天府可樂已將股份全部轉讓給百事可樂,那么合作關系已經不存在,因此想主張“索回”或其他權利的主體身份都很難得到承認,法院也可能無法立案。
如果法律界人士的分析是準確的,天府可樂再現身市場上的可能性就很小。眾所周知,天府可樂這個16年前一度占據了中國可樂市場75%份額的品牌,1994年1月,天府可樂公司將該品牌的控股權以3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百事可樂公司。合資后,百事可樂卻逐年減少天府可樂品牌產品的生產,到2005年時已不到0.5%,市面上幾乎看不到天府可樂的產品。
到目前為止,仍有一些人認為,跨國公司收購了中國企業,其民族品牌還會照樣留在國內。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百事可樂拿下天府可樂后,并沒有給天府可樂留下任何空間,現在的天府可樂公司為純國企,且僅剩一個空殼,原有的與百事可樂合資的生產廠、品牌商標等資產均已被百事可樂據為己有,百事可樂也并沒有繼續發展天府可樂的品牌,而是將其當成代加工點。
實際上,天府可樂并不是中國唯一與百事可樂合作的國內知名飲料品牌。廣州的亞洲、北京的北冰洋等品牌都曾經是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品牌合作對象。但包括天府可樂的這些中國品牌在與其合作過程中,都逐漸變得悄無聲息。實際上,百事可樂進行合資或合作的這三家企業大致采取了相同的模式。
十多年來,除上面提到的三個品牌外,沈陽八王寺、天津山海關、青島嶗山、武漢大橋和上海正廣,全國八大飲料民族品牌已全部被外資收購,外資碳酸飲料在中國市場占有的份額達到90%。縱觀這一件件的并購案,不難發現民族品牌“牽手”外來資本的光環背后,同樣隱藏著種種難以言表的不堪——合資的結果最終難逃兩個套路:不是被外來資本的自有品牌所替代,就是逐漸銷聲匿跡、成為明日黃花。
事實證明,跨國公司并購國內企業后,往往把一個好端端的中國民族品牌逐漸冷藏、冰凍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國品牌取而代之。例如百事可樂并購天府可樂的目的也許不僅僅是通過他們賺錢那么簡單,其背后隱藏著險惡用心,那就是通過國內龍頭企業進入并擴大其市場份額,在此之后轉而消滅這些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的品牌,從而達到壟斷目的。
在一系列外企飲料業并購案中,讓我們領悟到一點,就是商場如戰場,打敗對手最有效方法不是消滅他們的工廠,而是打敗或奪取他們的品牌。雖然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民族產業的發展之上,但如果只為純粹的經濟活躍或GDP指數,如果一個國家所涌現的品牌都是國外品牌在唱大戲,民族品牌在當配角,或者民族品牌被跨國公司逐一并購的話,國家以后的經濟發展恐怕會掌握在別人手里,恐怕于民于國都會不利。
那么,對于天府可樂等民族品牌的消亡,誰應當承擔責任呢?是當地政府,還是企業領導人?現在來追究也許為時已晚,但其教訓卻是十分深刻。過去,國內企業往往不把品牌當作資產,而只認為它是一個商標,例如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的合資時,其天府可樂品牌作價350萬元人民幣。
雖然天府可樂的逐漸消亡是一個案,但它提醒我們,不能把保護民族品牌當成一句空話。我們應該警惕國外的“民族品牌殺手”利用資本的手段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對于一些打著合作共贏旗號來消滅民族品牌的跨國公司,民族企業要應增強風險意識和防御能力,國內的相關法律也要跟上,避免其鉆漏洞,政府要加強對民族品牌的保護,公眾與社會輿論也應維護民族品牌的良性發展。
可口可樂重回中國:中國1979的開放標簽
環球在線報道 開放前的中國,在后來的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偉眼中只有4種顏色——— “我剛到內地時,眼里看到的幾乎只有4種顏色:藍色和綠色的衣服,橙色的桔子水,再就是鮮艷的紅旗。”而如今,除了紅旗之外,其他所有的東西都變得繽紛多彩了。
是變化帶來了繽紛,在中國開放剛剛破題的1979年,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被認為代表“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進入了中國。
這必須從其后曾任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入世”第二任首席談判代表的佟志廣在美國的時候說起。
1972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佟志廣開始了他的駐美工作歷程。同年,可口可樂公司在北京王府井街口的北京飯店里設立了臨時辦事處。但是,當時佟志廣并不知道自己有天會和這家公司扯上關系。
1976年,中國的政治形勢動蕩不安。那時,佟志廣在中國駐美聯絡處工作。一天,當時的可口可樂總裁來到駐美聯絡處商務處,向他表達了一個愿望,向中國出口可口可樂,并且希望能在中國建立可口可樂的灌裝廠。
對于佟志廣來說,可口可樂他并不陌生,“我第一次喝可樂那是解放前的事了”。1948年以前,可口可樂在上海等地已經可以見到。佟在那時就嘗過了這種喝來有點像止咳糖漿的 “汽水”。不過,1949年可口可樂退出了中國市場。盡管中美關系交惡數十年,但是可口可樂方面對中國市場念念不忘。它始終在等待時機,隨時準備在第一時間進軍中國。
考慮到國內的實際形勢,佟志廣告訴對方,現在想進入中國還“為時太早”。
他向對方解釋說,對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國人來說,他們只在電影里見過美國的可口可樂,而當時的可口可樂又總是和美國兵聯系在一起。特別是朝鮮戰爭之后,其形象已經不是一種飲料那么簡單。雖然佟志廣承認開放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但當時的中國還不可能接受可口可樂這一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產品。
二
1977年,佟志廣回到國內,進入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工作,國內通過他了解到可口可樂想要重回中國的設想。
政治局勢漸漸明朗,鄧小平重回中國政治權力中心。可口可樂方面再次傳達了進入中國的想法。可口可樂總裁訪問北京,實際是前來探討在中國建廠的可能性,佟志廣與他再次見面。這時中國的情況已經和可口可樂第一次提出在中國建廠時大不一樣,佟志廣問他:“你認為現在時機成熟了嗎?我們中國人能接受你的可口可樂嗎?”
佟志廣得到這樣的回答——— “我在中國設廠,并不是首先針對中國消費者,主要是針對國外消費者。到中國來旅游的國外人,特別是歐洲人和美國人。因為可口可樂差不多已經有80年的歷史,現在這代美國人的爸爸、爺爺都是喝可口可樂長大的,因為歐美人習慣了它。美國年輕人不管到哪兒去,都只想喝可口可樂,有旅游者的地方就應該有它。至于你上次說到美國兵,我和美國兵沒有其他聯系,只不過我是生產者,他們是消費者,我們不過是個賣汽水加甜味來賺錢的公司。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可口可樂工廠,60年代以后,非洲、亞洲也有很多我們的工廠,那里很多年輕人也都習慣喝可口可樂,因此哪兒有需要,我們也會到哪兒,因為我是商人。”
佟志廣又問:“可口可樂有股藥味,為什么還有人喜歡?”對方答曰:“實話告訴你,你說的那股藥味就是中國的味道。可樂里面有中國的桂油!你說的近似咳嗽糖漿的味道,是桂油的味道。沒有桂油,可口可樂就不是這個味道了。”后來佟志廣查資料才發現,可口可樂公司確實一直在從中國購買桂油。即使在兩國關系冰凍時期,可口可樂仍想方設法從中國獲得桂油。
于是,談判開始了。最終,經過層層的不斷請示,中糧與可口可樂簽署協議,允許其進入中國。根據其后歷任中糧多個要職的劉昌璽在《中糧志》中回憶,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978年十一屆三種全會前,時任中糧油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的張建華建議將可樂引入中國大陸,當時的外經貿部部長李強表示同意。1978年12月13日,總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達成協議,采用補償貿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國主要城市和游覽區提供可口可樂制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設專廠灌裝并銷售。在可口可樂裝瓶廠未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糧總公司安排銷售。
根據中糧總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豐行的協助下,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于1979年底由香港發往北京。
引人注意的是,僅僅在允許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協議簽訂4天之后,1978年12月17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中美雙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于是美國當地媒體紛紛猜測,當時的總統卡特是否與可口可樂進軍中國有關?可口可樂是否提前知道了高層的外交動向?《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通過采訪得出的結論接近一致:看不出卡特總統與此事有何聯系,官方當時對此也進行了否認。
事情過了將近30年后,在上海,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副總裁趙仲彬先生就此說:“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一向與政府有著很好的關系。”佟志廣則回憶說,他還在美國工作時,有次可口可樂總裁請他在威爾遜故居吃飯,席間說起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EarlCarter,習慣譯稱吉米·卡特),東道主說:“我和吉米是好朋友,別忘了,他是亞特蘭大人。”而可口可樂總部就在亞特蘭大。
三
可口可樂當時的銷售對象嚴格限制在來華工作、旅游的外國人當中,銷售地點主要是友誼商店。今天位于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友誼商店,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已無任何神秘可言,如今在這家商店的一角還可以買到可口可樂,現在的食品部經理說,他只聽說1979年的可口可樂大概是4毛錢一瓶。
但在計劃經濟年代,友誼商店就是奢侈品的象征。很多媒體在回顧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歷程時,都認為從1979年起,可口可樂只能在友誼商店及涉外的旅游賓館賣,是中方提出的強制條件。實際上,當時的可口可樂也看到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復雜性,在談判時主動只將“在華外國人”作為自己的目標人群。
不過,也有中國人提前喝到了這種洋飲料。據報紙記載,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兒子是外交官,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買了可口可樂和進口糖果招待朋友來家作客,結果這些“新鮮零食”讓客人的眼睛都直了,羨慕不已。
可口可樂重回中國的消息一出來,輿論普遍感到很驚奇。當時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不在少數。根據美國媒體當年的報道,麥當勞曾經看到過“曙光”——— 因為中國當時的領導人希望勞動者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減少中午吃飯時間,增加勞動時間,為國家經濟復蘇做貢獻,這就需要很多快餐食品。麥當勞得到這一消息后,認為自己作為一種快餐,進入中國的最佳時機到了。但是,最終還是可口可樂第一個吃了“螃蟹”。
四
早在1927年,可口可樂就曾在上海設立工廠。1948年,那里的工廠甚至成為了當時可口可樂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工廠。所以,可口可樂首先想到的設廠地點就是上海。
但這畢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消息一出,便遭到上海方面的強烈反對——— “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種種聲音一起向上海市政府壓來。
可口可樂不得不放棄上海,改為在北京建廠。北京方面幾經周折,裝瓶廠廠址最終選在了北京五里甸的中糧油下屬北京分公司的一個烤鴨廠里。廠房也只有一間,是烤鴨廠給騰出來的。
雙方當時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中方每年花30萬美元購買濃縮汁,其他生產線全是可口可樂免費送給。可口可樂方面起初預計投資60萬美元,最后建廠花了將近100萬美元。佟志廣說:“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是引進外資的開端。但是,當時是以完完全全內資企業的形式運作的。真正引進外資還不敢想。”
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趙仲彬介紹說,由于地方偏僻,當時北京可口可樂廠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保持水質?因為地處偏僻,當地只能取到井水。佟志廣也說,自己一直有個疑問——— 可口可樂總部在美國亞特蘭大,它在全國各地的廠家都是購買濃縮汁后要自己加水加料來生產最終的可口可樂,但是各地的水質差別很大,如何保證制作出來的可口可樂是一個味道?
在現場,佟志廣見到了可口可樂的“秘密武器”——— 可口可樂公司專用的凈化水設備。這臺設備不大,但是技術含量很高。主要是對水進行過濾,以使其成分完全符合可口可樂用水的要求。佟還有一個疑問,這個井水過濾后味道能對嗎?后來造出來之后,他喝了幾口,感覺和在美國喝的還真一個味道。
事情一開始是非常好的,但是后來很快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的事發生以后,一位老同志發話了:“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要求中糧對此作出解釋。
為此,中糧公司專門寫了報告,闡述了以下5點理由:1.可口可樂是飲料,有名氣是因為銷售的成功。特別是美國人到世界各地都喝這種東西,改革開放外國人來得多了,成為一種必備的飲料,我們應該滿足這種需要。2.可口可樂里用了我們中國的桂油。有中國的成分在里面。3.我們尚未掌握軟飲料生產裝罐裝瓶技術,引進這套設施,有助于技術進步。4.我們每年花30萬美元買濃縮汁,但是我們的利潤要比這30萬美元多出2到3倍。5.我們僅限其在北京設廠,不在其他地方設廠,也是對其有控制的。國家在政策上規定,可口可樂生產量不能超過我國飲料總產量的5%、建廠前辦理審批手續等。
通過這番解釋,這場風波才平息下去。
當時為什么給可口可樂限制呢?佟介紹說,對它的產量進行控制,一是怕可口可樂影響我們的軟飲料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限制也是一種保護,避免引起太多事端。另外,佟志廣承認,盡管在美國工作多年,思想不算保守,但是當時自己對可口可樂也有警惕之心。現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副總裁趙仲彬是香港人,自己的子女有的就在內地生活,回憶起當年也是啞然失笑:“當時走在路上總要回頭,害怕身邊的行人里就有大陸的便衣,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的。”
北京裝瓶廠投產后,可口可樂又在計劃開更多的廠。第二個廠址選在了深圳,可口可樂公司開出的條件是:提供每分鐘500瓶的裝瓶線,價款的50%為無償贈送,另50%價款由進口可口可樂公司濃縮液補償。起初廣東省領導支持在深圳設廠,后又改為廣州。
1982年初,可口可樂副總裁、國際部總裁哈利去廣州簽署有關協議前,廣州也出現了“反可口可樂潮”。此時正值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領導都在北京開會,他們要求“慎重”并且推遲簽字。而此時,中央有關部門已經批準哈利及其專機的入境簽證,將按期在北京入境,并第二天轉赴廣州。緊急情況下,時任外經貿部部長代表的王品清請示國務院領導,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指示“按原計劃進行”。王品清親自去機場迎接了哈利及其代表團,廣州廠最終于1983年投產。
1979年可口可樂進來的時候我就相信,只要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我們的做法就沒有問題。有了前兩個廠的基礎,準備在上海建第三個廠就比較順利了。上海廠建成投產后,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前去參觀并題詞。
五
后來有人說,可口可樂的老總在進入中國時曾說過十年內不打算盈利,這種耐心是日后成功的關鍵。實際上,可口可樂方面當時并不滿足于這種過慢的發展速度。但是中國的復雜情況讓他們始料不及。
佟志廣回憶說,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可口可樂的老總曾說:“2年內我不打算賺錢。”建一個廠,他們也不在乎當時能不能賺到錢,主要是趕快形成規模。不過,雖然總體上對中國市場的盈利前景沒有過高要求,但是趙仲彬說,當時公司內的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工作考核目標,工作人員的壓力并不比其他地區小。
在這種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終于忍不住要有所動作。根據《中糧志》中劉昌璽的回憶:北京廠于1981年4月投產后,產品供應旅游飯店,收取外匯。1982年初,征得商業部同意,將供應旅游飯店后剩余部分由北京糖業煙酒公司系統在北京投放市場內銷。
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可口可樂總公司開始協助北京分公司搞促銷。中糧曾提醒可口可樂,內地不同于香港,開拓市場不能操之過急,避免發生副作用。1982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可口可樂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場推銷可口可樂,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帶包裝的筷子。一時間人潮如涌。據考證,這是中國現代市場上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
北京各大報紙對此反應強烈。《北京日報》的《內參》以“可口未必可樂”為題發表文章,認為在國家缺少外匯的情況下,引進可口可樂是浪費國家大量的外匯資源。陳云批示:只準賣給外國人,不準賣給中國人一瓶。商業部根據批示,正式通知北京停止銷售。
當時的中糧糖酒雜品處處長陳光給《新觀察》寫文章反駁,該雜志拒絕發表。寫報告到部里,部里也表示愛莫能助。最后,劉昌璽想以“人民來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領導說明問題。他把想法告訴主管經理朱晉昌,朱表示:“你敢寫我就敢簽名。”信寫好,兩人共同簽名并通過陳慕華轉交中央領導。
信的主要內容說明:北京生產的可口可樂有96%是國產原材料,可口可樂公司供應的濃縮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內銷的可口可樂不僅沒有花國家一分外匯,通過旅游飯店,還為國家賺回大量外匯。將剩余部分投放市場,一方面豐富市場供應,同時工廠可獲得可觀利潤。在中央關注下,可口可樂終于重新獲得內銷權利。
另一件讓可口可樂公司極大不安的是 “咖啡因風波”。
沒過多久,有地方衛生部門以“可口可樂含有咖啡因,不符合衛生要求”為由,不允許可口可樂在市場上銷售。根據是東北某研究所給白鼠喂可口可樂后,白鼠出現興奮現象。中糧方面提出,茶是中國傳統飲料,可是茶葉所含咖啡因要超過可口可樂好幾倍。咖啡中咖啡因含量則超過可口可樂幾十倍,但世界其他國家并未因此禁止喝咖啡。對方說,茶葉、咖啡所含咖啡因是天然咖啡因,非人工添加。中糧提出,可口可樂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叫Coca-cola的植物,其本身含有咖啡因,并非人工添加。對方終于無話可說。
中糧方面后來總結道:這些風波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新鮮事物,有的人因受極左思潮影響,對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不理解,對引進像可口可樂這樣有爭議的產品出現抵觸情緒,是很自然的。
1984年,佟志廣離開了中糧公司,但是可口可樂重回中國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將近30年后,他還能清晰地回憶一些細節——— “當時很多人看見可口可樂就說 ‘不敢想’了,可是我后來參加復關談判(1991年—1993年佟任中國“入世”第二任首席談判代表,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更多‘不敢想’的事發生了,削減關稅、放開金融業……1979年可口可樂進來的時候我就相信,只要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我們的做法就沒有問題。”
(本文來源: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網 作者:房煜)
相關文章:
一瓶可口可樂的世界成本 [李靜怡][2007年7月7日][2052]
內容:
一瓶可口可樂的世界成本文/李靜怡最近臺灣可口可樂網站推出了利用部落格串連的宣傳,但顯然是值得研究的失敗案例。網站上頭喜洋洋大紅色頁面上有一句口號叫作「打開你的心,進入 the Coke side of life」,推行一種所謂追求新鮮、冒險、與樂觀的可樂生活態度。還寫了一個勵志小故事和可樂迷說:如果你手中的可樂喝到一半,要想wow!我的可樂還剩半瓶呢,千萬不能悲觀的想,我的可樂只剩半瓶啰。美商可口……
天府可樂·劉翔·迎戰對中國的獵頭與斬首——寫在八一九這個特殊的日子 [風云嘯][2008年8月19日][7121]
內容:
天府可樂·劉翔·迎戰對中國的獵頭與斬首——寫在八一九這個特殊的日子 風云嘯 一 汶川大地震,一個男孩幾天后被救出,他說了一句后來家喻戶曉的話: “我想喝可樂,要冰鎮的!” 我想到這句話時,屢屢產生這樣的疑問: 現在中國銷售的可樂中,還有我們自己的品牌嗎? 八十年代的中國比較……
內容:
外方將中國經濟殖民化又一例——收購匯源公司[ 周旭東 ] 于2008-09-03 強國論壇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國歌》這樣唱的。今天,其實我們在經濟上也快要到最危險的時候了。外方或者說資方已經把中國經濟瓜分控制到可怕的程度了。據中國證券網消息,中國大型果蔬汁生產商——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今天公布,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提出以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
內容:
超九成網友:可口吞匯源涉嫌外資消滅民族支柱企業2008年09月04日 來源:人民網-跨國公司頻道 http://mnc.people.com.cn/GB/54849/69894/133418/index.html 相關專題鏈接: 可口可樂全資收購匯源 外資消滅民族支柱企業? 相關新聞鏈接: 可口可樂……
“品牌無國界”是漢奸言論 [金評媒5678][2008年9月8日][2735]
內容:
“品牌無國界”是漢奸言論作者:金評媒 9月6日,匯源果汁董事長朱新禮在回應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事件時表示:品牌是無國界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不應該用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朱新禮還說,高價出售企業是很正常的商業行為,“企業應該當兒子來養,像豬一樣賣。”多么冠冕堂皇的詭辯,多么大言不慚的嘴臉!“品牌是無國界的”,但品牌背后的利潤卻是有國界的。當匯源果汁被賣給可口可樂,從此,我們買匯源的錢大部分要回……
匯源被收購事件與民族無關嗎? [王泰俊律師][2008年9月10日][1440]
內容:
匯源被收購事件與民族無關嗎? 早上看央視一套新聞,媒體廣場介紹了《中國青年報》的一則評論,題為《匯源事件無涉民族有關壟斷》。剛才又上網專門看了這則評論。我實在不知道《青年報》何時墮落到如此地步。 文章說:“新浪網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反對這一收購,理由是,民族品牌不能隨便賣,有例為證:美加凈、活力28、樂百氏被外資收購后已經消失,蘇泊爾、南孚電池、中華牙膏、小護士等被外資收購的品牌已……
友邦又驚詫:經濟民族主義忽悠誰? [荷風掠影][2008年9月10日][2649]
內容:
友邦又驚詫:經濟民族主義忽悠誰? 由匯源并購案引發的廣泛爭議,同樣引起了國外關注。據《環球時報》報道,英國《衛報》網站刊登文章說,歐洲在華企業擔心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并稱“經濟民族主義正在抬頭,這是我們相當關心的一個問題”。友邦驚詫于經濟民族主義,并特別指稱可口可樂收購中國匯源能否如愿,將是北京對待外國企業態度的一個試金石,這顯然是平中有仄、柔中帶剛的一
內容:
從樂百氏到匯源 “賣品牌很可怕” 2008年09月06日 東方早報 朱新禮曾經給匯源果汁的定位是“學習兩樂,超越兩樂”,現在卻要將匯源果汁拱手讓給可口可樂。 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2008年,匯源果汁將被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到底……
內容:
當今的牛鬼蛇神——從匯源收購案談開去 匯源終于是被賣了,結果只能是說一種遺憾,但卻是一種能夠意料的遺憾。在我們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偉大的歷史之際,我們的民族企業、民族品牌卻在這三十年中一個個地從歷史中被剔除了,毛主席當年說過,“凡是錯誤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應該進行批判。”而如今,三十年間大家表面上和和氣氣、安安穩穩地度過了,但真的牛鬼蛇神是不會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到
內容:
匯源比銀行賣得值 蘇文洋 京報網 www.bjd.com.cnhttp://www.beijingdaily.com.cn/jbsp/200809/t20080909_481742.htm9月3日,可口可樂宣布以179.2億港元即三倍于當日H股市價的價格收購匯源。9月6日,匯源董事長朱新禮公開回應:就應該“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 可口可樂這一買,匯源這一賣,讓我們那些對
內容:
從匯源并購談起:我國財富為什么流失黃衛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匯源并購成為網上熱點,大家關注的是又一個民族企業被外資吞并了。從網上提供的情況來看,匯源實際上不是內資企業,注冊地為海外的開曼群島(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905/12515276731.shtml),在香港上市
內容:
最近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事件鬧的沸沸揚揚,中國各種的政治力量,社會力量都參與了討論。 最新興的社會力量就是網友了,網友的政治立場基本是立足于基本的常識和民族感情,今年的一系列事件使得這個社會力量開始崛起,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左右了輿論,配合了國家的戰略,胡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對話,也體現了現在新一代領導集體對這一股新的社會力量的重視和肯定,給一些所謂網絡不可以作為政策參考的一些反人民的“精英”……
內容:
http://cq.people.com.cn/NewsCenter/20080915222941.html 中外品牌并購比較與分析 ——兼談自主品牌保護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意義 作者:全國青聯委員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內容:
“兒子”和“豬”與“垃圾食品”“匯源”的老板把自己的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把私有的“兒子”當“豬”賣了,套現了,換匯了,賺錢了。引起了國內一些人的反對,難道賣個人的“兒子”,賣自家的“豬”,就是“賣國賊”? “匯源”是誰的?“國家”是誰的?誰有權利賣?企業是私人資本的,國家是官僚資本的。 人民的公有財產,大好河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兒子”,都有權利賣給私人資本,列強資本,何況“物權法”……
內容:
淺論朱新禮的“上游”戰略pioneer 2008年年初,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曾公開表示,“已經打開資本市場的匯源果汁將有更多的資金做強做大,并有人才和國外企業競爭。希望能有更多競爭者出現,共同做大純果汁市場”。然而僅幾個月后,匯源果汁宣布,可口可樂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提出以每股12.2港元價格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發行股本。 在9月6日的媒體見面會上,朱新禮說“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可口可
內容:
不要美元,要品牌! 2008年09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長久 叢亞平市場是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市場是獲取利潤的平臺,可我們應自問,目前中國名牌產品在中國市場還占有多大份額?沒有市場、品牌,中國企業靠什么 生存?靠什么發展?靠什么創新?靠什么增強國力民財?因此,我們確實應該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護自己的民族品牌:一、加快建立和健全經濟安全審查部門
內容:
民族品牌的浮沉桑百川 9月3日匯源果汁發布公告稱,荷銀將代表可口可樂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以每股現金作價12.2港元、約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發行股份,以及全部未行使可換股債券。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擔心并購會導致民族品牌消亡、威脅經濟安全;質疑并購涉嫌壟斷、匯源目光短淺等聲音不絕于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