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許多國際著名外匯專家以及包括國際投行均指出日元被嚴重低估。根據日本央行數據,在以貿易伙伴的通脹率進行調整后,1999年12月至2007年3月,日元的實質有效匯率從148.1下滑至99.7,貶值32.7%,為1985年10月以來最低。這使得日元重回廣場協議的年代。
為此歐洲聲討日元嚴重低估,而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同時卻放縱日元貶值,人民幣能否承受冰火兩重天?筆者認為,長此以往,人民幣匯改終將演變為人民幣金融危機。
回想10年前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巍然不動,日元卻不斷放水,10年難道真的是一個輪回嗎?
繼1980年代后期、1995年4月至1998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目前是第三個日元利差交易時代,如自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6月1日,人民幣對日元累計升值17.4%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8.2%)。考慮到人民幣與日元2%—3%左右利差,僅按投資銀行存款計算,日元人民幣利差交易累計最低獲得約21%的收益(未考慮交易費用),如果投資股市、房地產,累計收益率可望達到100%—300%,因此可以基本判斷日元是熱錢沖擊中國的空中加油站,日本也是人民幣升值論的始作俑者。
外匯利差交易的實質是外匯交易,沒有利差交易,只有外匯交易。所有的利差交易都是徒有其表,實質都是資產交易,買入看漲資產。也許只有一個例外,當人民幣每年平穩升值3%-5%,人民幣是日元利差交易者的美麗天堂。
粗略估算,目前日元利差交易總規模在3—6萬億美元左右,其中日本本國投資者進行的日元利差交易的規模約在0.9—1.5萬億美元左右。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日本官方都承認日元套利交易規模高達5000億美元,那么真實規模是多少呢?
在中日經常項目順差基本相同、日本企業競爭力全球之冠的情況下 ,2005年以來人民幣選擇了小幅升值,而日元卻選擇了惡意貶值的金融戰略。作為經貿關系緊密相鄰的兩個經濟體彼此截然相反的匯率策略是值得令人深思的,但是日元貶值的客觀結果是進一步惡化了人民幣國際收支不平衡,并嚴重加劇全球失衡。當全球其他主要貨幣都對美元升值,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元2005年以來的大幅貶值是全球失衡的主要根源。
高達3-6萬億美元的日元利差交易規模說明,一旦日元回歸中性水平必將在短期內嚴重沖擊全球金融市場,人民幣也很難獨善其身。同時也表明所謂中美3%的利差論是完全錯誤的,貶值且零利率的日元,升值并3%利率的人民幣豈能爭鋒?我們認為,目前美元兌日元匯率的中性水平在80左右,也就是說日元理應升值50%左右,而外匯市場往往會過度調整的。
有鑒于此,筆者建議:一、高度重視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風險。對于長期機構投資者,日元利差交易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必須高度重視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危險,日元利差交易獲利主要來自匯率變動收益,想要取得長期穩定盈利也必須高度重視資產價格過度波動風險;二、加強對全球經濟研究。對于長期機構投資者而言,研究力量必須加強,沒有研究力量的支撐,巨額資金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是難以想象的。而對于中國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加強對全球經濟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任何研究都是有立場的,因此,必須盡快培養一支屬于自己的獨立研究力量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何謂利差交易
利差交易一般是指借入低息資金,投資高息資產,博取利差的交易活動。利差交易不是“無風險”的套利交易,資產價格波動是利差交易的最大風險。
日元利差交易有三種形式:一是國際投資者直接借入日元;二是日本本國投資者(退休金、養老金、個人投資者等)投資其他貨幣的資產(因為其負債為日元標的,資產為外幣標的);三是國際投資者通過期貨、期權、結構性產品等衍生金融工具間接參與利差交易,最簡單如先借入短期美元,然后通過外匯掉期為日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