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好東西 民主不容易 ——從一場研討會看中國政治走向
陳有為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于本月中旬舉行大型研討會,對中共十七大與中國政治走向進行預測。來自加州大學、賓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波士頓大學及學會的十幾名學者和近200名聽眾共聚一堂,反映出美國各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關切。
研討會主持人、學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貝德致詞說,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軍力最強、能源消耗與廢氣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在經濟、能源與軍事上,如何對待崛起的中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問題。舉辦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要評估中國未來的演變。
會議的兩個重要議題,是中共十七大與中國民主制度建設。以研究中國高層情況見長的華人學者李成認為,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將不僅是技術官僚出身,而且可能會由學過政治法律以及具備財經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組成。至于胡錦濤的接班人,不大會采取高層指定的方式,將來可能在兩三個比較拔尖的人選中,通過某種競爭方式在中共十八大上產生。
俞可平受邀談民主
有幾位學者就中國民主政治的問題發表見解。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認為,中國領導人所講的民主,并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民主。中國官員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由中共黨組織決定。
從會議可以看出,中國與美國的民主觀存在很大差異。來自北京的政治學者,以《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國內外矚目的俞可平教授認為,民主的標志不僅是直接選舉,還包括權力監督與公民參與。中國不能抄襲別國模式,必須走自己的路。
俞可平指出了近年來中國政治生活發生的變化,說中國從三個方面來發展民主:一、由基層民主走向更上層的民主;二、由黨內民主向社會民主擴展;三、各級領導成員的產生由少數競爭走向更多競爭。他認為,中國正在以“增量民主”求“動態穩定”,穩中求進。
作為會議的參加者,筆者利用午餐時間和俞教授進行了交談。首先想了解他那篇文章的背景,是否類似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得風氣之先的皇甫平文章。也許由于問題太敏感,他以微笑回避作答。但是他強調,中國對民主問題的認識是有變化,過去太絕對化,對西方民主全盤否定,而對無產階級民主則予以絕對肯定?,F在一方面不認為西方民主沒有可取之處,另一方面也覺得中國治理方式有改進完善的必要。從胡錦濤所說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與溫家寶最近發表的文章看,人們不難發現中國高層的新想法。
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三權分立議會政治、多黨制度、言論自由與自由選舉,但西方行之有效的制度,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我們在交換意見中具有類似的看法,即如果實行西方多黨制,中國也許會出現上千個競選政黨,陷入政治混亂。同時,在宗法社會與氏族觀念殘余仍未消除,法制不完備的廣大農村地區,自由選舉也許會變相成為“李家店”與“王家村”之間的權力爭奪。
中國領導人確實有新思考
在會上,有的美國學者也承認中國領導人直接選舉現在還不成熟,因為老百姓不太關切誰來當國家領導人,卻很在乎誰當村長。賓州大學教授德萊認為,中國領導人已將法制作為推行政策的手段,他們會減少威權主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國際準則。
古往今來,民主政治與民主訴求是一個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然而,雖然民主具有普世價值,但民主的形式必須與國情相適應。民主是一個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從外面移植。
中國面積大,人口多,經濟文化落后,城鄉差別明顯。幾千年皇權專制統治與封建觀念的影響,形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統治方式。蘇聯東歐演變與臺灣國民黨喪權的歷史教訓,不能不使中共在經濟與政治轉型的過程中,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審慎態度。
中國不是不要民主,而是首先必須考慮如何使民主產生實效,真正有利于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F在提倡“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以及近年來的親民政風,表現出中國領導人對政治發展進程確實有新思考。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要使民主的理想變為現實很不容易,并不是想民主就能得到民主的。15年前以《歷史的終結》聞名于世的弗朗西斯·福山,最近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民主轉型需要對民主有需求的社會來驅動,而后者要求一定的機制,因此這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進程”,“強制性的政權改變從來就不是民主轉型的關鍵所在”。對此,筆者很認同。
·作者是華府中國論壇社社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