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試圖阻遏開發商介入汶川災后重建
曹建海
這個題目本來應該是應在10年后寫的,或者,在我死后由歷史學家來寫的。但是,當我的呼聲只是表現為一種聲音,阻止開發商介入災后重建的行動也成為“蚍蜉撼樹”的時候,我認為應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我倡導的抗拒活動中來。
之所以擔心留下畢生遺憾,是看到曾在社科院工作的著名學者何新先生,有一篇《我曾試圖阻止私有化和下崗運動》的談話,讀后令人掩卷長嘆。在談話中,對于自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寫給中央領導人的報告不被采納,何新先生也充滿了無限的惆悵。我呢,由于缺乏深湛的修養,很難做到像何新先生那樣在憤怒之中平心靜氣。所以,我不想10年后寫這樣無奈的回憶錄,我現在就希望時空轉換到10年以后,站在世界東方這片廢墟之上,發出《我曾試圖阻遏開發商介入汶川災后重建》的感言,以為后人見證歷史。
昨天晚上,中央電視臺《對話》播出了《買不買房》節目,我很驚訝他們的領導,在房市明顯逆轉的時侯,還敢播出這集主題旨忽悠全國人民繼續買房的爛片。雖然,我在節目中也露面了,但我絕對是引以為恥的,我是絕對不會看這期爛片的。有朋友電話告訴我說他們看到了,說上面有我的出鏡和發言。我惟一想到的是,《對話》欄目的主編尹韜先生,在被我電話罵得惱羞成怒之后,還讓全國觀眾看到我的發言、節目中憤怒的臉龐,以及后期忍無可忍退場之后留在前排的空椅——看來尹韜先生真像他說的那樣,還是有些雅量的。
另外,今天的《人民日報》第15版刊登了一篇題為《災后住房重建七道題》的文章,其中第四個問題談到了我提出的不能引入開發商的問題,摘抄如下:
該不該引入開發商?
■鼓勵引入市場機制
■將開發行為納入統一規劃與監管
災后重建,市場因素必不可少,《條例》也明確鼓勵在災后重建中引入市場機制。面對覆蓋范圍廣、規模龐大的住房重建工作,引入房地產開發商這一“市場因素”參與重建,似乎天經地義。有不少開發商表示愿意參與災后重建,部分企業甚至已經行動起來。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對此表示擔心,他認為,開發商的參與增加了房屋建設的中間環節,會推高建房的成本,使災后重建變成一場開發商逐利的競賽。政府可以無償劃撥土地,規定容積率,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直接引入建筑材料供應商以及建筑企業進行建設,繞過開發商這一“中間人”。
石楠則認為,災后住房重建規模大,專業性、技術性很強,不應該也不可能排除開發商。“術業有專攻”,從規劃、設計、建設,到后期物業管理,開發商具有整套成熟的經驗。引入開發商,既能通過規模生產有效控制成本、加快重建進程,又能為災區的中小城市帶來許多成熟的技術手段和經驗。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基本建成的今天,如此大規模的重建沒有開發商參與是不可想象的。為了確保重建資金的有效使用,確保災區群眾的利益,應當將開發行為納入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嚴格監管之中。
摘錄這段話的目的,就是是為了見證歷史,證明我的言論和建議,已經通過中國最重要的媒體發布過了。善于學習、讀報、上網的中央領導人們,肯定已經有人看到過了,只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能不能留在他們的腦里。如果將來中國成為廢墟,他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遭到人民最嚴厲的審判;而我,將在經受歷史考驗的基礎上,為新中國的重建,提出更多、更新的建議——這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