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對中國來說,吸引外資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問題,而且也是評價20年來中國發展脈絡的重要而敏感的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經濟增長的1/3、稅收的1/4都來自于外資。而中國國際貿易的持續性大幅增長,其2/3產生于國際直接投資。另外,外資企業的進入所帶來的市場競爭效應,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所產生的關聯效應,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在肯定外資積極效應的同時,也存在眾多爭議,主要涉及外資企業享有的超國民待遇,使跨國公司在與國內企業競爭中居于優勢;吸引外資以彌補國內資本的短缺已經過時等等。更引人關注的問題是,國人擔心過多的外資流入,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是否會構成威脅。
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是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長期、穩定和健康的發展態勢。外資危及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主要源于國家經濟過度依賴外資,或受到外資的控制。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1)外資總體規模安全;(2)敏感部門安全;(3)產業安全;(4)技術安全;(5)金融安全。
那么,外資是否構成了中國經濟安全的威脅?
外資存量被夸大
從每年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流入量來看,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相當優秀的業績。例如,2003年,中國吸引的FDI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FDI總量的8%、發展中國家的34%、亞洲的53%。在發展中世界,中國所吸引的外資遠高于其它發展中國家。
外資存在有多種形式,通常包括外國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FPI)、銀行私人信貸、官方援助及雙邊與多邊轉移支付。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資,而證券投資在全球資本跨境流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發達國家主要以證券投資為利用外資的形式。確切地說,中國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不是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世界上許多國家利用外資的規模都超過中國。
從FDI的累計流入量來看,中國總量超過5200億美元,這里需要指出的是,5200億美元并不是外資存量,因為這個數字忽視了大量的折舊。1992年以后,大量外資開始進入中國,而且集中投資在制造業。到現在,10年過去了,許多固定資產投資的剩余價值所剩無幾。經大致估算,剔除折舊后(折舊率按國有企業7%的低標準計算),現在的外資存量不足3000億美元,因此5200億美元的外資存量實際上是被夸大了。
從相對規模來看,衡量一個國家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多少,不僅要看絕對數量,還要看相對規模,雖然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從絕對金額來說比較可觀,但如果用GDP 矯正后,中國吸引的直接投資相對于其經濟規模而言,并非特別突出。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報告,剔除了因為經濟規模差異所造成的偏差,比較一個國家吸引直接投資的業績。1998~2000年,在140個國家與地區參與的排名中,中國的業績指數值名列第47位。
外國直接投資占GDP的比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對外依存度和開放度。不少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與東歐轉軌經濟國家在吸引FDI 方面都頗成功,FDI 與GDP 之比值高于中國的比比皆是。除日本與意大利外,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引進FDI 方面也是業績優秀。英國與德國的GDP 總值皆超過中國,其FDI 占GDP 比重分別達到9.5%與10.1%,遠高于中國的4.2%.
在FDI流入占固定資產形成方面,2002年中國為10.6%,與其它國家相比并不高。發達國家平均占25%,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3%,其中,亞洲平均為12%,非洲8%,拉丁美洲21%,非洲8%,中東歐18%。
從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產業分布看,外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服務業外資比例較低,與世界FDI流動的行業分布差距較大。我國的部分產業,特別是服務業仍然需要大量外資。
從區位分布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FDI存量差距極大,31個省市之間利用外資的業績和潛力也存在明顯差別。
由此可見,中國吸收FDI的絕對規模較大,但相對規模偏小,區域與產業結構不均衡。從總體利用外資規模判斷,中國吸收外資過多對國家的經濟安全產生了威脅是沒有依據的,但利用外資的結構有待優化。
外資是否控制了產業
從產業層面來看,外資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行業的控制和支配上。結合某行業外資企業的數量,可以大致估算外資對中國不同行業的控制情況。
按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該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看,排在前十位的行業分別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73.36%)、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業(61.84%)、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59.08%)、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53.23%)、家具制造業(47.33%)、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45.34%)、塑料制品業(41.90%)、食品制造業(39.57%)、橡膠制品業(36.58%)和金屬制品業(35.87%)。
按三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該行業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看,排在前十位的也是以上十大行業。
比較而言,從生產規模角度看,三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這十大行業。其中只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食品制造業屬于國家重點行業。
從企業單位數來看,上述十大行業的三資企業單位數分別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558家、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628家、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業1070家、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1597家、家具制造業533家、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3690家、塑料制品業2245家、食品制造業1005家、橡膠制品業373家和金屬制品業2066家,并未出現外資行業壟斷現象。
從產業層面來看,通過對外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及其占該行業的比例,以及該行業內外資企業數量的研究表明,外資對中國不同行業的控制是非常有限的,外資企業所在的市場是競爭比較完全的市場,并不構成對中國的產業安全威脅。
技術安全與發展
外資對東道國的技術安全影響主要表現為技術依賴。技術依賴常常導致該國處于非常不利的境況,在制定國內技術發展戰略時喪失主動權。有研究表明,技術和市場雙重依賴是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一個客觀的情況是,跨國公司占有世界研發投入(R&D)的75%~80%,控制著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既是技術研發的投資主體,也是技術成果的擁有者,先進技術的國際轉移和擴散,都與跨國公司密不可分。
中國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實現技術進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一是在R&D投資方面,采取比發達國家更多的投資;二是借助外部技術資源,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從目前世界的R&D支出(近似代表宏觀水平上的技術力量)分布來看,發達國家約占世界總R&D支出的90%,發展中國家總R&D支出比例不超過6%.在現有經濟水平下,中國不可能用它有限的資源進行超過發達國家的R&D投資。所以,采取比發達國家更多R&D的投資是不切實際的。
那么,借助于外部技術資源,離不開跨國公司。事實上,跨國公司及其FDI對國內技術發展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許多技術后進國家正是由于跨國公司的溢出效應,大大加快了國內技術發展的步伐,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可能對當地的技術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巴西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1996年和1997年,一些跨國公司收購了巴西國內的幾個大型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致使當地企業的R&D活動下降,前沿性技術研究被轉移到跨國公司母國的R&D中心,導致巴西的技術能力進一步萎縮。
20多年來,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全球的大型跨國公司絕大部分都已在中國投資,客觀上為中國積極利用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何擴大跨國公司的積極效應是當前中國技術發展戰略的重要選擇。中國的技術發展戰略應當是“與狼共舞”,基本技術模式包括技術學習模式、合作式發展模式和獨立的R&D模式。三種模式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具體模式的選擇取決于國內的資源條件,尤其與國內初始市場條件(包括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貿易條件和技術條件)、人力資本狀況、生產范式、技術周期和市場特征等因素有關。
總之,從技術安全方面分析,外資企業對中國技術安全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短時期內無法改變,但不能因為外資企業可能對中國技術發展構成威脅而關閉利用外資的大門??鐕緦ξ覈募夹g進步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其正負效應關鍵取決于中國自己的技術發展模式選擇。
是否引發金融危機
近10年來,許多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1994年爆發了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后,1997年7月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其中,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是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在2001年12月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以及后來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眾多因素導致上述國家發生危機,其中,外資利用不當是誘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20多年以來,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國內有人提出,外資的大量進入,將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因此,有必要對外資與金融危機的關聯加以分析。
中國與爆發危機的國家相比,在外資構成及進入方式上存在顯著不同。FDI與FPI是外資的主要構成,FDI與FPI在危機發生期間表現不同,證券投資穩定性較低,其投機性和易流動性,一旦有風吹草動,就迅速抽逃,會加劇一國的金融波動;而直接投資穩定較高,資產不易轉移,具有穩定國家經濟的作用。
在外資構成方面,中國的外資形式與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明顯不同,FDI一直占中國外資的絕大部分,而墨西哥在1994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前,外資中有70%以上都是FPI,阿根廷外資中的FDI所占比重也一直比較低。1994~1997年,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外資構成方面,外國銀行貸款、外國證券投資都是主要的外資形式,而這些國家的FDI流量比例偏低。2000~2003年,俄羅斯的外資流入構成也呈現相同特征。
在外資的進入方式方面,跨國并購與新建投資是FDI流入的兩種主要方式。就其是否合乎東道國的需要來說,這兩類FDI存在很大差異。新建FDI能夠迅速和直接增加東道國現有的工業能力,而并購FDI只是將當地資產的所有權從本國人轉到了外國人手里,所以前者更符合東道國的需要。與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相比,中國FDI中并購所占比例最低。
綜上所述,盡管中國的外資流入總量規模較大,但由于在外資構成和進入方式方面,與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存在顯著區別,中國外資中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遠遠高于證券投資,證券投資才是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因此,外資所導致的在其它國家引發金融危機的現象不易在中國發生。
不能改變20年來的開放形象
最后,是外資對于敏感行業的安全影響。所謂關鍵部門是指國內一些敏感行業,如軍事、文化等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在關鍵部門都禁止外資進入。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外資進入所有的行業,在國際投資協定和各國產業投資指導目錄中,每個國家都對外資的行業準入有明確規定。中國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列舉了禁止外資企業進入的名單,因此,外資對中國關鍵部門的安全威脅是不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被列入外資禁入的行業不易被擴大。
從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外資并未構成中國的經濟安全威脅。當然,外資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例如轉移價格、技術控制、濫用市場壟斷力量、降低環境保護標準等,但這些問題與國家經濟安全本質不同,我們不能以國家經濟安全為理由,改變中國長期以來的外資政策和樹立起來的開放形象。
從全球視角,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政策目標。過去10多年,世界各國的FDI政策主要集中于更多地吸引FDI.1991~2002年,有165個國家對本國FDI法規進行了1641項修訂,其中,95%是以FDI政策更加自由化作為目標。各國外資政策的變革涉及:準入條件放寬、部門更加開放、強化促進、增加激勵、提供擔保、加強控制等措施。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部門更加開放,是各國外資政策改革的主要內容。
十六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不僅要充分利用國內資源,還應該大量、高效地利用外資。目前,國際直接投資已經超過貿易,成為組織國際化生產、服務于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國際貿易的規模與格局最終是由國際投資所決定的。而且,由于當代的國際分工實質是由跨國公司所主宰的,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質是由這個國家內的跨國公司的職能配置決定的,因此,中長期內,積極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外資質量,仍應將作為中國外資政策的主要目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