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中國經濟分析展望報告(CEAOR2007)(精華版)
2006年,中國經濟究竟發生了怎樣變化?2007年中國經濟走向趨勢究竟如何?伴隨著這些疑問,2006-2007年中國經濟分析展望報告(CEAOR2007),終于浮出水面,并備受社會政界、商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這份報告是由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共同發布,由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教授(撰稿),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田春生教授、德國樊金明博士參與共同完成的。它是一部反映中國經濟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經濟研究分析報告。
●2006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率是7.36%
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經濟繼續高速運行,10.7%的增長率扣除過度投資轉換形成的GDP后,實際增長率是7.36%。約有1/3的GDP是過量投資形成虛假增長。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在強大的工業經濟、開放結構、政策治驅動、投資驅動下形成的,距離“好的增長”——經濟增長與消費增長同步、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同步、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同步、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改善同步四個標準存在相當的距離。
●中國“陀螺型”人口結構形成
報告顯示,截止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11%。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人均GDP只有1702美元的時候到來的。雖然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但今天過早到來,還是使我們措手不及。中國人口結構正在從上小底大、相對穩定的“金字塔型”結構變為兩頭小、中間大的不穩定的“陀螺型”結構。
●中國現有空間資源的人口最大承載量約28.989億
報告分析表明,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人口規模取決于淡水、食物、空間、經濟結構和開放程度五個要素。在封閉條件下,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淡水、食物、空間是相對不變的,人口規模主要取決于經濟結構及其經濟效率。中國經濟無論是空間資源總量還是空間資源水平都高于以色列。2004年以色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3人,是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人的2.25倍,耕地、淡水資源比中國更差。以色列不但實現糧食自己,而且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參照以色列人口密度水平,按2004年中國人口基數12.884億計算,中國人口增加2.25倍才達到以色列人口密度。按此計算,中國現有空間資源的人口最大承載量約28.989億。
●服務經濟和發展教育是解決中國人口難題的“兩把鑰匙”
報告建議,根據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和結構增長的“四色定理”以及服務經濟理論、結構增長理論、和平發展理論、經濟開放理論,重新設計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和路徑。通過轉向服務經濟,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改善經濟結構,在宏觀上全面解決中國人口難題;通過培養發展教育,培養人力資本,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從微觀上徹底解決中國人口難題。兩把鑰匙開辟了中國通向未來的光輝道路。
●2007年中國社會經濟政策面臨重大轉折
報告期望,2007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是實行人口平衡政策,全面轉向服務經濟,實現好的、高速、穩定、和諧、持續、確定性的經濟增長。2007年中國人口政策的重要轉折是從人口減少的獨生子女政策轉向人口平衡政策轉變。同時,中國社會經濟政策也將隨之轉變。
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增加就業,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社會和諧。宏觀經濟政策由財政貨幣擴張為主,轉向減稅政策為主,將經濟增長結構由投資增長型變為消費增長型。全面轉向服務經濟,財政政策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三個重點領域傾斜,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和諧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