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則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5月27日晚建設銀行公告:中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央匯金公司,中國最大的金融投資公司,歸國務院直接領導)將于6月5日前將60億股中國建設銀行H股(00939.HK)以2.42港幣/股的價格賣給美國銀行公司。截止到6月4日,建設銀行的A股收盤價是6.95人民幣/股,據說體現了很高的折價率,而這筆交易也被稱為嚴重侵害中國國家利益的骯臟交易。
且不論美國銀行在以此低價格獲得了建設銀行60億股H股以后是否就在香港交易市場里拋售,即使美國銀行這樣做了,我們又能說什么呢?
讓我們來算一筆帳,就以現價(A股)計算吧,60億建設銀行合算為多少人民幣呢?
60億×6.95元人民幣=417億元人民幣,按1:6.93計算,417億人民幣=60.17億美圓。
也就是說,我們用60億股建設銀行的股份(占總股本的2.56%)或回來了60億元美國“刀”。如果這樣,是不是我們就心安理得了呢?是不是我們就不算吃虧了呢?這60億美國“刀”的綠紙片我們拿了又能做什么呢?我們買不到優尼科,買不到力拓,只能買了美國遠期國債或交給黑石那樣的“理財專家”,而我們擁有豐富境內資源渠道和國家背景的,擁有遍布全國眾多營業網點的,擁有大批經過專業訓練的階梯狀人才隊伍的,擁有國民信任及品牌內涵的建設銀行必須為美國人拼命賺錢,在中國經濟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長的時候,最賺錢行業之一的銀行每賺一塊錢,就必須給人家二毛六,因為這是人家用60億綠紙片換的,并且這種綠紙片的真實價值只有天知道。
美國銀行的這種購買權是一種期權行為,緣于2005年8月29日中國建設銀行的大股東中央匯金公司與美國銀行訂立的一份股份及期權收購協議,而這也是在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時。換一個角度,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當媒體里的“謝國忠”們不厭其煩地告訴你:建設銀行是一家根本沒有投資價值的銀行,呆壞帳率超過50%甚至更高,技術上已經破產幾次了,人浮于事,嚴重缺乏效率,機構臃腫,人才匱乏,所謂商業銀行按國際慣例是可以破產清算的,這樣的銀行就是個爛攤子,值什么錢?(我們回想一下,當時及當時更早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聽到這樣的聲音還少嗎?)又試問,在這樣的前提下,在當時人民幣一塊零五分才能換一塊港幣的時候,即使告訴你三千幾百億股建設銀行以2.42港幣/股的價格向全體國民出售,我們的普通民眾又有幾個會去購買?
筆者再深究一問:如果幾個月或者一年半載之后,建設銀行的股價上升到8塊10塊,那時候會不會又有人來追究現今的這種“賤賣”國有資產行為呢?
深入下去我們就會發現,這里有一個定價權的問題。
“一切霸權的力量源泉和最終形式都體現于定價權”。象建設銀行這樣的國有龍頭性質的大公司我們還有不少,其命運又與建設銀行何其類似。自49年建國以來,我們通過二、三代人的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外加省吃簡用苦積累所得的,也就是這些國有資產了,現在,于此基礎之上,我們努力勞作,以全球第四的經濟總量和全球第二的購買力總和為本,二十幾年來以接近10%的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們的資產到底該定什么價?由誰來給我們定價?用什么來衡量我們定價的高低?
筆者一直認為,過高的估計是不對的,超出國民經濟實際的高估值只會帶來災難,但在合理估值甚至其之下大甩賣的行為同樣不可取,這其實是一種犯罪。經濟自立與金融自信是中國現在最為奇缺的,對于一定的資產溢價,我們有信心嗎?
一邊在為建設銀行過去的大甩賣痛心疾首的時候,一邊又在現今的公開市場里仰外人所謂價值研究馬首是瞻,并莫名其妙地拋售優質國有資產,這樣的事情我們身邊還少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