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圈地運動風行 中國實體經濟基礎何在?
2007-7-4 新京報
證監會日前印發的新的半年報準則,將使上市公司之間交叉持股等對外股權投資情況公諸于眾。這有可能使我們看到如下場景,即從生產襯衫、鞋襪、房地產公司起家的大大小小的實體企業,正在迫不及待地將自己轉變成大大小小的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從中人壽、寶鋼到雅戈爾,都在資產價格高估的背景下進行一場股權圈地運動。
從數據來看,數千萬的注水開戶數推導出的全民炒股論難免夸張之嫌,實體經濟虛擬化才是資本時代的真相,以往我們這一現象不是受到漠視,就是被投資機構當作股價上升的天大利好,導致股權圈地運動的風險被故意漠視。
據長江證券研究所的不完全統計,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為340例,上市公司參股上市及非上市銀行361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險公司68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綜合類券商270例,參股經紀類券商8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家數,合計為1135例,占上市公司的比例為78.06%。這一數據著重在上市公司參股金融券商股,而未對其他行業持股作出統計,即便是金融期貨公司的持股統計也不完全,但就是這么一個極端保守的數據,已經讓我們見識了虛擬經濟的火爆。
上市公司的利潤居高不下,但利潤質量卻并未同步上升,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利潤中投資收益占比越來越高。2007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為1385億元,其中投資收益475億元,投資收益占比高達34.3%。另據研究,由于2007年一季度利潤表首次適用新會準則,部分投資收益可能進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目前尚無有效的手段匯總,也就是說,實際的投資收益可能更高。2007年一季度新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占比其凈利潤超過66%,這主要是證券市場自身上漲的貢獻(兩家保險公司分享的最多),實體經濟的效益增長并沒有數據顯示的這樣樂觀。扣除投資收益,2007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質量并不高。
我國經濟的增長奇跡,實體經濟立足未穩,又處于資產價格全面高漲期,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稍有理想的實體企業都在跌跌撞撞地追趕資本時代的步伐,或者是在股權投資領域跑馬圈地,或者是將自己的股權讓度給國際投資大鱷、國內巨無霸企業,以尋求立竿見影的溢價。
這種脫離實際的發展模式建立在中國經濟奇跡將永遠增長的幻覺之中,如果企業都對實體經濟、對于一塊錢一毛錢地積累利潤不屑一顧,那么,到底由誰來奠定中國實體經濟的增長基礎?這將在數年后成為推導中國經濟奇跡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日本在資產價格上漲之前,從二戰以后經歷了艱難的經濟轉型期,通過土地改革等重大變革以及大大小小實體企業的埋頭生產,生產率的提升使日元獲得了升值的空間,進口替代戰術獲得了成功。我們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在高科技、現代服務業已經可以與國際資本市場并肩了嗎?沒有一個大國可以由虛擬經濟支撐起經濟基礎,在我國實體經濟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之時,對虛擬經濟的過份追逐有可能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銀監會和國資委一再檢查資金入市,也說明一些企業已經到了不顧風險大賺快錢的地步。
如果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地心吸引力自由飛升,那么,中國的資本市場必然成為一個以泡沫攪動泡沫的市場,從國外引入的人民幣升值概念成為資本價格大漲的最大理由,其背后是中國制造業效率提高所產生的經濟紅利,但是投資資金進入的卻不是高附加值的最具競爭力的行業,而是在資本市場玩火,市盈率、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價格的增長,短期內將使這些企業獲益良多,不斷地注入、重組、進行概念包裝,轉手倒賣,資本市場最大的泡沫不是無從得到印證的虛無的全民炒股,而是在一個基礎不穩的發展中國家由特權階層倒賣資產,導致銀行、券商、期貨公司這種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價值被嚴重高估。
有人認為,中國目前的交叉持股與日本泡沫期的交叉持股不同,如果說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情況更為嚴重,既可以嘗到日本銀行與大企業之間交叉持股所帶來經濟風險、市場壟斷、不公平競企業爭的惡果,嘗到經濟上升期國民福利無法同步提升的痛苦,在今后更有機會嘗到泡沫崩潰后經濟與民眾福利雙下降的巨大痛苦。
“中國現行的會計準則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使得股權投資比日本更加泡沫化。金融類企業是資產重估的根源,也是泡沫產生的根源,而中國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的這類股權”,實體經濟立足不穩揮霍泡沫并非經濟福音,股權圈地運動可以休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