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不宜過度開放
葉檀
2007-7-2 每日經濟新聞
在內部結構未理順之前,金融資本市場過度開放,相當于將定價權拱手交給外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的價格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以國內受束縛的企業與外資對抗,目前看來尚無勝算;而在人民幣升值與國內投資回報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將國內儲蓄引向世界市場,相當于讓國民將經濟發展所獲收益拱手送人。
我國金融資本行業在內外壓力下加速對外開放,從去年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有,為兌現WTO承諾,2006年底向外資銀行開放金融業;QDII大規模出海;外匯浮動區間擴大;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以及成立外匯投資公司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等等。筆者在香港看到此間媒體對金融開放反應極為正面,歐美等國同樣如此。在什么立場說什么話,如果我是港人,也會支持這一系列開放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將使香港中國金融橋頭堡的地位更加牢固;如果我是西方銀行家或者投資者,同樣熱烈歡迎這一政策,因為這些與國際投資趨向相反的中國內地資金相當于送上門的美餐。
但站在一個內地普通民眾的角度,這些源源不斷的開放政策并非好事。
要平衡中國貿易順差,最好的辦法不是將國內資金源源送到國外,而是抓住難得的企業效率提升期,增加國內的投資,同時將居高不下的政府存款以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形式反哺民眾,使我國那些處于成長期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獲得養料,這是增加員工工資的經濟基礎;同時,輔之以相對完善的公共產品,國內的消費才能真正啟動。
到現在為止,還很少看到國內企業在海外投資相對成功的例子,在非洲的戰略布局除外,基本上,境內企業的海外投資大多是利用海外的法律市場環境,以規避國內的資本管制,以及高達40%以上的稅費負擔,可以說是境內賺錢資本外流,以求取穩定的市場環境,對外過度開放對穩定環境不利,對國內利益有損。
中國外匯投資公司的第一單生意投向黑石集團,但目前國際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在美國國內面臨稅收提高、利潤下降的困境,同時從黑石向中國拓展投資不難看出利潤增長點的玄機。媒體報道,黑石可能以5億美元收購中國藍星總公司30%的股份進行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單投資。中國藍星集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化工新材料生產商,旗下擁有星新材料、藍星清洗、沈陽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
其次,優質公司資源繼續外流,雖然紅籌股回歸計劃啟動,成為A股市場非行政性緊縮步驟中的重要一步,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公司之一復星集團正緊鑼密鼓籌備在香港整體上市,保薦人之一的瑞銀發表研究報告認為,瑞銀預測,復星今年營業額將大升36%,達329億元,盈利則將漲81%,至19.8億元;明年盈利預計將再漲51%,至近30億元。2006年復星盈利10.96億元,從3萬元起家的公司到如今的高盈利集團,可謂中國經濟發展背景下名符其實的藍籌公司。
在香港上市固然可以收與國際對接之利,但其最大的負面影響是將中國優質企業的定價權交給了國際投資機構,中國最賺錢的大型壟斷國企在香港上市屢屢創下不可思議的低價,原因就在于,香港市場的定價權由國際投資者決定,港幣非主權貨幣,必須借助國際投資者的美元等貨幣才能夠容納、消化國內的上市資源。壟斷國企境外上市是為了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這一目的是否達到尚且存疑,境內的優質民企又緊隨其后游出A股市場。
國際投資大鱷趁機吸盤,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將斥資約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從國際配售途徑認購復星三分之一發售股份,這是他繼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中國交通建設等公司之后,又一家大筆入股的內地公司。同時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等一眾知名人士積極認購,國企海外上市一幕重演。
對于國際資本過度開放,將導致以下結果:國外投資增加將補償國內強壓下的投資額,中國貿易順差會以換種面目繼續存在;中國境內企業在與外資企業雙邊互換市場的談判過程中無籌碼在手,先失一手;中國經濟結構性轉變并未實現,壟斷企業由于國外投資者對于利潤與紅利的要求,反而固化了壟斷;最重要的是,境內國民福利受到嚴重損害,失去境內優質企業、最能為投資者創造利潤的企業的定價權,失去分享優質企業發展紅利的機會。
在商言商,開放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市場博弈的籌碼,在手上籌碼不多時,最好不要輕易授權于人,而是趕緊清理內庭。這才是正常的國際市場法則,否則,受人欺騙替人數錢,還自以為是國際市場的游戲,實際上不過是資本市場的被掠食者。
注:任何一種經濟工具都不應該成為意識形態,沒有什么政策工具是先天的正確,或者能夠起到好作用的。有必要仔細分析,某項政策到底給中國經濟、社會、民眾帶來了什么。希望與各位一個個來審視這些政策。
金融風暴后,香港經濟目前漸有起色,但最大的問題恐怕是富豪大增,而中產階級數量大減。香港政府的減稅政策恐怕無濟于事。今后有時間當專文論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