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一個沒有開發商的世界?
盧周來
最近,一家中央級報紙在討論汶川大地震災區災后住房重建需要破解的難題時,引用某學者的觀點認為,災后住房重建規模大,專業性、技術性很強,不應該也不可能排除開發商。該文還說,“有不少開發商表示愿意參與災后重建,部分企業甚至已經行動起來。”
“取消開發商”爭論再起
關于開發商是否應該參與災后住房重建,當萬科老總王石在地震之初的5月16日就出現在都江堰廢墟旁時已經引發了諸多討論。上海著名學者王曉明為此撰寫了題為《現在就要把這事情提出來》的文字。文中說,正當各方盡力搶救和支援受難者的時候……另一件迫切的事,就是監察各方緊鑼密鼓前去震區的財團,不要讓他們發“國難財”。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王石發表聲明:都江堰重建項目屬于單純的公益性項目,公司不打算從中獲得任何利潤。
在王曉明之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曹建海先生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災區重建應該讓房地產開發商走開。開發商的參與增加了房屋建設的中間環節,會推高建房的成本,使災后重建變成一場開發商逐利的競賽。政府可以無償劃撥土地,規定容積率,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直接引入建筑材料供應商以及建筑企業進行建設,繞過開發商這一“中間人”。在那家中央級報紙提出“不應該也不可能讓開發商缺位”的觀點后,曹建海隨即在自己的博客中以非常悲憤的口氣寫了一篇博文:“請歷史作證,我曾經試圖阻止開發商介入汶川地震災后重建!”
災后的“震動教條”
我曾花了不少時間尋找各國災后重建中資本與政府的角色的文章或著述,看有無歷史經驗教訓可資借鑒,也找到了一些線索。有一本是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翻譯出版的由日本學者滕五曉等編著的《日本災害對策體制》,其中記載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災后重建情況。阪神地震過后,神戶市從地震后的第3天就開始臨時住宅的建設,同時政府著手制定“神戶震災復興住宅5年計劃”。按計劃規定,除了獨院型私有住宅重建是由私人自己負擔外,滿足中低收入者的公房與租房的建設與修復“由國家負責直接實施”。從書中的描述可看出,事實證明,“由國家負責直接實施”的部分,盡管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很快滿足了絕大多數市民住房要求”;而由市場解決的私人住宅,“進展相對緩慢”。關于開發商在“國家直接負責實施”中的角色,書中并沒有介紹。
不過,有另外更好的線索可循。5月25日香港《明報》評論版上,刊登了署名黃宇軒呼應王曉明觀點的文章《不要讓災區淪為肥肉》,其中,重點推薦了Naomi Klein撰寫的 《The Shock Doctrine: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震動教條: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書,討論的主題就是資本與災難的關系。Naomi Klein是出身于加拿大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泰晤士報》曾把她譽為“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由于我本人目前還沒有收到托朋友寄來的這本書,所以,我這里轉述黃先生所介紹的書中的相關觀點。
據黃先生介紹,《震動教條》是Klein把視線投向世界各地發生自然災難的場所,觀察資本家與政府在災后的所作所為后寫成的。這本長達500多頁的巨著現時就正高居英美暢銷書榜。Klein追蹤近年各地災難過后的重建過程,包括歷經海嘯的斯里蘭卡和蒙受風災的新奧爾良,發現這些地方都無一例外地成了“私人開發商會生金蛋的母雞”。當中主要原因是,這些商人都知道,受災者承受前所未有的震動(Shock)后,往往在精神上處于極度脆弱的狀態,無力抗拒把他們進一步帶入絕境的重建過程。而且災后的一片頹垣敗瓦,在這些財團眼中,就像一片夢寐以求的空白土地,讓他們隨意“開發”:發生災難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發展項目。Naomi Klein尖銳地指出,“有什么比一整片有待重建的土地和一大幫在混亂中的災民,更像發展商虎視耽耽的肥豬肉?”Naomi Klein為此下這樣的結論:資本需要災難,因為災難帶來的震動,會造成一段短暫的混亂狀態。在這個混亂狀態中,一切本來“不好辦”的事,也忽然變得“好辦”起來了。在全球發生災難的地方中,都有財團在迅速行動。在災難面前,沒有什么比資本更冷靜也更為興奮!
用Klein的觀點看,這樣的現象再正常不過了:印尼海嘯剛起,某國際財團就出臺了“海嘯商機不容錯過,災后重建‘奶酪’誘人”的主題報告;而這次汶川大地震剛發生,標準普爾又“臉不紅氣不喘地迅速發表報告,指出地震會給開發商帶來商機”。
Klein最后指出,必須堅決抗拒“震動教條”,不要讓災區公民因受開發商剝奪而第二次受到“震動”。為此,需要有強大的公民力量對災區持續的關注與監督,而不僅僅只是在災難之初表現出團結與愛心。因此,可以用一句話表達Klein的觀點:“不要讓災難成就資本的狂歡!”
“眾神之國”的資鑒
作為例證,我也想說一件事。汶川大地震前不久,我正好隨一代表團在希臘訪問,見識了希臘火災后政府是如何抗拒“震動教條”的。去年8月份開始的希臘全國森林大火給希臘帶來了歷史上空前的災難,使得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度”滿目瘡夷,但資本還是從中嗅到了商機。據接待我們的官員說,大火一開始是由天氣炎熱干燥所引發,但后來發現,在部分火源處發現了沾有汽油的衣物殘留物。于是希臘內政部開始調查,結果發現,竟然是不法土地開發商趁亂指使人縱火燒掉更多山林以期能廉價購取荒地牟取暴利。于是,希臘政府不僅打擊了這些開發商,而且不惜修改相關土地法律,不允許火災后的荒地落入開發商手中。接待我們的官員還介紹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大火過后,中國浙江一位商人看中了燒過的林木是巨大的商機,比如可以加工成高品質活性碳等,立即過去洽談購買這些林木。為了使希臘相關部門動心,該公司甚至承諾將組織2008個中國人,到希臘幫助義務造林。但最后希臘政府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將那些的確無法再生的林木就地放倒并連接起來,在山坡上構成一道道防止水土流失的“護堤”。正因為拒絕了“資本”造就二次災難的可能性,火災后的希臘人仍然驕傲地說:“今天的希臘仍然是諸神在人間復制的第二個天堂!”
以上所介紹的觀點及我自己的觀察,僅僅想為四川災后重建是否應該引入開發商提供更多的視角。一般來說,無論是市場經濟多么發達的國家,災難后重建都是由政府主導的。但我也需要說明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市場機制就應該缺席。此次四川災后重建,曹建海先生此前已經論證了避開開發商、直接面對建筑企業招投標進行政府主導下的重建可能性。其實,并非只有引進開發商就是“市場經濟”。中國的很多開發商自己并不蓋房子,至多是動用資源拿到項目,然后找設計部門及建筑企業,包括最后找物業管理,開發商本人就在其中每個環節都賺取一次利潤。如果避開開發商,政府直接向建筑企業、設計部門招標,小區建成后由業主直接購買物業管理服務,從任何角度看,都能促進競爭,降低成本。這同樣也是“市場經濟”。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政府有沒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最后想說的一點是:四川災區無論采取什么樣的重建模式,都需要用好納稅人以及捐助人的每一分錢,且將來各級負責重建的部門應該拿出足夠的證據以證明貫徹了這條原則!這應該是一條“底線原則”!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