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福利社會應寫入《憲法》作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
康新貴
摘要:建設福利社會,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性質和經濟目的的必然要求,中國社會目前四個階層的分布狀況也決定了必須為占總人口90%左右的勞動者階級建設福利社會。因此,建設福利社會是一項基本國策,理應寫入《憲法》作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同時,只有建設福利社會,才能實現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目標。
關鍵詞:福利社會 憲法 擴大內需
一、建設福利社會是一項基本國策,理應寫入《憲法》作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
社會福利是指為了促進個人的功能發揮和使之獲得最低的生活水平而提供一系列項目、好處和服務。廣義上,社會福利包括四個因素:收入補貼計劃、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務。①
一般認為,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成了“福利國家”,如西歐、北歐各國。各個國家的實際做法不盡相同,福利國家一般是指私人企業生產物質產品,而政府則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準所必不可少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包括社會保險、衛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動等內容的國家。建立“福利國家”的目的是有意識地運用政治權力和組織管理的力量,主要是在分配領域,矯正市場機制的缺陷,通過稅收和福利補助調整不同階層的收入,縮小二極分化,緩解不同階層的矛盾,使社會獲得穩定。
為什么要建設福利社會?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有勞動能力而不從事勞動,靠流浪乞討生活的人被視為懶惰。在工業社會,大工業形成大市場,市場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關系。在冷酷的市場競爭中,勞動力成為商品,成為贏利的工具,一切不符合市場競爭要求的個人都被無情的拋棄。疾病、傷殘、老齡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減員、技術進步、個人技術知識的老化、陳舊過時、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等等,都可能使非懶惰的人們失業,喪失生活來源,使他們陷入無以為生的困境。他們是工業化、市場競爭的犧牲者。這種犧牲也使他們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使他們可能組織起來敵視、反對、對抗社會對他們的不公正與不合理。如此,社會階級矛盾就趨于尖銳的對立。如何對待、處理這種矛盾,各國統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政策,既表現在政治制度方面,又是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公正與正義的追求不同。這里,主要由知識分子形成的對社會公正、正義價值目標的文化氛圍,是政府采取不同政策的基礎因素。
如歷史學家湯因比說:當人民無法為自己獲取一種對于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東西時,……,政府就應當進行干預,并且為人民提供這種東西。理查德·蒂特馬斯說:政府越來越被認為是有適當的職能,甚至是義務去解除窮人,甚至是社會所有階級的痛苦與張力。比特里斯·韋伯認為:政府全面的保護所有個人的政策,是一個對癥下藥的、滿足公民最低需要的政策。②
福利國家的出現,正是在這種社會需求和社會公正、正義的價值觀念的交互作用中產生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政府出面提供與個人及家庭收入相應的最低收入保障;二是政府有責任幫助個人和家庭抵御社會風險可能帶來的危機;三是政府保證所有的個人(不論社會地位高低)享受盡可能最好的、不確定上限的服務。③福利國家是工業化時代國家社會功能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民主的社會,我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極大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這樣一個理論上由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沒有理由不為她的人民建設福利社會,至少是在理論和奮斗目標上。因此,建設福利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理應寫入《憲法》,作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同時,中國正在建設法治社會,只有將其寫入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才能將其納入法律的軌道,在《憲法》原則性的統一指導下,制定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和領域的法律法規。
二、只有建設福利社會,才能夠改變勞動者階級的生活狀況,緩和階層矛盾。
當今中國社會已分化為四個階級:國家管理人、資本家、中產階級、勞動者。勞動者階層又分為三個子階層:貧困型、溫飽型、發展型。④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必須的需求,是必須得到滿足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對當今中國社會來說,只有一少部分人得到了完全的滿足,對資本家、國家管理人、中產階級來說,這些最基本的需求的滿足已不存在任何問題。對勞動者階級來說,則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難。尤其是溫飽型和貧困型勞動者,他們只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程度的解決了目前的吃穿問題,住房、教育、醫療已成為新的三座大山壓在他們頭上,實際上的“大山”不止這三座,養老也是一個。例如房價:廣州的房價每平方米在1萬元左右,80平米的房屋需要80萬元左右,這對年收入2萬元左右的溫飽型勞動者來說,是個天文數字,至于貧困型就沒必要再說了,即使發展型勞動者,如年收入4-6萬元,買房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學學費:公辦大學學費每年為5-6千元左右,民辦大學學費平均每年為1萬多元。住宿費每年1千元,伙食、日用品、交通費等每年至少6千元左右。如此,一個大學生每年費用至少在1.2萬(公辦大學)到1.7萬(民辦大學)以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貧困生調查報告》的公益調查結論顯示,2006年,有6成貧困高考生湊不齊學費。81%的家庭總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達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內。⑤這個數字與溫飽型、貧困型勞動者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所占的比例(80%)基本相當。很明顯,對溫飽型、貧困型勞動者來說,他們沒有能力自己支付高昂的大學學費,對內地的欠發達地區來說,發展型勞動者的年收入大約在2.5萬元左右,如果不是雙職工的發展型勞動者,也依然很困難。至于醫療、養老就只能被擱置不管。
在占人口80%的中國人生活處于溫飽和貧困的狀況下,為這80%的人建設福利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性質所決定必須做到的事情,即使短期內做不到,最低限度也要將其作為奮斗目標。否則,建設社會主義有何意義?包括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
據中廣網報道: 由208位專家參與研究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研究核心成果——《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與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發展戰略三個分報告1日發布,旨在從理論上為國家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及未來發展提供戰略藍圖,供高層決策參考。該報告提出將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步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2008至2012年),通過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與養老保障制度,初步實現全體人民能夠免除生存危機、疾病憂患和從制度上解除養老后顧之憂的民生保障目標,為建設健全、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步(2013至2020年),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穩定發展。第三步(2021至2049年),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并實現這一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國民的生活質量,全方位滿足國民對社會保障及相關服務的需求,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⑥
中國知識分子終于提出了建設中國福利社會的藍圖,我們應當將建設福利社會寫入《憲法》,以保障其實施和實現。
三、只有建設福利社會,才能實現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目標。
內需有二種,一是投資,二是個人消費。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直接生產個人消費品或者生產個人消費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等等,歸根結底,源頭是個人消費品的被購買消費。個人消費品的消耗,需要個人購買消費品,實現個人消費有二個基本前提:一是個人要有錢,二是敢于進行花錢消費。很明顯,在四個階層中,國家管理人、資本家、中產階級的個人消費水平已經滿足了他們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大幅度的增長個人消費的數量總額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必要的,因此這部分人購買商品進行消費的總量不會有太多的增長,況且他們畢竟是少數人,消費數量有限。占總人口90%的勞動者階級,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包括數量和質量遠遠沒有達到他們對生活的需求和期望,他們最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大量購買商品使企業的產品銷路暢通;但他們也最不可能增加購買商品的數量和提高消費水平,因為他們沒有錢或者有一點錢而不敢花。對溫飽型勞動者來說,他們除了購買低檔的生活必需品外,已沒有多少剩余的錢可供個人消費,況且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諸多問題尚未解決或者干脆沒有能力進行考慮安排,他們目前不可能大幅度的增加個人消費;對于貧困型,不說也罷;至于發展型勞動者,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外,他們尚有一些存款結余,但面對高昂的學費、醫療費、住房以及對自己未來養老生活的考慮等等,使他們捏緊了手里的一點存款而不敢消費。如此,占總人口90%左右的勞動者階級目前沒有能力增加個人消費,占總人口10%的強勢階層沒有增加消費數量的需求,這如何能夠實現擴大內需而拉動經濟增長?
擴大內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戰略政策,提高勞動者階級的收入水平和支出能力,是實現這一基本戰略的關鍵和前提,從長遠利益來看,這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有利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發展,而不僅僅是對勞動者階級有利。過分的依賴出口,一旦出口不暢,就不可避免的產生產品積壓而導致企業破產倒閉。
擴大內需的必要前提是勞動者階級有錢并且敢于花錢。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后紛紛走向了建設福利社會的道路,福利社會不僅僅是對勞動者階級有利,恰恰是福利社會使勞動者擺脫貧困后有錢并且敢于花錢而不斷的增加內需,拉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整個資本家階級減少了當期收入,國家財政支出中增加了對社會福利的支出比例,換來了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投資環境,從而使經濟獲得穩定的增長,當然,階級矛盾也由此得以緩解,社會也因此獲得實質性的穩定。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已經不同程度的實現了福利社會。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將其作為一個奮斗目標來對待。
如何增加勞動者階級的收入和提高他們的支出能力,換言之如何讓他們有錢并且沒有后顧之憂把錢花出去而增加內需,這是一個建設福利社會的系統工程,絕不是靠銀行減息等措施就能解決的。在國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中,勞動者階級的工資收入與資方所得的比例,以及在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中國家對社會福利的支出比例,中國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倒數第幾,⑦這對于我國來說,建設福利社會更具有緊迫性。
參考文獻:
1.美國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第十版 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1年4月第3次印刷,第279頁;
2、3.周弘《福利國家向何處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第10頁、第12-13頁;第17頁;第18-19頁;
4、7、康新貴 《當代中國社會四個階層的劃分與階層矛盾》《中國社會學網 》2007年09月;
5.《調查報告顯示81%家庭難以負擔子女大學學費》《新浪》 2006年07月11日 公益時報;
6.《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中廣網》2008年11月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