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白馬非馬論
2008年07月14日 金融界網站
曹中銘
太平洋證券的上市并沒有帶來“太平”。
俗話說,拔出蘿卜帶出泥。若非王益違規東窗事發,或許太平洋證券的上市不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盡管去年云大科技股改方案曾經遭遇到市場的質疑,但太平洋證券借殼云大科技還是順利成行了。也正是這一“創新”的股改方案,為日后的“口水仗”埋下了伏筆。
太平洋證券借殼上市是否合規?業界、法學界進行了一場大PK。
業界質疑太平洋上市的理由為,既然是“云大科技股改與太平洋證券定向增發、換股并重組上市”,那么它必須獲得中國證監會重組審核委員會的審核通過,但它沒有。如果太平洋證券是借殼上市的話,其也只能“套用”原先云大科技的代碼,而太平洋證券使用的卻是新代碼。股票新代碼一般是新股IPO時使用的,但太平洋證券又沒有經過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而且,太平洋證券2004年到2006年凈利潤依次為-1623萬元、-20051萬元、13192萬元,三年之中兩年出現虧損,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33條的規定,太平洋證券不符合新股IPO時“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的條件。但太平洋證券不僅上市了,而且還占用了代碼資源。
針對市場的疑問,太平洋證券負責人于今年6月30日在某報以《關于太平洋證券上市相關情況的問答》的形式進行了“解惑”,但顯然其諸多所謂的辯解并不能服眾。日前,某法制類報紙邀請部分證券法、公司法、行政法專家,根據已經披露的云大科技股改和太平洋證券的各種文件資料,以及媒體公開發表的文章,對云大科技股改和太平洋證券上市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這些專家中,包括人大、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以及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相關專家等,陣容可謂超豪華。總的來說,這些專家教授們認為太平洋證券借殼上市不存在違規的現象。無論是太平洋證券借殼上市的模式,還是從程序上都是如此。比如有教授就認為,證監會105號文沒有作出具體要求,而只要是監管部門批準了的,就是合規的,不存在違規等方面的問題。
市場在質疑太平洋證券上市的“黑”,而某些專家教授卻在為太平洋證券洗“白”。但“洗白者”的諸多依據明顯存在瑕疵,并且還常常有“不可能”、“需要研討”等不確定性的語言,與市場質疑時的有理有據形成鮮明的反差。
太平洋證券上市背后的利益鏈已經不用懷疑,相關人員借助太平洋證券的上市從中牟取暴利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說個中存在某些人利用其人脈資源影響太平洋證券上市的可能,但是,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監管者的證監會,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開所謂的“創新”的新例。事實上,所謂的“創新”,本質上就是繞過市場的游戲規則另辟新路,為太平洋證券的上市打開了方便之門。
中國證監會辦公廳的一紙批復,就決定了一家企業的命運。而且,此前不見重組委的任何公告,也不見發審委的審核,一家“新”上市公司就這樣誕生了。即使其中是由于相關人員的違規,那么,中國證監會同樣難辭其咎。
退一步,如果資產重組與借殼等都能夠以“創新”的名義來實施,那么證監會還設重組委這樣的職能部門干什么?如果監管層如此擅長“創新”,那么,A股市場就沒有解決不了難題。但是,如此創新卻踐踏了市場的“三公”,對于其它上市公司當然是不公平的。
太平洋證券上市中所隱藏著的“黑”,不是拿幾個專家教授的說辭就能洗“白”的,畢竟市場本身有一桿“秤”。白馬就是白馬,黑馬就是黑馬,但毫無疑問都是馬,如果硬要強詞奪理地認為“白馬非馬”,恐怕只有傻子才會相信。
太平洋證券以“創新”的名義上市了,還會有后來者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