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資本市場是最直接反映國有資產、公益財產、公眾利益現狀與變化情況的場所。在這個市場中常常發生公眾財產、國有資產瞬間飛灰煙滅的驚心動魄的事件。近期引起全國關注的中國平安瘋狂巨額圈錢融資雖遭千夫所指但今日仍然高票在股東大會通過,其間暴露了被市場萬能論的精英所崇拜的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市場充滿了怎樣的詭異與蹊蹺。
編者 齊楚劍
平安再融資方案高票通過是對管理者的嘲弄
葉檀
2008-3-6 每日經濟新聞
昨天股市重大的新聞之一,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優化資本市場結構,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第二,中國平安再融資方案在2008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獲得高票通過。
在平安表決之前,筆者就預言平安再融資方案將會在一片反對聲中,在管理者對惡意圈錢的警告中通過,只是沒想到支持率會高達92%。在大多數散戶股東對平安的融資用途仍然昏昏然愕愕然的情況下,僅憑平安管理層的口頭承諾,在平安海外投資敗績昭彰的情況下,大筆融資方案就獲得了股東的高票支持。
筆者不是預言家,而是目前各股東之間不匹配的權益關系決定了,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票決。贊成者以下一階梯的投資者為炮灰,而目前的機制也決定了這樣的炮灰效應能夠暢行無阻。
中國平安在以自己的行動提醒領導人,在中國資本市場實現溫總理所說的“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艱難。在這場利益博弈中,深刻地體現出中國股市的不平等,A股股東與H股股東權力不平等,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權力不平等,受益股東與受損股東權益不平等。這種權益結構不打散,就無法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眾所周知,平安此次在A股再融資,對于H股股東有益無害,相當于有一群人在替你購買的上市公司白白買單,豈有不贊成之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在英上市公司要在英融資,結果有一大部分票倉在德國,在德擁有投票權的人不僅不出錢獲利,還擁有完全平等的投票權,看看英國的投資者會做出什么反映?H股股東享有權利而不享有義務,而A股股東只有義務而少有權利,如此顯失公允的投票體系不改變,A股投資者只能充當市場的抬橋者。
目前投票體系的第二重不平等是,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權力不平等。
據報道,目前平安的持股情況非常分散,第一大股東匯豐保險僅持有總股本的8.43%。市場人士表示,雖然平安的持股情況較為分散,但持有者較為固定,而且持股多為上市前的老股東,相互之間非常熟悉。根據去年半年報,在平安前十大股東中,匯豐保險控股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分列前兩大股東,合計持有總股本的16.79%;分列第四和第六大股東的深圳市新豪時投資(持有總股本的5.3%)和深圳市景傲實業(持有總股本的4.51%),均為按員工持股計劃持有平安的公司;平安高管持股平臺江南實業,雖未進入前十大股東之列,但占總股本的1.89%。這5個股東合計持有平安總股本的28.49%,合計持有的A股占A股股本的17.96%,自己人投票,結果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平安前十大股東中的其他6個股東均為上市前的老股東,交情深厚,溝通便利。上述所有股東合計持股占總股本超過53%,合計持有A股占比A股股本超過55%。平安對于機構投資者不敢怠慢,表決前奔赴各地找機構股東一一“溝通”,而機構也投鼠忌器,擔心日后大單,擔心不可與人言的種種好處旁落。
不難理解,為什么只有諾安基金投了反對票,而易方達、嘉實、博時、鵬華投了贊成票,同樣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現場機構保持難堪的沉默,只有散戶向高管痛陳此次再融資的失當之處。弱小的散戶雖然獲得了用手股票的權力,平安個人股東30萬戶,持股47.7%,絕大部分散戶投了反對票,但市場規則不為他們而立。只有在市場衰微到用腳投票引發恐慌之時,他們的票決權才可能通過另一次股改發揮真正的作用。
第三重不平等,是受益股東與受損股東權益不平等。此次平安融資方案高票通過,說明有少數散戶投了贊成票,他們將上漲的希望留給了自己,而將股市尤其是金融股全線下跌的風險甩給了全體投資者,弱勢者希望更弱勢的人為自己買單。
平安再融資高票通過狠狠嘲弄了管理層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良苦用心。監管者以方案尚未上報為名無法卸責,融資有預溝通機制,尤其是規模如此龐大的再融資,有關方面斷無不知之理。當然,管理層可以動用最終的否則權,但是,與其這樣勞師動眾大動干戈,為什么不防圈錢于事先,在預溝通時就給予建議?管理層如果需要對再融資一項項否決,那么預溝通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
對于動搖股市信心、影響股市基礎的融資方案,有關方面有必要引入聽證會制度,傾聽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有必要擴大散戶投票權限,使散戶的利益給予合理保護;同時在A股市場的融資方案應該大幅縮減H股股東的投資權限。我們不能讓A股股東成為H股股東的炮灰,讓散戶成為機構的炮灰,讓相關行業的投資者成為再融資公司的炮灰——只有通過一個個的案例,才能將“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刻到中國股市的基座之上,落到所有投資者的心里。
注:晚著文,意難平。有朋友支持,建議寫浦發行之后嘲弄系列的第二篇,也與另一朋友差點為此事大起爭執。原則問題,無法妥協。為了云山霧罩的“國家利益”,就能夠公然挑釁市場法則,這到底是誰家的利益?此風一漲,所有的融資者都將大言不慚。真正得利者落袋為安,那些掏錢者總是得到一些理論,被虛幻的利益所撫慰。有關部門對于得風氣之先的機構,與傳說中的利益交換有必要徹查,還市場一個清白。否則有失職之嫌。
我們偉大的民族中還有馬明哲這樣的“精英”嗎?
2中國平安千億再融資議案獲股東會通過
上海證券報如是報道:
——沒有意外!中國平安的千億再融資議案昨日獲得了股東大會的通過。
——獲悉中國平安再融資方案獲股東大會通過消息后,本報記者昨日采訪了正在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組討論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他表示,董事會、股東大會通過的決議,都是公司依法自主決策的范圍,監管機關對這個事情不能干預。但“報到證監會之后,我們會依法、嚴格地履行審核程序,作出核準或不予核準的決定。”
——會議現場,中小股東神情激動。在一個多小時的提問時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個人投資者將有關“為什么只在A股而不在H股融資”、“融資圈錢是否會救匯豐”等尖銳的問題一一拋向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內的多位高管。
沙黽農:馬明哲等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韙,使中國股市蒙羞、使中國股民蒙羞!馬明哲挑釁民意,或有“堅強后盾”?然老沙認定中國股民的父母官---中國證監會不會予以核準!我們要保持對惡意圈錢的憤怒!我還想說的是,我們買股票,除了要盈利,還應該有別的,那就是我們通過證券市場所發生的一切,了解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市場,大大地提高了我們的認識能力,豐富了我們的正義感!你不買股票,你能知道我們偉大的民族中還有馬明哲這樣的“精英”嗎?
(注:沙黽農:《股市早八點》作者、財經博客點擊率近兩億 )
國有資本收益不能成為另類金庫
葉檀
2008-3-5 新京報
致公黨中央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提交的“關于改革國有企業利潤分配體制、建立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制度的提案”,使國家股東對國有企業擁有的收益權問題再次突顯。
國有資本收益是個難以厘清、卻必須厘清的重大政治經濟事項。目前國有資本收益關系沒有理順,致公黨中央的這份提案,指出了目前國有資本收益存在的問題——對于國有企業利潤與國有產權處置收益臨時化、非制度化,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制度的匱乏導致產生如下積弊端:國有資本收益遭到漠視,政府沒有代表全民分享到應得的收益,國有資產存在隱性流失現象;作為財政非稅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企獨占壟斷資源,而收益卻沒能應收盡收,既無法體現“同股同權”的市場法則,也使不同的企業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由此導致不同企業存在先天性的分配不公。一句話,國有資本收益制度架構的缺失,既違背市場法則,也有違國資收益全民分享的準則,使得國企身份模糊,以公益性與公眾公司、競爭性企業等不同的身份,對抗消費者、股東收益與公益等諸多責任。
國企改革的出路何在?出路就是,以國有資本收益權為突破口,摒棄企業性質之爭,統一按照市場原則,按照同股同權的方針,讓所有的股東包括國有股東在內,分享合理收益,行使法律所賦予的監管權力。
有關方面已經意識到國企存在的問題,補漏工程已經展開。去年9月和12月,有關部門下發關于國有資本的兩個文件,國務院9月8日發布《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 2007年12月11日財政部和國資委聯合發布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文件對于國資的預算、資本收益的收取等項目做出規定。其實早在文件下發之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國資委收取地方國企收益已經實行多年。
此次提案在上述文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否應該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體系?二是國資收益是否應該納入國庫按公共財政統一使用?提案均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按照目前的規定,財政部根據收入預算和中央預算單位上報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建議草案,統籌安排,編制國有資本經營收支預算草案。國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并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這部分預算帶有特殊性質,與公共財政預算不同。提案指出,國有資本收益既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基本內容,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的財政預算收入構成之一,這就取消了國資收益預算的特殊性,而納入總體預算框架之中。
正因為與一般財政收入不同,延伸而來的是,各不同利益主體對國資收益如何使用也存在著巨大的爭議。按照財政部下發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報試行辦法》,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由中央企業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項目計劃,中央預算單位根據中央企業上報的預算支出項目計劃編制本單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建議草案。財政部根據收入預算和中央預算單位上報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建議草案,統籌安排,編制國有資本經營收支預算草案。
可見,如何使用的建議權由企業掌握,財政部擁有的是終審權。這也就意味著,國資收益很可能收之于國企,大部分用之于國企,無法體現出國資收益公共財政的“公共”二字。此次提案建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全社會納稅人的貢獻,應當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像煙草公司的收益一樣,納入國庫統籌使用——既可以根據需要用于支付國企的改革成本,也可以用于減少稅收之后的財政平衡。
筆者支持這一議案。1994年以來國家對國有企業采取的以稅代利,企業不必上繳利潤的做法,抹殺了國家的投資者(股東)身份,并以國家公權力的角色取代了國家的股東民事權利。而新的國資收益法不僅應該解決這一積弊,更有必要體現股東權益以體現對市場規則的尊重,同時通過國有股東收益納入公共財政的做法,體現國企資源按照國有股權由全民所有、全民分享、全民分擔的一面。國有資本收益理應體現市場與公共財政雙重特性,缺一不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