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現有貨幣學理論
金融魚《談:貨幣,通貨膨脹,購買力,匯率,貨幣政策》
本文來自金融魚博客http://blog.sina.com.cn/sjcpz
一 貨幣是什么?
最本質最科學的定義是:貨幣是用來替代實物進行交換流通的替代物。金銀是替代物,紙幣也是替代物,紙幣與金銀一樣代替的是實物本身,而非紙幣代替金銀。一個物品被賦予了支付信用,并保證這種支付信用,它就成為了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是購買力。正在出現的虛擬數字化貨幣,如銀行卡,消費卡,游戲幣,虛擬幣等等都是貨幣。
二 什么是通貨膨脹??
最本質最科學的定義是: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就叫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時單位貨幣的信用降低。通貨膨脹三個關鍵要素:單位貨幣購買力,整體購買力,購買力平衡分布。通貨膨脹從對社會的作用而言分為1 惡性通貨膨脹 2良性通貨膨脹。 從通貨膨脹的起因又分為1供給不足型通貨膨脹 2需求增加型通貨膨脹3貨幣總量增加型通貨膨脹 4投機推動型通貨膨脹。5復合型通貨膨脹
在現有的經濟學課本中,關于通貨膨脹的解釋如下:
通貨膨脹是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現有經濟學對通貨膨脹的解釋,看起來合理,實則荒謬,而就是這樣的解釋被經濟學界奉為真理。
三 商品流通需要量和基本價格的假定
通貨膨脹是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 那么請問: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到底是多少呢?這個需要量如何計算,以什么標準計算?沒人能告訴你,說多少貨幣就一定是合理的,如果誰告訴你,多少貨幣才合理,只能說明他在胡說!因為社會生產的物質財富總量是變化的,而不是恒定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只能是假定給出!假定以多少貨幣( 無論是黃金白銀或者紙幣)替代多少的實物財富進行交換,進行流通。通過商品流通所需貨幣總量的假定確定基本的價格水平。比如,在流通領域的物對物交換中,100斤大米=10斤豬肉=5件衣服。假定以1元人民幣代替一斤大米進行交換流通,大米的價格水平就是1元人民幣/斤,那么10斤豬肉就需要100元人民幣來代替,豬肉的價格水平就是10元人民幣/斤,5件衣服需要100元人民來代替,衣服的價格水平就是20元/件。100斤大米加10斤豬肉加5件衣服,總共需要的貨幣流通總量為300元。但是我們可以做另外一個假定,用2元人民幣代替一斤大米呢?那么我們所需的貨幣總量就變成了600元。所以商品流通的貨幣總量只能是通過假定,并讓人們接受。兩種假定情況的意義在于哪里呢?它讓我們明白兩點:其一就是說在實際財富并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我們的貨幣流通量卻可以有不同的數字。其二它告訴人們:如果你擁有的貨幣量增加一倍,即使物價上漲一倍,那你的購買力并不因為漲價而發生變化。由此我們知道數字的增長并不代表實際財富的增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天天念叨GDP這些數字增長其實不完全是代表我們的物質財富確實在像GDP那么增長,或者說物質財富并未確實和GDP這樣一堆數字同步在增長。有可能只是我們的貨幣數量在增加,所以我們年年看到GDP在增長。同時我們也知道了價格的上漲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關鍵是你的貨幣擁有量是否隨著價格上漲進行增加,也就說是在通貨膨脹過程中價格上漲是否影響到人們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才是最重要的。由此我們看出,任何經濟政策或者貨幣政策,促進社會生產,增加實際的物質財富,同時保持和增強社會各階層的購買力,平衡購買力分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實際的社會財富并沒有增長,只是貨幣量在增加,年年保持很高的GDP也是沒有用的。如果社會財富增長了,而這些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里,絕大多數人并未因為整個社會財富增加而享受到更多的財富,說明什么?說明絕大數人的購買力并沒有與財富增長同步,甚至出現了下降。所以我們反觀當今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無一例外是保持什么GDP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卻沒有從最根本的促進物質財富增長—生產與就業,同時保障居民購買力的穩定增長與平衡分布的層面去著力。雖然GDP年頭一個開門紅,年尾又上新臺階。但由于購買力分布的嚴重不均衡,也就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普通大眾的收入增長水平,趕不上物價上漲水平,因此很多人的生活水準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出現下降。
四 影響價格上漲的要素。
通常的價格上漲有四個原因,一是供應不足或者減少,二是需求增多,第三貨幣總量增加,使得商品標價變化。第四投機行為導致價格上漲。第五由前面四種因素中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因素共同導致價格上漲。在貨幣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商品供應不足或者減少,或者市場需求增加了,都會導致價格上漲。如果生產供應不變,市場需求也未變,僅僅是整個貨幣供應數量增加了,同樣會漲價,雖然社會的財富的總量,需求和供應沒有變化,但是由于貨幣總量在增加,商品的標價在變化,也會漲價。同時,如果生產供給和需求以及貨幣總量都沒改變的情況下,通過投機炒作,可以把價格拉高,也會導致價格猛漲。大家看今天的世界資源價格上漲如石油價格,從2007年到2008年,石油價格從60美圓一直漲到145美圓。那么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在這一年里增加一倍了嗎?沒有!那是石油生產供應量減少50%了嗎?也不是。關于石油價格猛漲的原因,生產和需求兩者的變化,對價格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世界的貨幣數量增加了,因為美國在大量的印刷美圓,向世界各國輸出大量貨幣。同時國際資金瘋狂的炒作。于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天天上漲的石油價格。在談到世界資源價格上漲的原因的時候,為什么反復強調的是第二條,說中國和印度這樣一些亞洲發展中國家對資源的需求巨大增長導致價格上漲,偶爾還敷衍說是資源輸出過生產供應不足。極力要掩蓋第三條和第四條,世界性通貨膨脹的真實原因。而中國在應對這樣一個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時候,卻是從第二條需求入手。希望通過緊縮銀根,抑制需求,進而控制通貨膨脹豈非可笑?到今天效果如果有目共賭。
在中國由于外匯儲備的激增,熱錢的潛入,我們國內的貨幣總量相當于也大量增加,只是這種增加我們是被動的增加,不是在我們主動的控制下增加。美國向世界輸出的貨幣量在不斷的增加著貨幣總量,導致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說整個世界的物質財富在相對增量較小的情況下,全世界的貨幣總量卻在急速增加。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流動性”這個詞的謬誤,當今世界泛濫的不是貨幣的流動性,而只是貨幣的數量的劇增和泛濫,美圓的數量,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各種貨幣數量的增加。一邊是美國在憑空印鈔票,另外一邊是中國這樣的要消減貨幣總量。結果是什么?根本無法控制貨幣總量的增加,除非斷絕與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的一切經濟往來,使得中國處于完全封閉的獨立經濟體系和一元貨幣體系狀態。然而今天的世界,這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就無法控制通貨膨脹。因為中國的中央銀行無法命令美國聯儲,停止增量貨幣的發行。但是憑空印出來的美圓也是有購買力的,它們來到中國之后實際上無中生有就無償占有了中國的實實在在的財富。
五,單位購買力,整體購買力與,購買力平衡分布。
貨幣貶值是可怕的事情嗎?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不可怕,可怕的是購買力下降,失業增多或者生產不足。試想,如果你2008的工資收入是5000元/月,日子過得小康。那到20009年的時候假設物價水平漲一倍,而你的工資變成1萬元/月,對你而言你的購買力沒有下降,生活水平也不會受到漲價影響,這樣你會害怕通貨膨脹嗎?不怕。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水平增長跟不上價格上漲水平,那日子就要難過許多了,因為購買力降低了。所以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不是非要去保障價格的穩定,而是要保障居民消費和購買能力的穩定或者增強,或者說購買力在整個社會的平衡分布。這才是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為什么我們這么多年一直希望拉動內需發展經濟卻始終沒有真正的把內需拉動起來?除了中國人有勤勞節儉的美德和存錢的習慣之外,就是因為雖然整個國家的總體財富在增加,總體購買能力增加了,但是這種購買力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財富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大部分人的購買能力,消費水平并沒有真正提高多少,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廣大的人民群眾的購買能力,沒有增加很多,希望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可能嗎?除了負債透支消費,就像美國人那樣,20多歲把工作到60歲的薪水總和都消費掉了。
既然,經濟政策或者貨幣政策最根本的著力點是促進生產,增強人民收入,增強居民購買力,促進整個社會購買力均衡分布,也就是促進社會財富分配的均衡性。那么我們就很容易明白,通貨膨脹實際上本身無所謂好事還是壞事,關鍵是怎么應對和站在什么利益立場。通過通貨膨脹,我們可以組織社會生產,可以調節社會財富的分配。通貨膨脹可以讓大多數人的財富向少數人手里集中,同時通貨膨脹也可以讓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的財富向大多數人手中擴散。關鍵是看經濟貨幣政策的制定者站在什么利益立場。如果站在極少數資產階級利益立場,制定政策那么通過通貨膨脹,資本家可以轉移和剝奪廣大人民的財富利益,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剪羊毛。但是如果政策制定者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去制定政策的話,通貨膨脹也就成了劫富濟貧的好辦法。
六 現有貨幣理論的謬誤和局限
目前經濟學中所定義的通貨膨脹有幾個錯誤的假定前提:1假定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是固定的2假定固定的黃金總量代表固定的財富總量。3假定在封閉獨立的經濟體系中,只有一元貨幣體系。而事實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規模是越來越龐大,商品流通中根本不可能所需貨幣量固定,這也是黃金白銀作為貨幣,作為實物財富的交換流通替代符號,已經落后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貨幣地位日益衰落的原因。因為當今世界的財富規模遠遠超出金銀本位貨幣時代的財富規模。黃金,白銀是天然貨幣嗎?不是!隨著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財富規模的迅速擴張,黃金白銀的定位只能逐漸被定位為:一種受人喜歡,接受程度較高的金屬。它的最大價值體現在珠寶首飾方面的美學價值和工業生產中特殊應用價值。黃金不過就是一種漂亮的金屬,僅此而已。這個世界,一克黃金沒有了,人們同樣會進行生產,同樣會通過勞動創造增加世界的財富。如果沒有勞動創造財富,也沒有可直接使用的資源,這個世界就算堆滿了黃金,還是一個貧窮的世界。所以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以及有使用價值的資源。黃金只是世界財富中的很少一部分,因為它的使用價值有限。而且黃金的數量也不是固定的,黃金雖然增量不大,但每年都不斷有黃金增加。所以現在的經濟學中用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金銀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貶值這一說法,純粹是滑稽之談。真的是像現在經濟學中所說,如果用黃金白銀就不會貨幣貶值不會通貨膨脹了嗎?我只要舉兩個例很容易就看出其非常沒有道理。在一個使用金銀貨幣的國度,因為戰爭,或者疾病,天災,導致生產嚴重受破壞,社會物資匱乏,原本一兩黃金可以買1000公斤米,但是社會物質匱乏的情況下,可能一兩黃金,也只能買100公斤糧食了。也就是說價格翻了10倍,這種情況在黃金白銀本位貨幣時代,是經常出現的情況。世界各個國家在歷史上都曾出現過物價飆漲。由此可見,鼓吹黃金本位就能保證貨幣不貶值的說法是多么幼稚。
同時我們看到,現有的經濟學中對通貨膨脹的解釋基于一元貨幣體系而論的。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在一個獨立的封閉的體系內,貨幣流通量由一個代表國家意志的權力機關--具備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決定。貨幣流通量的收緊與放松是與這個代表國家意志的權力機關的操作意圖同向的。所以在一個獨立的封閉經濟體系里,一元貨幣體系下,用收緊銀根應對通貨膨脹是有效的。而當今世界的各個經濟體系之間,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不斷加深和擴大,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數量,已經不完全是一國之中央銀行。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實際上都具備貨幣發行功能,隨著這些市場價格的變動,走牛或者走熊,可以創造出虛擬貨幣,或者消減真實貨幣。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或者綁架了中央銀行的一元貨幣發行權。以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所謂“流動性過剩”為例,實際上并非貨幣的流動性增強,而是貨幣總量增加而導致的流通貨幣數量增加。而這種貨幣總量的增加最重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圓的憑空印刷,美圓泛濫,和美圓的惡意貶值。所以說現在的中國中央銀行不完全決定著中國的貨幣總量。
六 中國應對當今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戰略和策略
為什么說應對當今美圓惡意貶值的方法不是收縮銀根?而是釋放出人民幣數量和流動性呢?
我們要分清兩個含混的概念“貨幣的數量”與“貨幣的流動性”貨幣的數量是指貨幣發行量,而“貨幣流動性”是指貨幣在流通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兩者完全不同,在一個貨幣總量不變的經濟體系內,如果貨幣的流動性過大,會大致通貨膨脹,因為原本利用率低下的存量貨幣,變得活躍起來,不斷參與市場中的交易,表現為投資和投機都旺盛。如果確實是“流動性過剩”而導致的通貨膨脹,那么收縮銀根是有效的。但是現在的世界不是“流動性過剩”導致的通貨膨脹而是“貨幣總量增加過快”導致的通貨膨脹。
關于匯率,人民幣升值,美圓貶值的問題。除了要考慮兩種貨幣的單位貨幣比價之外,還必須考慮兩種貨幣各自貨幣總量的情況。如果人民幣和美圓總的貨幣數量都固定不變,那么當然的人民幣升值對我們絕對有好處。比方中國有人民幣總量10萬億,美國有美圓總量10萬億,固定不變。人民升值意味著,不但單位貨幣購買力增強,同時我們的總體購買力也增強。1人民拿去換成美圓后可以買到的實物更多了,同時10萬億人民幣整體購買力也增加了。但是如果在人民幣保持10萬億不變,而美國美圓的總量卻變成了12萬億。人民對美圓的匯率,由8:1變成7:1 那么雖然單位人民去換成美圓的購買力增強,但是由于美國憑空增加了10萬億,我們的對美國的整體購買力實際上是被削減的。10/8=1。25萬億 10/7=1.43萬億美圓,因為人民對美圓升值帶來的人民幣在美國整體購買力增加值是1。43-1。25=0.18萬億,而美圓在中國的整體購買力卻增長了2萬億美圓,相當于14萬億人民幣。
由于通過匯率操縱使得人民對美圓升值,大量的美圓(假定憑空印刷增加的2萬億美圓中有1萬億)通過各種渠道換成人民幣進入中國,導致中國國內人民幣數量增加到15萬億,國內消費價格上漲,于是中國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就導致中國整體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因為這15萬億人民幣中,已經有7萬億人民幣不屬于中國所有,只是中國在替美國人保存著而已。那么剩下的7萬億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人民幣,顯而易見對外的整體購買能力已經大大削減。如果緊縮到中國國內的人民幣總量只有13萬億,則中國的整體購買力則只剩下6萬億,這中國是在美國的整體購買力。從國內來看由于貨幣總量增加,物價上漲,人們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也大大降低50%或者30%,這還只是考慮了國內物價上漲中的一個因素,貨幣總量增加,如果加上投機炒作因素,價格上漲則更大幅度,則人們的購買力會更加降低。由于目前的這種美圓數量泛濫而造成的通貨膨脹,必將使得國內生產企業面臨艱難的生存環境,企業倒閉,失業增多,會相繼發生,而這又會使得生產供給減少,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說中國用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應對,當今世界由于美圓濫發和國際投機而導致的世界性通貨膨脹,對內,對外都是愚蠢的,是自毀長城,自殘身體。起到的實際效果是,使得中國人自己度日艱難,而對外資熱錢將財富主權拱手相讓。因此我們說在目前美圓數量劇增,導致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國使用緊縮的貨幣政策進行應對,除了大大削減中國的整體購買力之外,更加失去了國內財富的主權。
為確保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和人民購買力的穩定和增強,如何釋放出人民的數量和流動性以應對美圓惡意泛濫和國際投機資金惡意炒作導致的世界性通貨膨脹呢?
1,增加人民的收入,如漲工資,漲福利,漲股市,漲樓市等。收入增加一倍,就不怕價格上漲一倍,這在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隨著價格的漲幅上漲貨幣數量。比如,一個居民,原來有存款十萬,工資是1000元,現在價格漲幅是50%,那么我們只需將他的工資漲到1500元以上,就可以確保他當月的購買力不會下降,而銀行里的10萬存款呢則根據價格上漲幅度,自動由銀行系統計算為(1+50%)=15萬,這樣無論如何漲價,此人的整體購買力始終沒有降低。但是他個人擁有的人民幣貨幣數量卻增加了50% 大而推及整個國家,整個國家的貨幣數量也增加50%,這是通貨膨脹對于人們而言,只不過是商品的標價發生了改變,單位商品支付的貨幣數量增多而已,購買力始終未削減。看看美國人是如何注入資金,甚至在08年直接給每個美國公民發600美圓,等等措施,就知道他們是如何確保國內居民購買力不下降的。
2 同時人民幣對外升值,由于我們自己的貨幣數量在是增加的,人民幣對外升值越大,對我們越有利。如果我們擁有的人民數量增加了1倍,由10萬億變成了20萬億,還在乎國際油價上漲一倍嗎?何況人民對美圓升值?
所以當今中國應對世界經濟形勢的正確貨幣政策是,對內和對外都釋放出人民幣,同時極力促進人民幣對美圓等外幣的升值。當然如果中國采用了這樣的釋放人民的政策,美國又會立刻掉轉方向做空人民幣。所以我們要極力做多人民幣。這幾年世界經濟情況表明,世界的匯率,資源價格,操控的跡象非常明顯。博弈分勝負。
有人曾經批評說道,如果是用這樣的貨幣政策,中國一定首先要內部暴動,要政變什么的。并以蔣介石時代通貨膨脹為例,說明通貨膨脹的恐怖,并說到任何一個政權倒臺都是通貨膨脹的結果。似乎談通貨膨脹而色變。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弄懂,什么是通貨膨脹的緣故,更沒弄懂購買力的維持和平衡分布才是決定通貨膨脹是“惡性通貨膨脹”還是“良性通貨膨脹”的核心和關鍵。通貨膨脹一定會價格上漲,但是價格上漲,但是通貨膨脹不一定都是破壞性的。我以前說,通貨膨脹之所以會造成破壞,是一根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價格變化不能同步進行,脫節,導致購買力不能維持,購買力分布的平衡被打破,所以對社會造成破壞。
七 歷史往往給人的是假象
所以當我們反思當今的經濟政策或者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關注時發現,只是緊緊的盯住CPI-PPI這樣一些數據,是愚蠢的,分析通貨膨脹的起因才是關鍵,保障整體購買力增加和平衡分布才是根本。很多人動則喜歡引用歷史案例子來左證今天面對的現實。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就是用自我緊縮,先行經濟軟著陸,應對國際熱錢的沖擊勉強取得了成功,來說明在今天這樣一種完全已經變化的情況下,采取相同的貨幣政策仍然會取得成功。豈不知表象相同本質不同的情況下,今天還采取亞洲金融風暴時的應對策略,已經使得危機深重也。又例如,有人高談“通脹之下無牛市”純粹無稽之談,從歷史的案例來看,確實如此。因為歷史案例中所采取的應對通貨膨脹的策略就只有一個錯誤的“緊縮的貨幣政策”,自然就“通脹之下無牛市”了。豈不知“通貨膨脹”和“牛市”之間并無必然的關聯性。“通貨之下無牛市”只是一個過去的事實,一個毫無科學性的偽命題。要知道歷史雖然要了解和尊重,但是歷史往往都是假象。歷史的經驗往往被不斷的社會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我無意于強調當今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有沒有出賣國家利益的動機和可能,但是當今的諸多政策,客觀事實是大量的出讓了國家利益。也許這些都只是認識上的不足造成的決策錯誤,并非主觀的賣國。我也希望,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僅僅是認識不足,而非賣國賊,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中都寧愿相信他們是“認識不足”“誤判情勢”但不管如何,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和廣大的普通百姓都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