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西:并非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評胡祖六先生之《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 |
2007/12/21 15:10:58 【內容簡介】 前有《貨幣戰爭》,中有《格林斯潘的騙局》,后有《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相看兩不厭,國人不可不識之、思之、辨之、慎之。認真讀讀《貨幣戰爭》吧,再認真讀讀《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自有公論。
☆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則連續四周播放宋先生《貨幣與帝國》系列講座。“貨幣與帝國”五字深得書中三味,貨幣與帝國如影隨行,帝國有戰事,貨幣有戰爭。 ☆美國第三屆總統的托馬斯&S226;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有一句警世名言:“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么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 ☆美國總統是不是也通常樂于遵照華爾街的建議任命美聯儲理事呢?這是所有論者不得不警惕和深思的。為什么美國建國100多年來那么多的美國總統和眾多政治力量強烈反對現在普通人認為是天然存在的中央銀行呢,并先后兩次成功“扼殺”了兩個中央銀行----美國第一銀行、第二銀行呢? ☆美國人都能夠寬容地接受包括金融戰的《超限戰》 ,為什么天下之大,中國某些人就要徹底否定一棍子打死一本貨幣博弈史呢?股市有莊,貨幣亦有莊。 ☆最近美國人約翰&S226;珀金斯所著《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一書中以自身經歷揭露美國經濟殺手如何通過賄賂、敲詐、色誘乃至謀殺等手段,拉攏、腐蝕和控制他國政治和經濟精英,蓄意提出錯誤的宏觀經濟分析和產業投資建議,有力證明貨幣戰爭是真實存在的。 ☆胡文“《貨幣戰爭》一書混淆了所有權與控制權的本質差別”,非常正確地立論于“控制權至高無上”,這就徹底否定了10余年來所謂“產權不清晰”的國企改革之理論。不是產權不清晰,而是控制權不清晰才是心腹之患、問題之本源,窮廟富方丈,苦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不是國企壟斷高工資,而是私企嚴重剝削低工資,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必然根植于不斷發展壯大的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等各種層次的公有制企業。最近通脹居高不下、民怨漸起的一個制度原因就是國企失去了對商品流通領域的控制權、主導權,令中央宏觀調控意志無法有效貫徹。 |
并非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
----評胡祖六先生之《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
近日胡祖六先生在某雜志發表《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 一文(以下簡稱“胡文”),嚴辭抨擊2007年中國最暢銷的財經圖書《貨幣戰爭》。筆者莫名驚詫,不是驚詫胡文之論點,西哲伏爾泰云:“并不是你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同意,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權利”,而是驚詫胡文之邏輯,當然胡文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終會發光的神秘黃金
胡文開宗明義的根本目的是“如果讀者尤其是政府決策者把《貨幣戰爭》書中結論或政策建議認真待之,那么我們就不能不驚訝,甚至不安”,可是胡文通篇對于《貨幣戰爭》的具體結論或政策建議不置一詞,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試想,建議也不過寥寥幾條,批駁起來豈不是手到擒來,而批駁一本引用史料繁多長達30萬字的史學著作,全面否定自然事倍功半,為何胡文舍近求遠,不合邏輯。而且《貨幣戰爭》也有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內容即使完全是錯的,建議卻是真金白銀。是不是這些建議太敏感了?
私以為旅美學者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基于近代金融史的結論只有六個字,黃金、黃金還是黃金,其對中國的政策建議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第264—266頁)。政策建議僅從字面來看就似乎有些道理,可能讓胡文如此忌諱的只有兩個字“黃金”,一種傳承歷史“令人厭惡的貨幣”--黃金。
2007年5月9日美國《外交》雙月刊刊登了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國際經濟部主任本&S226;斯泰爾的《國家貨幣的終結》(The End Of National Currency),指出“但私營的黃金銀行已經存在,從而使賬戶的持有者可以用真實的金條作為股份的形式,進行國際支付。雖然黃金銀行業目前顯然是小本生意,但隨著美元的衰落,它近年來有了顯著的增長。如果談論一種基于黃金的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肯定聽起來很離譜。但1900年時,一個沒有黃金的貨幣體系也是如此。現代科技使得通過私營黃金銀行恢復黃金電子貨幣成為可能,即使沒有政府的支持也是如此”(But private gold banks already exist, allowing account holders to make international payments in the form of shares in actual gold bars. Although clearly a niche business at present, gold banking has grown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in tandem with the dollar's decline. A new gold-bas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surely sounds far-fetched. But so, in 1900, did a monetary system without gold. Modern technology makes a revival of gold money, through private gold banks, possible even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1]。《貨幣戰爭》認為“這正是文章全部重心之所在,翻譯成大家能理解的話就是,廢除各國中央銀行,消滅主權貨幣,實施以黃金為核心的世界統一貨幣!”[2]
深思金銀銅等商品貨幣在歷史和未來全球貨幣體系的地位和作用,才是《貨幣戰爭》給我們最大啟示之一。當西方主流精英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美國《外交》雜志上嚴肅地討論國家貨幣的終結、貨幣無國界之時,希望中國精英才俊研究研究黃金,研究研究《貨幣戰爭》的具體政策建議有何不妥,才是有意義的,不要尋章摘句老雕蟲。
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歷史
胡文的主要論點是認為“《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歷史。但是,它輕率地改寫了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國歷史。從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亞伯拉罕·林肯到約翰·肯尼迪,再到羅納德·里根,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遇刺事件,無一例外,都被該書統統歸結為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爭奪所謂“貨幣發行權”的陰謀策劃所致”。但是胡文的論據卻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衰落了,而且也不是當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最大的債權人,J.P. Morgan銀行無數次分分合合、曾經盛極一時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銀行都已破產等。顯而易見,胡文的論據即使完全成立,我們根本無法由這些論據得出“《貨幣戰爭》輕率地改寫了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爭奪所謂“貨幣發行權”)“這一結論,因為前言不搭后語。當然,也有可能上述論據并不是胡文之論證,但是一個不進行論證之論點顯然是海市蜃樓,令人啞口無言。
合理的邏輯是胡文首先證明貨幣發行權是不重要的,所以國際銀行家不會爭奪,所以《貨幣戰爭》以爭奪貨幣發行權為核心來解讀歷史是輕率的;或者云“貨幣發行權”雖然很重要,但是論證我們的國際銀行家是行俠為公不謀私利的,所以不會爭奪,所以貨幣戰爭是錯的。甚至如同個別詭辯經濟學家宣稱根據中國特色之新定義從來沒有“國際銀行家”,所以也就不存在爭奪貨幣發行權的陰謀,幸好胡文還是認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確曾經盛極一時,至少在19世紀是公認的最有影響的跨國金融企業”,國際銀行家至少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但是胡文后來卻說擁有神秘權力的所謂“國際銀行家”純系子虛烏有,不禁令人莞爾一笑。只要有國際銀行家,慘烈競爭也只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競爭的發展歷程也說明這一點,當今跨國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全球金融業日趨寡頭壟斷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胡文的邏輯也有可能是“人們廣泛接受的歷史就是正確的,《貨幣戰爭》改寫了,所以《貨幣戰爭》就是輕率的錯誤的”。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春秋》尚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著作言之有據,成一家之言即可。《貨幣戰爭》一書正是由于邏輯嚴密,論據充分,連胡文也承認該書“引述了許多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名人語錄等”,才口耳相傳,頃刻間風靡長城內外,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則連續四周播放宋先生《貨幣與帝國》系列講座。“貨幣與帝國”五字深得書中三味,貨幣與帝國如影隨行,帝國有戰事,貨幣有戰爭。
云霧繚繞的沉重債務貨幣
胡文認為“《貨幣戰爭》一書混淆了國內信用與貨幣,包括流通中的金銀幣、紙幣現鈔、基礎貨幣、廣義貨幣和國債、通貨膨脹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這里又是只有一個突兀結論,沒有具體論證。相反《貨幣戰爭》重點強調的過量貨幣發行必將導致通貨膨脹的觀點是“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金融史、貨幣史的主流理論”(第258-260頁)。肆意定論,行文大忌。
其次,胡文著重論述的“《貨幣戰爭》顛倒了貨幣發行與公共財政的因果關系”似乎自相矛盾。胡文先提出“早期的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前身機構的貨幣發行以政府(或王室)的債務為抵押,是為了控制貨幣發行總量,而不是要挾政府不斷發債”這一論點,隱含的邏輯前提假設是國債規模是穩定的,所以通過國債抵押能夠控制貨幣發行量,但是緊接其后又正確地指出“恰恰相反,政府常常因為戰爭或鋪張而開支過多,導致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決定國債的規模與負擔大小”表明財政赤字常常是無法控制的,從而國債規模也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胡文第二句的結論否定了第一句的論點成立的前提條件。也許這并無是胡先生的錯,歷史就是這樣波譎云詭,黑白顛倒。魯迅先生就發現寫滿“仁義道德”史書里隱藏卻都是“吃人”,而美國人經濟學教授拉菲·巴特拉所著《格林斯潘的騙局》(Greenspan's Fraud : How Two Decades of His Policies Have Undermined the Global Economy)則痛斥長達20年的美國社會保障騙局,如1983年10月在格林斯潘主導的增加工資稅以換取將來養老金給付的法案在國會通過僅僅6個月后,他卻建議削減養老給付以減少不相關的聯邦預算赤字[4]。
第三,《貨幣戰爭》只是強調“國家貨幣的發行和永久國債死鎖到一起”(第8,217-237頁)。這種貨幣發行制度與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的特里芬難題本質是一樣的,而2006年底美國總債務高達26.7萬億美元,其中公共債務6.2萬億美元,與2006年12月美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7.03萬億美元相差不多。
《貨幣戰爭》這樣描述英格蘭銀行:“這家私有銀行向政府提供120萬英鎊的現金作為政府的"永久債務"(Perpetual Loan),年息8%,每年的管理費為4 000英鎊,這樣每年政府只要花10萬英鎊就可以立刻籌到120萬英鎊的現金,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本錢!當然政府還要提供更多的"好處",那就是允許英格蘭銀行獨家發行國家認可的銀行券(Bank Note)”(第7頁)。銀行家是用為國王開支融資取得了國家貨幣的發行權,到2005年底,英國政府的欠債從1694年的120萬英鎊增加到了5259億英鎊,占英國GDP的42.8%。
1791年僅33歲就完成了萬古流芳的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也是美國第三屆總統的托馬斯·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有一句警世名言:“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么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
此外,胡文還認為“該書還聲稱,國際銀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也不合邏輯與情理。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格縮水,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損失最大,自然最倒霉”,令人驚訝地違背了信用貨幣下現代商業銀行運作的基本常識。現代商業銀行是高杠桿高負債企業,一般而言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值縮水,相對提高了貸款人實物資產的償債能力,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盈利水平提高,銀行自然希望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君不見,1998年到2002年因承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后果,中國也發生“通貨緊縮”,銀行壞帳大幅度上升的悲慘歲月,以至于“資不抵債”瀕臨破產,而國內銀行業近年來利潤大幅度增長相當一部分是拜通貨膨脹所賜。
說不清道不明的美聯儲
通讀胡文“美聯儲辯誣”,發現胡文和《貨幣戰爭》至少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即認為“從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而言中央銀行理應是國有而不是私有。只不過胡文的邏輯是強調美聯儲雖然股份是私有,但是國家完全控制,因此美聯儲沒問題;而《貨幣戰爭》的邏輯則強調美聯儲的私有股權性質,并舉出多個具體例子證明美聯儲可能被操縱了,政策偏向銀行家的利益,因此美聯儲是有問題的。
但是胡文的邏輯似乎又出了一些問題。胡文指出“從實質控制權來看,美聯儲體系是一個由國會與聯邦政府雙重控制并接受公眾監督的統一的中央銀行,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行使其央行職權”,但是胡文還指出“聯儲銀行被設計為準公立的機構,實際上為公私合營的混合組織,其目的是防止一個公立的聯邦權力當局侵犯私人企業部門的權益”。一方面講國家實際控制,另一方面講公私合營能夠防范公權侵犯私權,是魚與熊掌胡文全得到了,還是形式主義害死人呢?問題的要害還在于到底防范侵犯哪一種行業私人企業部門的利益,胡文隱去不講,但是從合營的形式,應該是銀行家的利益吧。既然能夠防范公權侵犯銀行家的利益,那么能不能多“防范”一些,從而幫助銀行家侵犯公眾的利益呢?從胡文的論述中,我們反而能夠證實的一點是《貨幣戰爭》對美聯儲的指責至少在理論上有可能的。但是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胡文認為由于經歷多次銀行業危機,導致“美國朝野與各黨派終于吸取了教訓,并達成共識——美國無論如何必須設立中央銀行,以防止與處理未來的金融危機”,并在1913年成立美聯儲,但是為什么美聯儲運作16年后,美國反而在1929年出現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大蕭條?三分人禍七分天災還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而《貨幣戰爭》是這樣解釋的,首先引用1928年美國眾議院穩定聽證會(The House Stabilization Hearings of 1928)的原始證詞,令人信服的表明1927年國際銀行家通過沒有書面記錄的諒解令美聯儲降低貼現率,投放基礎貨幣,引發投機狂潮。其后引用1929年4月20日《紐約時報》:“聯邦咨詢委員會在華盛頓的秘密會議,聯邦咨詢委員會已經形成了決議并提交給美聯儲董事會,但是他們的意圖仍被嚴加保密。聯邦咨詢委員和美聯儲董事會的下一步動向仍然被一種濃厚的神秘氣氛所籠罩。這次不同尋常的會議的保密措施非常嚴格。記者只能得到一些模棱兩可的回答”。5個月后,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貨幣戰爭》之后引用1930年7月4日《紐約時報》:“原材料商品的價格跌落到1913年的水平。由于勞工過剩,工資減少,總共有400萬人失業。摩根通過控制紐約美聯儲銀行和華盛頓平庸羸弱的聯儲董事會,控制了整個美聯儲系統”。(第99-103頁)
與《貨幣戰爭》觀點相互印證的,如研究美國1929經濟危機的經典著作—奧地利學派默里·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American’s Great Depression)指出1921—1929年貨幣供給的過度擴張,使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使繁榮人為地延續下去,是造成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如1921年7月至1929年7月,貨幣供給平均每年增長7.7%,是一個相當大的增幅[5]。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貨幣史》中明確表示“我相信,1929年10月中到11月底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是不足的。它使紐約的銀行體系能接過外埠的銀行拋出的貸款,但卻要減少對商品與購買的信貸,從而不僅拉下了股票價格,也拉下了商品、房地產和土地的價格,引起了大蕭條”[6]。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2002年11月8日的公開演講中也是贊同弗里德曼關于大蕭條的觀點(I would like to say to Milton and Anna: Regard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You're right, we did it. We're very sorry. But thanks to you, we won't do it again)[7]。當然美國大蕭條原因見仁見智,但是《貨幣戰爭》的論據是比較堅實的,如國會眾議院聽證會的證詞和具有較高可信度的《紐約時報》的報道,并非什么“傳說、軼事”,是可以成為一家之言的。
胡文還指出“從美國建國100余年后,圍繞要不要設立中央銀行以及設立哪種模式的央行,經過許多公開的辯論交鋒,甚至非常激烈的政治斗爭,成為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也間接證明《貨幣戰爭》第二章標題“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并不是虛妄之言。令人深思的是為什么美國建國100多年來那么多的美國總統和眾多政治力量強烈反對現在普通人認為是天然存在的中央銀行呢,并先后兩次成功“扼殺”了兩個中央銀行----美國第一銀行、第二銀行呢?《貨幣戰爭》給出了一個答案,可能這個答案不是完美的,但是畢竟可以僅供參考吧。
這里令人困惑的情況又出現了,在私有中央銀行反對力量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根基,而新成立的美聯儲按照胡文說法實質是國家實際控制,那么我們從制度變遷的博弈論來講,成立國有中央銀行是成本最低的方式,為什么成立的美聯儲卻是“完全私有”的呢?問題的答案也許在于《貨幣戰爭》所重點強調的“不為人知的聯邦咨詢/顧問委員會(FAC,Federal Advisory Council)”,但是胡文似乎遺忘了這個機構。
那么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呢?還是看看美聯儲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吧[8]。1913年通過的法案第12章明確規定了FAC的構成和權力[9],FAC及其官員擁有以下權力:1、和美聯儲理事會就總體經濟形勢直接交換意見;2、在美聯儲權限范圍內,針對所關心的事項做出口頭或書面表態;3、就貼現率、再貼現業務、貨幣發行、各個地區的儲備情況、儲備銀行的黃金、證券買賣和公開市場操作以及聯儲系統一般性事物等獲取相關信息并提出推薦意見,總之建議權無所不包,并且是有津貼補助的。此外意味深長的是在FAC之后12A章才是胡文十分強調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13章是規定聯儲銀行的權力,14章是公開市場操作。[10]
胡文最嚴重的邏輯錯誤在于最后一段,用美國公眾信任美聯儲來表明美聯儲是一個好東西,可是胡文嚴厲指責《貨幣戰爭》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貨幣戰爭》“在國內引起了廣泛注意”,“害怕讀者尤其是政府決策者把《貨幣戰爭》書中結論或政策建議認真待之”,故嚴厲駁斥以正視聽。所以胡文的又一個邏輯錯誤是美國民眾相信的就是正確的,中國讀者相信的就是錯誤的。也許中國人真的低人一等,特別是讀者和政府官員,素質低下甚至不如沒有多少文化的美國普通民眾,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那么美聯儲成立以來的事實真相是什么?是通貨膨脹平均水平的上升,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特別是1971年美國中止黃金和美元掛鉤以后。向松柞先生指出“1870-1913年是金本位制黃金時代,全球平均通漲率只有0.2%;金本位制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后的1939-1989年,全球平均通漲率高達4.5%,其中1973-1982年期間,全球平均通漲率曾經超過10%”[11]!關于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眾多經濟學家均有論述,胡先生恐怕不會加以否認吧。通貨膨脹是殺貧濟富,胡先生也不會反對吧。美國國稅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美最富有的1%的人口在2005年收入所得占全國總收入的21.2%,創下一戰以來的歷史新高,同時美國50%的人口中屬于低收入,這一群體卻變得更窮,收入所得占全國總收入的12.8%[12]。
此外在史實方面,胡文也是值得商榷的。如胡文稱“美國朝野與各黨派終于吸取了教訓,并達成共識——美國無論如何必須設立中央銀行”。1913年美國參議院對美聯儲法案的表決結果是43票對25票(27票棄權),只是相對多數,絕對少數。而1910年參與在哲基爾島(Jekyll Island)起草美聯儲法案的范德利普(Frank Vanderlip)1935年在其自轉《從農家男孩到金融家》(From Farmboy to Financier)中披露,“如果公眾得知我們這個(銀行家)小團體聚在一起起草銀行法案,那么這個法案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獲得國會通過(If it were to be exposed that our particular group had got together and written a banking bill, that bill would have no chance whatever of passage by Congress)”[13],可見當時銀行家們的聲譽是臭不可聞。而被威爾遜(Wilson)總統說服對美聯儲法案通過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當時美國國務卿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后來終于醒悟了,在1923年11月赫斯特雜志(Hearst's Magazine)布賴恩寫道“應該成為農民最大保護者美聯儲現在成為農民的最大敵人了(However, Bryan soon became disillusioned with the system. In the November 1923 issue of "Hearst's Magazine" Bryan wrote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that should have been the farmer's greatest protection has become his greatest foe.")[14]。所以準確的說法是當時美國朝野與各黨派對于成立美聯儲爭議是很大的,甚至是暗渡陳倉,蒙混過關,以至于不敢用中央銀行這個名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胡文根據美聯儲七名理事都由總統任命、參議院確認得出美聯儲的實際控制權屬于國家的結論是比較浮淺和輕率的,可能與事實真相完全相反。如最近美國對世界銀行行長的提名,老行長沃爾芬森退休了,由于約定俗成的規則是,世界銀行的行長由美國人提名,美國推薦了前國防部長保羅&S226;沃爾福威茨,但不久后由于性丑聞而被彈劾,美國沒保住,就又提名了羅伯特&S226;佐利克,因此行長雖然形式上是世行董事會任命的,但是實際上美國的任命的,美國的提名權就是任命權。況且連胡文都承認“雖然各聯儲銀行行長在理論上是由其董事(其中A類、B類董事由成員銀行推選)選出,但必須得到聯儲局的批準。聯儲局常常向各聯儲銀行的董事會推薦行長人選(通常為職業經濟學家),而聯儲銀行的董事會也通常樂于遵照聯儲局的建議”。美國總統是不是也通常樂于遵照華爾街的建議任命美聯儲理事呢?這是所有論者不得不警惕和深思的。
拿破侖在1815年指出“當一個政府依賴銀行家的金錢時,他們(銀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領導人掌握著局勢,因為給錢的手始終高于拿錢的手。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
總之,《貨幣戰爭》作為一本橫跨300年長達30萬字的金融思想史著作,引用史料繁多,細枝末節方面存在一些疏漏甚至以訛傳訛的謬誤是難免的,但是其偉大意義在于將博弈論與金融史的有機結合,真實的金融史如同帝國興衰史一樣也是充滿刀光劍影、聲東擊西、爾虞我詐、巧取豪奪、顛倒黑白、勝者為王,字里行間滿懷一顆愛國赤子之心。和平時期金融業是經濟的核心,戰爭時期是不是更加重要,甚至可以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近美國人約翰&S226;珀金斯所著《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15] 一書中以自身經歷揭露美國經濟殺手如何通過賄賂、敲詐、色誘乃至謀殺等手段,拉攏、腐蝕和控制他國政治和經濟精英,蓄意提出錯誤的宏觀經濟分析和產業投資建議,從而最終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自然資源,有力證明貨幣戰爭是真實存在的。美國人都能夠寬容地接受包括金融戰的《超限戰》[16],為什么天下之大,中國某些人就要徹底否定一棍子打死一本貨幣博弈史呢?股市有莊,貨幣亦有莊。前有《貨幣戰爭》,中有《格林斯潘的騙局》,后有《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相看兩不厭,國人不可不識之、思之、辨之、慎之。
當然《貨幣戰爭》偉大,《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同樣有偉大之處。胡祖六先生通過占全文一半篇幅約3000字為美聯儲激情辯誣,認真地總結為“《貨幣戰爭》一書混淆了所有權與控制權的本質差別”,非常正確地立論于“控制權至高無上”,這就徹底否定了10余年來所謂“產權不清晰”的國企改革之理論。不是產權不清晰,而是“控制權不清晰”才是心腹之患、問題之本源,窮廟富方丈,苦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所以國資委成立以來,央企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央企能搞好,層層抓大放小,省企、市企乃至鄉鎮企業都能搞好,奇瑞汽車就是自主創新的典型市企案例。著名企業治理專家郎咸平也堅決反對國企產權改革,痛斥所謂“冰棍理論”[17]。近年來中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嚴重依賴外需的制度性原因就是國有企業的迅速大量消亡。不是國企壟斷高工資,而是私企嚴重剝削低工資,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必然根植于不斷發展壯大的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等各種層次的公有制企業。最近通脹居高不下、民怨漸起的一個制度原因就是國企失去了對商品流通領域的控制權、主導權,令中央宏觀調控意志無法有效貫徹。胡文“控制權至高無上”這一重要論點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歷史性貢獻,這大概是胡祖六先生的意外之喜吧。
認真讀讀《貨幣戰爭》吧,再認真讀讀《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自有公論。
[1]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5766.html
[2] 貨幣戰爭點評<國家貨幣的終結>,http://www.ss133.com/yr/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93
[3] 范寧《春秋谷梁集解序》曰:“《左氏》艷而富,其失也誣;《谷梁》婉而清,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何休曰:“《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廢疾。”要之,《左氏》為記載之傳,以史事為主,《公》、《谷》為訓詁之傳,以釋經為主,此則三傳之大較也。
[4](美)拉菲.巴特拉(Ravi Batra)著,范建軍譯,《格林斯潘的騙局》,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年7第1版
[5] [美]默里&S226;羅斯巴德著,謝華育譯,《美國大蕭條》(第五版中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7,149頁
[6] 轉引自(美)金德爾伯格著《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第四版中譯本),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20頁
[7]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2/20021108/default.htm
[8] Federal Reserve Act, Dispersed throughout 12 USC; ch. 6, 38 Stat. 251 (December 23, 1913)
[9] SECTION 12—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1. Creation, Members, and Meetings
There is hereby created a 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which shall consist of as many members as there are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s. Each Federal reserve bank by its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annually select from its own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one member of said council, who shall receive such compensation and allowances as may be fixed by his board of directors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e meetings of said advisory council shall be held at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at least four times each year, and oftener if called by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e council may in addition to the meetings above provided for hold such other meetings in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or elsewhere, as it may deem necessary, may select its own officers and adopt its own methods of procedure, and a majority of its members shall constitute a quorum for the transaction of business. Vacancies in the council shall be filled by the respective reserve banks, and members selected to fill vacancies, shall serve for the unexpired term.
[12 USC 261. Part of original Federal Reserve Act; not amended.]
2. Powers
The 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shall have power, by itself or through its officers, (1) to confer directly with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on general business conditions; (2) to make oral or written representations concerning matter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said board; (3) to call for information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in regard to discount rates, rediscount business, note issues, reserve conditions in the various districts, the purchase and sale of gold or securities by reserve banks, open-market operations by said banks, and the general affairs of the reserve banking system.
[12 USC 262. Part of original Federal Reserve Act; not amended.]
[10] 11 Powers of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1A Pricing of Services
11B Annual Independent Audits of Federal Reserve Banks and Board
12 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12A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13 Powers of Federal Reserve Banks
13A Discount of Agricultural Paper
14 Open Market Operations
15 Government Deposits
[11] 美國經常帳戶逆差:解讀全球經濟的關鍵視角, http://xiangsongzuo.blog.163.com/blog/static/207388882007102092948492/
[12]美國稅局最新數據: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劇,2007年10月13日,http://news.hexun.com/2007-10-13/100851309.html
[13] Vanderlip wrote in his 1935 autobiography From Farmboy to Financier :
I was as secretive, indeed I was as furtive as any conspirator. Discovery, we knew, simply must not happen, or else all our time and effort would have been wasted. If it were to be exposed that our particular group had got together and written a banking bill, that bill would have no chance whatever of passage by Congress…I do not feel it is any exaggeration to speak of our secret expedition to Jekyll Island as the occasion of the actual conception of what eventually became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4] 轉引自維基百科,Federal Reserve System
[15]《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約翰&S226;珀金斯著,楊文策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內容提要:這是一本約翰·珀金斯花了二十多年寫成的自白書;這是一本約翰·珀金斯遭到生命威脅和賄賂利誘下仍舊堅持完成的自白書;這是一本媲美《華氏911》電影,并讓美國政界、商界、金融界震驚的自白書;
這是一本讓美國主流媒體刻意回避和保持沉默但仍舊可以達到空前暢銷的自白書。
約翰·珀金斯在書中揭露,經濟殺手披著經濟學家、銀行家、國際金融顧問之類的合法外衣,其實卻肩負著建立美國全球霸權的戰略任務。
他們通過偽造財政報告、操縱選舉、賄賂、敲詐、色誘乃至謀殺等手段,拉攏、腐蝕和控制他國的政治與經濟精英,向他們蓄意提出錯誤的宏觀經濟分析和產業投資建議,誘騙發展中國家落入預設的經濟陷阱,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自然資源,并通過欺騙手段讓成千億的美金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為鞏固、擴大美國在全球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霸權服務。
珀金斯在書中披露了自己作為經濟殺手期間所見證的一切,并且揭開了最近幾起國際重大事件背后的秘密。例如沙特阿拉伯洗錢風波、伊朗國王的垮臺、厄瓜多爾和巴拿馬總統之死以及美國入侵巴拿馬和伊拉克。
[16] 喬良 王湘穗:《超限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50頁
[17] 郎咸平:中國需要立刻停止國企產權改革 http://news.ifeng.com/home/finance/fortune/200408/27/318836.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