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87.4%居民對生活滿意”的民調挑點刺 |
|
郭松民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4-7 http://guancha.gmw.cn |
|
四川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公布了“開局之年聽民意”大型公益性社會調查結果:“87.4%的城鄉居民對當前的生活狀況總體滿意,醫療、教育和治安是當前民眾最關注的三大社會焦點”(4月6日《華西都市報》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6/06258625447s.shtml 政府重視民意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也是好現象。“開局之年”就想到了要“聽民意”,這無論如何都比習慣于“力排眾議”,蠻干、硬干更值得鼓勵。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唯一需要強調的就是應該聽真實的民意,而不是聽被制造出來的民意。 我無意影射四川省統計局是在制造民意,不過有些現象也的確很耐人尋味。比如在這條新聞后面的留言的網民,就絕大多數地對這個調查結果表示不能相信。有些聲音還很“偏激”:“不至于這么離譜吧?我就是成都的,我還有我周圍的好多人就不滿意!”“掩耳盜鈴!”“哈哈哈……真是樂死人!”等等。無庸置疑,這也是一種民調,盡管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民調。 不同民調的結果有些差距不要緊,但結論完全相反就不正常了。實際上,四川的這個調查結果也的確不是無刺可挑。比如它一方面肯定“87.4%居民對生活滿意”,另一方面卻又說“醫療、教育和治安是當前民眾最關注的三大社會焦點”。我們知道,醫療和治安,涉及到公眾的基本安全感,教育則涉及到公眾對下一代的希望和對未來生活的預期。以個人體會而論,只有基本感覺不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才可以說對生活還算滿意。反之,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狀況是既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又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了焦慮,那他對生活肯定是不會滿意的。 此外,了解一點民意調查知識的人都知道,調查時“樣本”的選擇,往往直接決定了調查結果。從報道中看,四川“采取隨機抽樣、電話采訪方式,共調查有效對象2000名,月收入水平在999元以下的占近1/2”,剩下的一半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可是我查了一點相關資料,發現四川農民的人均月收入為233元左右,城鎮居民的人均月收入為643元左右。如此說來,在2000個被調查者中,大部分人的收入是高于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的,絕大部分人的收入是高于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換言之被調查者基本上屬于占四川總人口比例很小的中、高收入階層,他們“滿意”,就能說“四川87.4%居民對生活滿意”?這也未免太武斷了一點吧? 政府機構組織民意調查,是為了供自己決策時做參考,而絕不能是為了粉飾太平。因為調查的數據失真,則決策時就必然會失誤,釀成后患。這份民調給我的印象是四川已經基本建成了和諧社會,四川的領導可以睡大覺了!不知道“87.4%的四川城鄉居民”對我的這個結論是不是滿意? 當然,由于種種原因,任何民意調查都會存在誤差,但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政府又不能不知道民意,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最佳的辦法就是要打破政府的統計系統對民意調查的壟斷,讓獨立的民間調查公司和媒體,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民調并公開自己的調查結果,這樣政府才能在綜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決策最接近真實的民意。 在民意調查方面實行政府壟斷的結果,實際上等于是政府自我信息封鎖,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則近似于“掩耳盜鈴”、“盲人瞎馬”,不能不讓人捏一把冷汗!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