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所謂精英專家對長江和南京長江大橋的種種謊言
------話說長江和南京長江大橋與上游各省的關系以正視聽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央視二十年前曾播過《話說長江》的專題片,去年又播出了其姊妹編《再說長江》。可以說,長江無論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上,還是在國民經(jīng)濟上,其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
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之后,于1968年建成的長江上第二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是京滬鐵路大干線的咽喉。與武漢長江大橋所不同的是,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建設的特大橋,是中國人民的引以自豪和驕傲的偉大工程。
然而近年來,忽然刮起了一般丑化長江,否定南京長江大橋的妖風。某些人無端貶低長江在世界航運業(yè)中的地位,對南京長江大橋更是恨之入骨,把這座舉世聞名大大橋說得一無是處,拼命撒布是南京長江大橋阻礙了長江航運和上游各省經(jīng)濟發(fā)展的謊言,鼓吹只有炸掉南京長江大橋才能解問。今天在網(wǎng)上又看到了這樣的言論,所以有必要把根據(jù)權威性資料寫成的文章再次上帖,以正視聽。
一,
網(wǎng)上爆發(fā)了關于南京長江大橋是否該炸掉的爭論。粗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很多善良的人們顯然是不了解其中的內(nèi)情,因此很容易會上當受騙。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于1968年,當是時也,立即聞名于全世界;時至今日,仍然名滿天下,為何要炸掉?據(jù)說是因為橋下凈空不夠,萬噸海輪不能通過,影響航運,制約了上游各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因此必須炸掉。
列位看官,這年頭請千萬千萬多長個心眼,千萬不可聽到某些精英的高論就當真。你想啊,影響長江航運的因素很多,這么多年都過來了,怎么南京長大橋的凈空又成了間題而且還要炸掉而后快?其實關鍵問題并不是航運,其中奧妙,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其實當年建南京長江大橋時,就有過凈空之爭。當時鐵道部負責建橋,交通部提出大橋凈空不夠,要求提高2米。但鐵道部不同意。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橋,在當時的條件下,抬高2米,無論在造價還是在技術上都有巨大的困難。官司最后打到周總理那里,總理反復權衡,最后拍板:凈空不抬高。此后大橋凈空就一直成為鐵道部和交通部某些專家之間的深仇大恨。
那么是不是凈空低了2米,就影響了長江的航運呢?問題并非這么簡單。第一,長江本來就是內(nèi)河,并非是專門走萬噸海船的航道,各種船舶都有,而南京以上通行的船舶大量的是內(nèi)河船,海輪進江只是極少數(shù);第二,江陰以上河段受涇流控制,水位有很大的落差。南京最高洪水位為10,22米,8,5米為警戒水位,也就是說,每年水位超過8,5米的時間很短,不過只有幾天而己。第三,限制海輪進江的關鍵是長江口的攔門沙,自然水深僅6米。從1974年起,長江口依靠疏浚才維持7米水深。由于長江口水深不足,海輪進上海港要乘潮,進江的大型海輪數(shù)量很有限。除了上海之外,那時長江沿岸還沒有建深水碼頭,因此南京長江大橋根本不存在影響航運的問題。
要發(fā)展江海直達航運,那么首先就有個整治長江口攔門沙的問題,而整治長江口,不僅需要巨額投資,更重要的是還要做大量的科研和實驗,要反復論證,其中不同意見的爭論也是難免的,整治方案當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確定。直到1997年長江口整治才確定分為三期,一期從7米達到8,5米,二期達到10米,三期達到12,5米。工程土方量高達2億立方米左右。至2005年6月僅完成二期工程,即使三期工程完工,第五、六代集裝箱和10萬噸級散貨船仍需乘潮進港。
所以,影響海輪進江的因素,首先是長江口攔門沙,而不是南京長江大橋,把多年來海輪不能進江的帳算在南京長江大橋身上,不知是何居心?
即使長江口得到了整治理,大型海輪就一定要進江嗎?長江口整治主要是為了上海港。當年寶山鋼鐵廠礦石碼頭不得不建在浙江北侖港,礦砂船在北侖港經(jīng)駁載后才能進上海港。而海輪進江的運輸成本和內(nèi)河船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此外,大型海輪進江,深水航道必須向上延伸;海輪的船行波對內(nèi)河船舶航行的影響和對江岸的沖刷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江海直達航運,是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某個局步的問題。
其實說南京上游不能通萬噸級船舶也是不確實的,頂推船隊超過萬噸的多的是。長江本來就是內(nèi)河,應以發(fā)展頂推船隊為方向,頂兩個五千噸的駁船,不就就是一萬噸嗎?這比海輪運費要省得多,而且能節(jié)約海輪留江留港時間,加快海上周轉。這筆帳,為何不算一算?
俗話說,活人不能叫尿憋死,海輪進江,不過就是運貨而已。貨物運輸,一是能力,二是成本。內(nèi)河船的能力不成問題,綜合成本(加上駁載費用)也不高,為何一定要炸大橋?解決長江中上游航運的辦法多的是,從更高的角度,解決上游各省交通運輸和經(jīng)濟發(fā)展,更不能局限于南京長江大橋這一點。這么多年了,不從全局去解決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又把所謂凈空提出來,還要把好端端的大橋炸掉,頭腦只有一根筋呀?只有傻瓜蛋子才會做這種頭疼醫(yī)頭,腳痛治腳的的蠢事吧?如果不是傻瓜蛋子,那可就要問一問,你這是居心何在?在下只知道恐怖分子和臺獨想炸長江大橋,他們是不是和恐怖分子穿一條褲子呀?列位看官,您說是不是呢?
二、
航道和船舶本來就是一對矛盾,既統(tǒng)一的一面,又有對立的一面。例如國際上著名的巴拿馬運河,蘇彝士運河,均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航運的發(fā)展。但是隨著航運的發(fā)展,航舶大型化以后,這些運河的通過能力又成了阻礙。
所以從全球范圍來說,南京長江大橋并非是唯一的卡口。遠洋船舶來到中國,首先就有可能要經(jīng)過巴拿馬運河,蘇彝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航道,這些航道對船舶的噸位和最大尺度都是有限制的。上海在黃浦江上建橋橋之后,對船舶也形成了制約。例如,通過奉浦大橋的船舶,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必須小于 28 米;通過盧浦大橋的船舶,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必須小于 48 米; 通過楊浦大橋的船舶,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必須小于 52 米; 通過南浦大橋的船舶,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必須小于 48 米; 通過徐浦大橋的船舶,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必須小于 44 米;當然,長江口欄門沙水深對船舶吃水深度也有限制。
因此航道對船舶必然會有制約,不可能無限制地適應。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長江是內(nèi)河,其航運條件和海洋大不相同。長江自江陰以上水位即受涇流控制,洪水期與枯水期落差很大。南京的最高洪水位與最低枯水位要相差10米左右。到武漢、重慶更是高達幾十米。重慶朝天門碼頭最高水位曾經(jīng)淹到馬路以上,而最低水位時要向下走好長一段臺階。因此長江中上游沿岸建固定岸壁式碼頭,難度很大,往往需設兩層系船平臺。枯水時用下層平臺,船舶停得太低,在碼頭上看都看不見,裝卸很不方便;而洪水時,船底可能比馬路還高,好象在天上,同樣無法裝卸。南京一般碼頭的面標高為9米,深水碼頭的碼頭面標高為10米,而最高洪水位為10,22米。當水位超過8,5米警戒線時,全港就要投入抗洪,碼頭面也可能要被淹,根本無法作業(yè),大型海輪進來了又有何用?
因此在洪水期,大型海輪進江靠不了碼頭,也不能進行裝卸作業(yè),那又何必進江呢?不進來也就不存在大橋凈空不夠的問題了。長江每年超過警戒線水位的時間很短,一般也就是幾天,影響也不是很大。
此外,在長江內(nèi)河航行和海上航行顯然是不一樣的。長江寬度有限,主航道更窄,如果大型海輪高速行駛,船行波對其他內(nèi)河船舶航行影響很大,因此不能高速行駛,在船舶交會時必需減速;船行波對長江堤岸也會造成沖刷,在通過江堤險段時也必須減速,這樣海輪的速度優(yōu)勢就發(fā)揮不了。運輸成本就會增大,顯然是不合算的。
如果海輪在下游將貨物駁載到內(nèi)河船,本來就有相當數(shù)量的貨物需要經(jīng)長江再向內(nèi)河轉運的,這樣就可以一步到位了;海輪也可以縮短運行周期,運輸成本當然可以大大節(jié)省。為何一定要用海輪過南京長江大橋向上行駛呢?
即使炸掉南京長江大橋,上游的航運條件對海輪來說仍然有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航道延伸,航標設置,淺灘,窄道,彎道治理,要具有與碼頭同樣水深的掉頭區(qū),錨泊地,需要有能夠修理大型海輪的船塢,滿足海輪供應的油品庫及物料庫,等等,而沒有巨額投資,是無法實現(xiàn)上述條件的。
即使一定要讓海輪通過南京長江大橋,也不是沒有其他辦法。最間單的就是壓載以降低船舶高度;還有就是放倒船桅桿(船舶都是桅桿最高),當然,不要在洪水時過橋,前面已經(jīng)說了,過了也沒有碼頭靠,毫無意義。
另外,還有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制造適航船型。我國是造船大國,也是海運大國,完全有能力按照我國自己的實際情況制造適應長江航運的船舶(例如寬淺型船舶和桅桿可折疊或可升縮般用兵,這根本不是難事)和組織適于長江航運的船隊,專門進行江海直達航運。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航運之路,這才是量體裁衣,實事求是。
條件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豈能讓尿憋死?建設國家,不可能沒有問題。但是一碰到問題,就怪罪于前人,就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就用削足適履的辦法,就要炸掉用得好端端的長江大橋,這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上游各省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的原因是南京長江大橋卡脖子嗎?全世界只有一條長江,沒有江海運輸條件的國家和地區(qū)多的是,人家就不發(fā)展經(jīng)濟了?長江下游至今還沒有第二條鐵路橋,南京長江大橋是京滬鐵路的命門,京滬鐵路大動脈一斷,國家將會如何?不癱瘓才怪!炸掉南京長江大橋,其居心何在?
三,
揭露所謂精英專家對長江和南京長江大橋的種種謊言
1,關于“長江的水量是歐洲第一大河萊茵河的6倍,但運輸量卻僅為萊茵河的1/6”;“長江干流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兩倍,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吃水4米以上大型海輪直進直出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3倍,而運量只相當于密西西比河的1/5左右"
果真如此嗎?可是在2006年長江航務管理工作會議上,交通部權威人士卻說“長江干線貨運量居世界第一 ” 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在長江航道工作會議上介紹說,作為橫貫我國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長江現(xiàn)已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運務最繁忙的內(nèi)河。“十五”期間,長江干線貨運量不斷攀升,從2000年的4億噸持續(xù)攀升到5億噸、6億噸、7億噸,先后超過了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躍居世界第一。” 注意徐部長說的是長江干流貨運量,不包括分段支流的貨運量。
這個會議媒體是有過報導的,如果老百姓不注意不知道那不奇怪,但是水運方面的專家也不知道嗎?不知道就信口開河,或知道了還要胡說八道,居心何在?
2,關于“增加長江運輸量全靠萬噸輪。沒有萬噸輪就沒法提高長江運輸量。”
事實是萊茵河能通過的最大船舶僅為7000噸。內(nèi)河航運當然只能以內(nèi)河船舶為主,這是常識,專家是不懂還是別有用心?
3,關于“南京長江大橋「腰斬」長江,如同鐵鎖把大貨船擋在橋下”
萬噸級海輪真的過不了南京長江大橋嗎?請看報導:安徽日報2005年8月29日訊 “10月1日起,長江干線蕪湖至馬鞍山段主航道維護水深由當前的4.5米提高到6.5米,屆時,該段航道通過能力將大大加強。10月1日長江干線安徽段正式實施航路改革,蕪湖長江大橋至慈湖河口段45公里的主航道維護水深由當前的4.5米提高到6.5米,洪水期維護水深為7.5米,萬噸級海輪(肥大淺吃水型)將常年直達馬鞍山港和蕪湖港。”
很清楚,以前萬噸海輪進不了蕪湖江段,不是因為南京長江大橋“腰斬”或“鎖住”長江,而是因為航道水深不夠,是航道水深鎖住了長江。
(附:關于大橋凈空的概念:大橋凈空是指橋下最低點到水面的距離,但是長江水面是變動,以什么水位作為標準呢?最高洪水位?平均洪水位?最高通航水位?設計洪水位?長江在洪峰水位時為了防汛會封江斷航,因此不可能采用最高洪水位,而最高通航水位是人為設定的。)
4,關于“國家先后投資數(shù)十億元在蕪湖、安慶、重慶等港口建成的數(shù)十座五千噸級外貿(mào)碼頭和集裝箱碼頭,卻很少有大型外輪靠泊”
如前所述,長江通航能力首先在航道水深,從長江口的攔門沙,到中上游的航道,都必須進行整治。長江口自然水深僅6米,70年代后靠人工整維持在7米,98年后經(jīng)一期整治達8,5米,04年二期工程完成后,水深才達到10米。而蕪湖江段航道直到05年水深才由4,5米達到6,5米。根據(jù)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交通部制定了《長江干線航道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jù)這一規(guī)劃,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投入160多億元整治長江航道,至2010年,長江干流的通過能力將達到如下標準:
南京港以下常年可通航2.5萬噸級海輪和由2000-5000噸級駁船組成的2萬-4萬噸級船隊;
南京至安慶水深達到6米,可通航5000-1萬噸級海輪或由2000噸級駁船組成的2萬-4萬噸級船隊;
安慶至武漢水深達到4.5米,可較大幅度地延長5000噸級海船的通航期;
武漢至城陵磯水深達到3.7米,可通航由3500噸級油駁組成的萬噸級油運船隊,利用自然水深可通航3000噸級海輪;
重慶至宜賓水深達到2.7米,可通航千噸級船舶。
由此可見,長江通航能力是受航道水深的制約,在明知航道水深不夠而且沒有整治的情況下,“國家先后投資數(shù)十億元在蕪湖、安慶、重慶等港口建成的數(shù)十座五千噸級外貿(mào)碼頭和集裝箱碼頭”,是不是吃飽了撐的?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政府聽了某些人的妖言惑眾,不顧客觀條件,不顧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劃,大搞地方諸侯經(jīng)濟,實行地方經(jīng)濟割據(jù),搞了不少不切實際的建設和政績工程,其中也包括一些碼頭泊位。根據(jù)國家的規(guī)劃和內(nèi)河航運規(guī)范,海輪不可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碼頭不能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更不能以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為理由搞既成事實向國家施壓,把經(jīng)濟滯后責任推向客觀條件。難道安徽省經(jīng)濟滯后的原因是南京長江大橋卡住了長江嗎?看看小崗村或許能找到落后的原因吧?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國家規(guī)劃、規(guī)范。如果各地都自行其是,國家將會成個什么樣子?以前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現(xiàn)在難道還不吸取教訓,還要聽從這些人的胡說八道和妖言惑眾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