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時任論戰的背景、交鋒論點和社會影響
作者按:這是一個孕育人類歷史不世出英雄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讓英雄落淚的時代!當世中的英雄出現在我們面前,當他們正在面對龐大勢力的圍攻而浴血奮戰的時候,英雄拯救對象的我們,是冷嘲熱諷、圍觀起哄?是漠然以對?還是用自己的聲音,發出自己憤怒的吼聲?!
作為一位關注現實政治經濟的學者,我親眼目睹了鄒濤的落難,也正在看到時寒冰的憤怒和落瘼。我能做什么呢?我不能到第一線,不能用我的手阻止每天發生的財富豪奪歡宴的發生。現在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我手中的筆。就用我這枝筆寫就的文章,表示對特權階層和巧取豪奪階層的憤怒吧,表示對當代英雄時寒冰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是3月24日,我寫給《上海證券報》報社的信。今天在這里發表出來,供廣大網友閱讀和評論。
一、背景分析
潘時任論戰是房地產市場中的兩個主體——社會公眾與與住房的唯一提供者房地產開發商之間激烈利益沖突的產物。2003年以來全國大中城市住房價格的持續高漲,使房價遠遠脫離了居民收入水平,使公眾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投資環比呈回落態勢,但房價漲幅仍然偏高。2006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4%,漲幅比2006年11月高0.2個百分點;2007年1月份,房價繼續延續去年上漲態勢,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6%,漲幅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除上海外,北京、深圳等城市房價漲幅仍然偏高,顯示出前期房地產調控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高房價使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和生活困難者陷入了買不起房,或者雖然買了住房,但深陷“房奴”窘境當中,嚴重制約了在住房之外的其他領域的消費。與此相反,房地產商則由于房價的持續上漲,獲得了遠超100%自由資金回報率的利潤,成為中國利潤最為豐厚的行業,大批國內頂級富豪紛紛誕生。在200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房地產企業大獲全勝,前10名中就有6名直接或間接的與房地產行業有關。
時寒冰和潘石屹、任志強的論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他們一個是房地產富豪的代表,一個是社會公眾的代表,鮮明地代表了房地產市場中的供求雙方的訴求和立場。
二、論戰交鋒論點及簡要過程
2007年2月8日,SOHO總裁潘石屹在其博客發表了一篇《年前再談房價》的文章,鼓吹七大因素推動2007年房價繼續上漲。2月15日,時寒冰撰文《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價》批駁潘石屹在數據引用和最終結論上的錯誤。潘石屹當天在其博客上回復《寫給<上海證券報>及時寒冰先生》。2月16日,時寒冰撰文《忽悠不忽悠看數據》,當天潘石屹在博客上回復《再寫給<上海證券報>及時寒冰先生》,當晚時寒冰再回復《理越忽悠越不明》,潘石屹沒有回應。2月24日,時寒冰在博客上撰文《把憤怒寫在臉上:呼吁一年不買房》,轉天潘石屹撰文《從市場角度看不購房運動》,又挑爭端,雙方的觀點交鋒引發大量網友跟進論戰。3月1日,潘石屹發文《探求真理不是起哄打群架》,低調退出爭論。至此,潘時之爭結束。
正值潘時論戰結束之際,任志強2月26日在博客發表的文章《我替小潘說兩句》,其偏袒潘石屹、指斥時寒冰的觀點和立場立刻令論戰再度升級。時寒冰立即回應:《潘石屹和任志強在怕什么》。2月28日,任志強發文《請時先生對民眾認個錯》。3月1日,時寒冰回應《請任志強懺悔與高房價真相》。3月2日,任志強發文《瘋狂的邏輯》,直指時寒冰所寫文章邏輯荒謬謊言重重。時寒冰于3月3日發文《致任志強先生:揭開供不應求騙局兼答<瘋狂的邏輯>》,指出任志強潘石屹所說的“供不應求”屬于騙局。
借助兩會房價問題的焦點效應,一度白熱化的“潘時任”房價戰在網絡上并未平息。3月6日,任志強又發文《小肚雞腸》,稱時寒冰文章是“沒有基礎前提的評論”。3月7日,時寒冰《兩會一個細節把開發商嚇出冷汗——兼回任志強的<小肚雞腸>》。兩個輪回的交鋒過后,任志強不再應戰,“和時先生說再見”。至此潘時任論戰以時寒冰的最終勝利告終。
三、論戰的社會影響
1、有利于引起中央關注并解決房地產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住房問題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解決好住房問題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一個時期以來,我國主要房地產管理部門在住房問題上傾向于報喜不報憂,竭力鼓吹房地產開發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應地忽視了作為社會公眾的真實需求和貨幣承受能力,導致壟斷經營下的房地產開發商與社會公眾日益激烈的利益沖突。潘時任論戰中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時寒冰。多方媒體調查顯示,房價問題高居今年兩會民眾關注度的榜首。潘時任論戰橫跨春節年假和“兩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焦點房地產網做了調查,投票網民中占80%強的網民表示“這樣的大討論很有必要,能引起全社會對房價的關注”。民意明顯倒代表公眾立場和利益,向房產巨頭叫陣的時寒冰。據新浪網調查,截至3月13日,1.3萬余名投票網民中有85%支持時寒冰。表明了公眾對高房價強烈不滿的態度,也表達了公眾對于黨和政府出手制止房地產暴利、提供讓群眾買得起的住房的強烈呼聲。
2、有利于對我國住房政策進行反思
住房價格的居高不下且持續上漲,與我國住房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住房供給體制設計的偏差存在密切關系。我國1998年下半年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其目標是取消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提供的商品房、集資建房、合作建房、廉租房等形式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這是一個由政府、市場、居民個人或合作組織(含單位)共同解決住房問題的科學方案。但2003年以來,建設部取消了普通市民可以享受的經濟適用房的政策,并嚴格控制合作建房和政府建房等供給方式,把公眾完全推向了由房地產開發商暴利模式主導的房地產市場。由此,公眾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也走向了一條日益激化的不歸之路。事實證明,完全放手由市場解決住房問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這要求我們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8年以來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進行必要的反思。
3、有利于找到解決公眾住房問題的思路和途徑
大量的事實證明,解決絕大多數公眾的住房問題必須擺脫單純依靠市場的“純市場化”做法,重新回到由國家、市場(企業)、居民合作組織等形成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道路上來。時寒冰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研究,接受了筆者2006年4月19日的取消開發商的觀點,于3月10發表了《向兩會間議:取消開發商,房價將一半》的文章。在文章中,時寒冰提出放松房地產開發的準入限制,打破以暴利為目的的房地產開發商壟斷建筑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交易,通過巧取豪奪的方式掠奪公眾土地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局面,形成政府規劃組織的,以居民合作或單位建設、建筑企業建設開發、投資機構經營和政府福利住房(廉租房)并行的多元化的房地產供給體系。這個思路的目的在于,通過恢復人民自主建房的基本權利,以及政府恢復其承擔的住房保障功能,達到徹底解決我國城市中住房問題的目的。目前,時寒冰和筆者熱情關注廣州市正在進行的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的,希望通過這個嘗試,從房地產開發商壟斷的市場當中打開一個缺口,找到一種真正能夠解決城市住房問題的途徑和方式。
潘時任論戰是房地產市場中的兩個主體——社會公眾與與住房的唯一提供者房地產開發商之間激烈利益沖突的產物。2003年以來全國大中城市住房價格的持續高漲,使房價遠遠脫離了居民收入水平,使公眾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投資環比呈回落態勢,但房價漲幅仍然偏高。2006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4%,漲幅比2006年11月高0.2個百分點;2007年1月份,房價繼續延續去年上漲態勢,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6%,漲幅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除上海外,北京、深圳等城市房價漲幅仍然偏高,顯示出前期房地產調控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高房價使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和生活困難者陷入了買不起房,或者雖然買了住房,但深陷“房奴”窘境當中,嚴重制約了在住房之外的其他領域的消費。與此相反,房地產商則由于房價的持續上漲,獲得了遠超100%自由資金回報率的利潤,成為中國利潤最為豐厚的行業,大批國內頂級富豪紛紛誕生。在200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房地產企業大獲全勝,前10名中就有6名直接或間接的與房地產行業有關。
時寒冰和潘石屹、任志強的論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他們一個是房地產富豪的代表,一個是社會公眾的代表,鮮明地代表了房地產市場中的供求雙方的訴求和立場。
二、論戰交鋒論點及簡要過程
2007年2月8日,SOHO總裁潘石屹在其博客發表了一篇《年前再談房價》的文章,鼓吹七大因素推動2007年房價繼續上漲。2月15日,時寒冰撰文《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價》批駁潘石屹在數據引用和最終結論上的錯誤。潘石屹當天在其博客上回復《寫給<上海證券報>及時寒冰先生》。2月16日,時寒冰撰文《忽悠不忽悠看數據》,當天潘石屹在博客上回復《再寫給<上海證券報>及時寒冰先生》,當晚時寒冰再回復《理越忽悠越不明》,潘石屹沒有回應。2月24日,時寒冰在博客上撰文《把憤怒寫在臉上:呼吁一年不買房》,轉天潘石屹撰文《從市場角度看不購房運動》,又挑爭端,雙方的觀點交鋒引發大量網友跟進論戰。3月1日,潘石屹發文《探求真理不是起哄打群架》,低調退出爭論。至此,潘時之爭結束。
正值潘時論戰結束之際,任志強2月26日在博客發表的文章《我替小潘說兩句》,其偏袒潘石屹、指斥時寒冰的觀點和立場立刻令論戰再度升級。時寒冰立即回應:《潘石屹和任志強在怕什么》。2月28日,任志強發文《請時先生對民眾認個錯》。3月1日,時寒冰回應《請任志強懺悔與高房價真相》。3月2日,任志強發文《瘋狂的邏輯》,直指時寒冰所寫文章邏輯荒謬謊言重重。時寒冰于3月3日發文《致任志強先生:揭開供不應求騙局兼答<瘋狂的邏輯>》,指出任志強潘石屹所說的“供不應求”屬于騙局。
借助兩會房價問題的焦點效應,一度白熱化的“潘時任”房價戰在網絡上并未平息。3月6日,任志強又發文《小肚雞腸》,稱時寒冰文章是“沒有基礎前提的評論”。3月7日,時寒冰《兩會一個細節把開發商嚇出冷汗——兼回任志強的<小肚雞腸>》。兩個輪回的交鋒過后,任志強不再應戰,“和時先生說再見”。至此潘時任論戰以時寒冰的最終勝利告終。
三、論戰的社會影響
1、有利于引起中央關注并解決房地產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住房問題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解決好住房問題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一個時期以來,我國主要房地產管理部門在住房問題上傾向于報喜不報憂,竭力鼓吹房地產開發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應地忽視了作為社會公眾的真實需求和貨幣承受能力,導致壟斷經營下的房地產開發商與社會公眾日益激烈的利益沖突。潘時任論戰中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時寒冰。多方媒體調查顯示,房價問題高居今年兩會民眾關注度的榜首。潘時任論戰橫跨春節年假和“兩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焦點房地產網做了調查,投票網民中占80%強的網民表示“這樣的大討論很有必要,能引起全社會對房價的關注”。民意明顯倒代表公眾立場和利益,向房產巨頭叫陣的時寒冰。據新浪網調查,截至3月13日,1.3萬余名投票網民中有85%支持時寒冰。表明了公眾對高房價強烈不滿的態度,也表達了公眾對于黨和政府出手制止房地產暴利、提供讓群眾買得起的住房的強烈呼聲。
2、有利于對我國住房政策進行反思
住房價格的居高不下且持續上漲,與我國住房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住房供給體制設計的偏差存在密切關系。我國1998年下半年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其目標是取消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提供的商品房、集資建房、合作建房、廉租房等形式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這是一個由政府、市場、居民個人或合作組織(含單位)共同解決住房問題的科學方案。但2003年以來,建設部取消了普通市民可以享受的經濟適用房的政策,并嚴格控制合作建房和政府建房等供給方式,把公眾完全推向了由房地產開發商暴利模式主導的房地產市場。由此,公眾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也走向了一條日益激化的不歸之路。事實證明,完全放手由市場解決住房問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這要求我們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8年以來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進行必要的反思。
3、有利于找到解決公眾住房問題的思路和途徑
大量的事實證明,解決絕大多數公眾的住房問題必須擺脫單純依靠市場的“純市場化”做法,重新回到由國家、市場(企業)、居民合作組織等形成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道路上來。時寒冰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研究,接受了筆者2006年4月19日的取消開發商的觀點,于3月10發表了《向兩會間議:取消開發商,房價將一半》的文章。在文章中,時寒冰提出放松房地產開發的準入限制,打破以暴利為目的的房地產開發商壟斷建筑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交易,通過巧取豪奪的方式掠奪公眾土地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局面,形成政府規劃組織的,以居民合作或單位建設、建筑企業建設開發、投資機構經營和政府福利住房(廉租房)并行的多元化的房地產供給體系。這個思路的目的在于,通過恢復人民自主建房的基本權利,以及政府恢復其承擔的住房保障功能,達到徹底解決我國城市中住房問題的目的。目前,時寒冰和筆者熱情關注廣州市正在進行的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的,希望通過這個嘗試,從房地產開發商壟斷的市場當中打開一個缺口,找到一種真正能夠解決城市住房問題的途徑和方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