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的前提。要實現經濟增長由向外擴張到依靠內需的轉換,就必須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尤其是提高占人口大多數的中低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并建立健全多項社會保障機制,為擴大消費解除后顧之憂。這一舉措同時也有利于減少貧富懸殊,尤其是改善最貧困人群的生活,增進公平,化解當前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提高占人口大多數的中低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意味著放棄勞動力的成本優勢,此時如果不能及時建立起新的比較優勢,內需擴大后的市場,容納的將只是國外生產能力而非國內生產能力。只有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中國企業才能獲得新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資金集中使用的能力也是競爭力的一個方面,這或許已成為目前國資走向集中、并在某些關鍵領域保持壟斷的理由。
節能環保似乎與轉換經濟增長方式關系不大,卻獲得了政府異乎尋常的重視,這可能是由于當前特殊的經濟形勢及節能環保工作的特殊性使然。當前,經濟過熱的勢頭令人擔憂,暴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如此過熱必不能久。為使增長具有可持續性,必須遏制即時的過熱景況。但中央宏觀調控的成效并不理想,有必要出臺更硬的調控手段,于是對節能環保的硬性規定就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對當前經濟過熱的降溫要求,也為中國經濟擺脫速度壓力、更多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提供了條件,不必顧忌對質量和效益的追求會損傷速度。中國雖可從經濟結構、自主創新能力、勞動者待遇等方面規范經濟增長,也都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但這些方面的規范不夠硬,難以提出統一的硬性指標。而節能、環保的要求則易于量化,就象GDP指標一樣,它最適合于中國目前這種半市場、半行政的經濟體系。正如GDP硬指標能夠快速提升經濟增長的速度一樣,節能、環保的硬指標也最易對經濟降溫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節能環保是長期可持續發展之必須,短期而言它也反映了環境污染嚴重地區居民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它代表了日益上升的中產階級的生活訴求與價值觀。
由此可見,政府的戰略布署固然緊緊圍繞著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增進和諧這一中心目標,但同時也不得不顧及其它長遠的或近期的需要。那些既有利于實現中心目標、又滿足了社會其它需要的問題,最有可能被排在政府日程表的前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