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網絡輿論成“公開內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0:10 紅網
現在,除了高層領導親自上網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國務院設有專門機構,每天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聯網輿情”形式提供給領導人參考,網絡輿論已經成為一種“公開的內參”。(據《半月談》4月10日報道)
看到這則消息,作為一名經常對一些焦點事件發表自己看法的普通網民,我真是由衷地高興。因為,在一些人眼里不以為然的網絡留言,如今竟然引起了黨政高層的重視,而且還上升到了“公開的內參”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廣大網民應該為之額手稱慶的好事情。
可是,網絡輿論為何會成為“公開的內參”呢!在欣喜之余,我不斷的思考著這樣一個很自然想到的問題。現在就把自己的薄見全做拋磚引玉,略表一二。
網絡輿論之所以成為“公開的內參”,原因之一是網絡輿論更多反映的是百姓的“真知灼見”。由于互聯網作為傳媒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多的百姓可以在上面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很少具有更多的顧慮,說的都是百姓心中的真話、實在話。因此,在網絡中發表的留言,除了極少數不負責任的言詞之外,絕大部分留言都是發自百姓心中的肺腑之言,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而政府高層了解政情民意,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關鍵就是要能夠聽到百姓心中的真話、心里話。不然的話,制定出的政策就極可能成了“閉門造車”,又何談用出臺的政策來有的放矢的指導實踐呢!前不久,媒體上不是還報道了吳儀副總理非常擔憂到基層調研“最怕到基層聽不到真話”的新聞嗎?從這一點來說,網絡輿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高層了解百姓說真話的有效渠道之一。
網絡輿論之所以成為“公開的內參”,原因之二是網絡輿論影響及作用日益顯著。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我國網民已達1.11億,占世界網民總量的11%,成為世界上一個龐大的網絡群體。而以即時、互動為特點的網絡傳播方式,更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輿論平臺。比如,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孫志剛因無“暫住證”在廣東被“收容”致死,消息在網絡上激起強烈討論,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實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員乞討收容遣送辦法》隨之被廢除,許多地方開始取消“暫住證”;2005年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曝光,再次掀起一波網絡輿論大潮,推動了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改革,死刑核準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從前兩年
北京大學生硫酸“潑熊”事件、教授“論文造假”事件到最近女青年“虐貓”錄像事件等,均在網上引起強烈關注,進而延展到道德層面的反思和法律立法方面的討論……種種事例表明,網絡輿論已經成為民意表達的一個方便快捷的“輿論場”。
網絡輿論之所以成為“公開的內參”,原因之三是黨政高層所日益顯現出的善于學習、與時俱進的執政智慧。目前,從中央部委到縣級政府均建有網站,政府信息公開程度不斷提高。據悉,中紀委、公安部等黨和政府部門也已開通專門網站,在互聯網上搜集群眾舉報,實現與網民的互動。黨政高層利用互聯網促進民主,下情上達,上情下達。可以說,互聯網已經跨越了地域疆界,突破了組織界限,實現了黨和政府與普通群眾的直接溝通。這種互動,這種溝通,沒有黨政高層與時俱進的執政智慧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然,在為網絡輿論成為“公開的內參”拍手叫好的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們能夠利用好這張“牌”,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多發表一些有見地的建議,少一些無謂的牢騷話,讓網絡輿論能夠在更多的程度上對政府的執政起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導向作用。
稿作者:孫廣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