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中國產業和市場的第二波浪潮___所謂的股市崩盤
益西彭措
一、各種輿論壓力下的關口
春節期間,新華網上發表了關于美國股市歷史崩盤的文章;某首席分析師發表了關于日本股市崩盤與中國股市現狀的類比文章。
今天是2007年2月26日,為節后中國股市開盤的第一個交易日。央視網站轉引中國經濟網的文章,主要是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大致內容是中國股市過高,需要遏制和調控的種種聲音。
原本健康發展的股市已經走到了抉擇的關口。這個抉擇關口的主要表現是以美國為首的境外勢力,不愿意中國股市平穩健康地發展,希望中國股市崩盤。這種聲音和意愿從2006年中到春節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布局已經占領了中國以央視為主的主流媒體。
為此我們要問:目前的中國股市是否過高而應該調整和必然崩盤?
二、中國股市永遠不會也不存在崩盤
以現場觀感方式引述美國股市崩盤的文章給了中國網民和股民一個深刻的崩盤印象,仿佛中國股市即刻崩盤,從爾作出了結的股民是完全被誤導的,被騙取了籌碼。
第一、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同:
1、美國股市是保證金制,可以買空賣空;中國股市是全資全籌制。此為第一點根本不同。
美國股市交易一般是百分之五十保證金和籌碼率。當跌勢來臨時,盡管實籌有兩萬億,但賣壓籌碼可以達到四萬億。沒有人愿意接,也接不起。
因此,其跌勢如瀑布,一瀉千里。
即使在跌勢里,中國股市如果實籌是兩萬億,其全部賣壓也就兩萬億,沒有另外的兩萬億形成瀑布之流。
因此,中國股市在交易制度上保證了沒有崩盤型交易。
2、美國股市交易主體是私有銀行,其次才是基金、企業、散戶;中國股市交易主體是基金、散戶,沒有銀行主體、沒有企業主體。
換句話說,美國股市是全經濟型,中國股市僅僅是特有資本型。 這也是一種根本制度區別。
由于美國股市參與主體是銀行業和企業這些非特定基金,因此當經濟形式惡化時,直接傳導給股市,從而引發股市雪崩。
中國股市不存在參與主體的直接傳導,因此中國股市沒有崩盤。
以要言之,崩盤是美國股市特色,是美國固有的制度性缺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股市沒有如此缺陷,不存在美國型股市崩盤。
至于一般型經濟行為如上市公司效益下降被ST等,銀根變動等對股市影響不會導致崩盤。
第二、中國經濟形勢和日本經濟形式不同
引述日本股市也同樣沒有道理。日本是一蕞爾島國,不僅在軍事上缺乏戰略緩沖,即使在經濟上也缺乏宏觀緩沖。主要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并且是飽和型。一旦外部發展受陷,日本經濟只能是負增長。
因此,當日本經濟被逼上貨幣升值道路,且外部發展不利時,日本倭國股市只能選擇下跌。
中國經濟體具有極大的宏觀縱深,主要分為沿海經濟區,東北工業區,西部資源區,中部商業區等,并且是非飽和經濟體,其發展空間從內部而言就異常廣闊。
從勞動力總量上日本僅有一億多人口,而中國從事經濟領導工作,推動經濟發展的黨員就接近一億。尚有其他十幾億人在尋求經濟增長。
因此,從長期角度而言,中國不存在經濟負增長。即使被丑化的十分厲害的毛澤東時代,年均經濟增長率也接近百分之七。
因此,在經濟型間接傳導上,中國股市沒有崩盤,更不存在什么如日本倭國股市的依稀仿佛。
因此,中國股市根本沒有崩盤的交易制度基礎,也沒有一般型經濟基礎。
中國股市崩盤論完全是為國際掠奪資本制造人為的機遇和借口。其無知和用心險惡臭不可聞。是歷史上國際勢力唱衰中國的變種。
他們今天唱衰中國政權不得人心了,明天唱衰中國人民困苦了,后天唱衰中國已經崩潰了。
要而言之,中國崩潰是國際勢力夢寐以求的“大好結局”,而中國沒崩潰,他們十分難受!
那些留學西方的經濟學者,自以為得了美國親傳,就可以理解中國經濟,理解中國十幾億人的經濟訴求和經濟能力,其最終結局也只有一個除了偶爾能誤導一下政策、混淆一下視聽以外,只能是 ——
“咦,實際經濟是這個樣子地呀?!”
中國經濟發展美國人說了不算,華爾街更是不能左右中國,他們能把握住自己的經濟命運就算上帝的佑惠了。
十三億中國人民才是中國經濟的主人。中國人應該對中國經濟增強主人翁意識!
三、中國股市下跌乃至崩盤的利益分析
目前的中國股市與前些年不同,從試點、部分流通已經轉變為一個全流通的資本市場。一個全流通的市場就是一個收購和兼并的市場。
如何以公開的手段遏制中國的經濟增長呢?
首先是“撥改貸”,“撥改貸”把一個供給體制改成了負債體制,原先的國營企業負債率從百分之二十左右急速升至百分之八十以上,個別企業全額負債。
此期間國企低下論到處都是,制造出了國企非破產不可的輿論和政策氣候。
于是乎,國企破產,下崗到處蔓延。國企以破產的形式廉價地被私營和跨國收購掉了。
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型外資用的是中國管理人員,雇傭的是中國員工,消耗的是中國土地上的水、電、交通、基礎設施,利潤卻完全是跨國資本所有。留給中國的是環境破壞、資源緊張等等。
有些人自欺地說我們收到了稅收,其實那稅收本來就是中國的,國企上繳的更多。
“撥改貸”對不對?
一種政策沒有對與不對之分,關鍵是政策的時機和利益分配。
國企五十年、三十年的利潤給了國家用于其他發展,沒有用來發展國企自身,那么突然撥改貸,它只能破產。
合理的撥改貸程序首先是貨幣化補償一個企業存續期內的企業應得。我們國企一般上繳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其中應有一半需要返還企業,作為企業自身發展用途。
這樣一來國企不會破產,也不存在突然面對巨大的社會保障壓力。
有人問,哪里來的錢補償企業?
我們必須明白,現代紙幣是社會財富一般等價物。由于我們在計量上規定資產品非貨幣化而調撥,所以在調撥制下沒有配套貨幣。
但你改變了規則,要貨幣化改造,那就必須補償過去的非貨幣化而實行全部資產貨幣化。
這不是有沒有貨幣的問題,而是是否對等貨幣化的問題。由于我們采用了非對等貨幣化,所以自己把國企作死了。
這就是誤導政策的特點,表面看這個政策禮儀堂皇,但在實質上它是不對等實施,也就是雙重標準。這是美國式決策的一大特點。不用問,這樣的政策出自美國利益集團之手。
撥改貸在八十年代,為什么今天還要提它呢?因為它的后遺癥還在,這個后遺癥就是社會兩極分化。
從城市來講,一個老工人家庭、一個退休工人家庭,完全離開了新經濟進程,他們只能停滯在過去時代的微薄貨幣中,而他們的一切開銷,無論是生活所須還是其他創業所須,都沒有來源,他們一生在國企從而是為國家作出的工作被徹底棄置。
從農村來講,糧食生產是以公糧形式上繳的,他們一生、幾代人都是這么上繳的。現在要求他們所有耗費要用貨幣購買,當然他們現在的糧食可以換得貨幣,但他們過去上繳的糧食呢?
因此,不是經濟發展導致了兩極分化,而是中國經濟從調撥制到貨幣化轉變的非對稱政策人為制造了兩極分化。
改革是很好的,政策也非常好,但是政策實施的非對稱和雙重標準,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以至于三十年中遺禍不絕,社會陷入非和諧和非對稱中。
在這個非對稱非和諧的改革中,外資占據了優勢,占領了部分產業、市場,消耗了中國的資源和環境。
這種局面,我們不能歸咎于外資,因為外資的目的是公開的。責任人是實施和操縱非對稱和非和諧改革措施的領導者。歷史會持續對他們作出評價。
瓜分中國產業和市場的第一波浪潮已經過去,持續時間三十年。進一步的瓜分就是在股市上。有其是全流通、金融開放的今天。
中國股市從全流通股改開始上漲,其主要動力就在于這些企業的市場價值。
非全流通時代是否持股除了炒做差價之外沒有意義,因為無法獲得絕大多數股權,但全流通形勢下情況完全不同,持有控股權就是持有企業,從爾決定一個企業的經營、發展乃至存活。
因此,當前股價高低之爭實際是對中國產業和市場的爭奪。如果全部收購掉中國上市企業,那么關掉這些企業,外資就可以完全占領中國經濟。
為此目的,國外跨國集團除動員自有財力外,積極成立推介機構,吸引世界閑散財力進入中國股市,各種QF;虎視鷹睨,以期以聯合方式控制上市企業。
但是,在五千點范疇以上,控制一個中國企業等于是正常兼并一個企業,無暴利可圖。
而不出意外,中國股市肯定是奔五千而去,這是中國上市企業股票合理和高價值區。
因此,必須打壓住中國股市的漲幅。
不費力氣,不用金錢的作好辦法就是制造崩潰輿論,導致股市人心渙散,管理者決策失誤。
那么五十、八十價值的股票就可以以十元、二十元獲取,得五倍暴利。如果是花費五年時間,那么,資本增益率就是年均百分之百,若花費十年時間,那么資本增益率就是年均百分之五十。
而唯獨第三世界和過去的殖民地方能提供如此的冒險厚利。
中國恰恰是欲殖民而未成功的地方。如果這些策劃成功,那么,就可以不必動用政治和軍事等硬打擊力量來征服中國。沒有了經濟支柱,中國政權和軍事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謂不戰而屈人,善戰也!
此其一。
其二,中國股市下跌,則中國的各種基金必然損失慘重,所謂欲發展壯大而搏擊世界金融市場,那無異于癡人說夢,世界金融市場仍然屬于西方世界。不會也不應該有所謂的中國力量攪局。
其三,中國股市下跌,則股民損失慘重,增加社會浮躁力量,社會不穩定加劇。三十年前的分化格局會迅速加重,社會會徹底分裂而成兩大集團,一者親西方的精英階級和買辦集團、二者無經濟能力只能出賣勞動力從而為外資企業服務的勞動無產者,從爾徹底緩解西方社會勞動力短缺的苦惱。
因上述一、二、三故,所以必須唱衰中國股市,讓中國股市跌下來!
唱衰中國股市不過是遏制中國戰略這一長遠戰略的組成部分而以!
四、中國股市目前的價位是否過高
第一、股票市場的內部上漲動力和因素
股市中股票的價位不能脫離經濟環境來觀察,經濟環境有三個,一是該企業所在國家的國度經濟狀況、二是該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三是該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
從國度經濟狀況來講,中國經濟縱深廣闊,有沿海經濟區,有東北工業區,有西部資源區,有中部商業物流區,中國五十余年的國土投資、三線建設和新經濟的基礎建設十分可觀,擁有良好和完備的交通、通訊設施。并且作為一個非飽和經濟體,既擁有發展空間也有發展基礎。因此,國度經濟狀況支持股市發展。
從歷史來看,在現政權體制下,即使廣遭非議和誤解的毛澤東時代,經濟增長率仍然不低于年均百分之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三十年,年均增長率動輒超過百分之十,因此其經濟歷史足以表明中國股市增長可期。
從未來來看,沒有任何因素能夠阻擋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尤其是地區性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未飽和經濟體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上市企業大有可為,從而導致中國股市必然持續發展。
第二、國際比較的上漲動力和因素
以美國經濟增長和股市表現為比較
美國道瓊斯指數:1995年初4000點到2000年初11900點,五年時間增長兩倍。
標普500指數:從1995年初500點增長到2000年1550點,同樣是五年時間增長兩倍。
這意味著美國股市每年增長26%。
與此同時美國實體經濟增長率卻是年均2%-3%(年均2.5),同期的投資、消費、GDP增長率分別為8.5%、6%、5.6%。其貿易逆差從2.3%升到4.6%。
中國上證指數1995年560點到2000年1900點。五年增長3.4倍,年均增長28%,僅比美國股市高出兩個百分點,增長率僅多出百分之一,可以視為持平。
而同期中國實體經濟增長率是年均8——9%。(可比價計算年均8.3%),外匯儲備從從736億增加到1656億,增長一倍。
中美兩國兩相比較,按同期經濟增長率計算和股市增長率計算,中國股市增長落后美國股市兩倍。也就是說中國股市少增長了兩倍。
中國股市的合理指數應該在3800到4500之間。因此,即使從2001到2006年之間,中國股市如美國股市一樣盤整,也應維持4000點水平。更何況中國經濟年均以百分之十以上增長,因此,達到5000點水平是合理的高價值取。
只要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速度不低于百分之八,那么中國股市即使不上漲,也應維持在5000點位附近以等待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指引。
但由于刻意打壓政策,中國股市從2001年選擇了下跌,回到了1300點附近。
從2005年到2007年初,恢復到3000點,這種上漲只能定義為恢復性上漲。
國際QF;從1500左右介入,在未來十年里必然有豐厚的回報。
因此,縱論內部因素和國際比較優勢,中國股市目前點位完全是合理的理性回歸。
五、中國兩極分化的成因和可能對策
最近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輿論又多起來,林毅夫在《財經》上發表了文章,被網絡引為《林毅夫:中國實現和諧發展的釜底抽薪之策》。文章提出了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不切實際,而應發展勞動密集產業,并稱此絕對為釜底抽薪之策。
其口號都是建立和諧社會,解決兩極分化,可謂冠冕堂皇。
我們必須明確,中國社會兩極分化中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不是改革固有的東西,不是經濟發展不能克服的東西。
這些現象的出現,既不是因為中國人能力低下不肯勞動的結果,也不是發展技術產業、資本產業的結果。
同時也不必把兩極分化作為社會問題虛懸在“社會",仿佛它不是經濟問題或者經濟方法不能解決它一樣。
在前文中我們論述過,中國社會兩極分化,是在改革中實施了非對稱政策和非和諧政策。撥改貸轉制是第一個不和諧非對稱政策。
要求國企和農民在獲得社會產品時必須貨幣化,而對國企、農民、居民家庭五十年的創造和勞動結果不予以貨幣化是最大的雙重標準和人為地嚴重制造社會分裂。
尤其是要求事業單位創收、軍隊經商、警察以罰款發獎金是嚴重敗壞國家和社會根基的行為。
對于一個在原來國企工作了三十年,拿了三十年微薄工資的老工人來說,對于一個守衛邊防哨卡十年的營長來說,你讓他為自己的家庭購買商品房、為自己的子女交大學學費、為自己在世的老父母交醫藥費無異于要了他們的命。
而全部的不和諧和社會分裂無非源于此處——中國經濟改革中貨幣化的非對稱性。
假設一個農民在1950年25歲,然后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繳公糧(這一年他生一個兒子),這位農民繳公糧三十年到八零年,自己已經五十五歲,你讓他購買社會一般商品諸如醫療、孫子的大學費用,孫子的城市商品房。試問,這是對一個農民合理的國家社會待遇么?
把主角換成老工人,就是城里普通人家真實的生活狀況。
因此,中國社會分化和不和諧的根源在于貨幣化改革的非對稱性和非和諧性。
解決這些問題沒有什么難處,也不必談什么玄妙的西方經濟學原理,把貨幣化改革對稱起來一切問題迎仁而解。
第一、無論城市與鄉村,高中以上入學者國家靠專戶撥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習費用,這些費用只能在所學學校劃卡繳付。
第二、無論城市和鄉村,就醫費用靠國家專戶撥給百分之八十費用,這些費用只能在就醫醫院劃卡繳付。
第三、無論城鄉,養老保險由工作卡所錄工資級別、類別、工作持續年限直接由專戶領取。國家定時調整額度。離開工作崗位則工作卡上交,到失業登記處申領失業救濟但無養老保險。重新工作后申報身份證號重新領回工作卡。
外資企業必須對中國員工按同等額度繳付醫療費,養老保險費等。
國內企業除工資外不再替員工繳納任何費用,目的是作大國內企業。完成貨幣化的對稱措施,解決社會分化和分裂。
醫療、教育、養老基金由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統一管理,直接使用到相應的醫院、教學、養老金機構。費用由貨幣化改革形成,由中國三十年計劃體制的積累、二十年改革的非貨幣化積累支付。
什么叫三十年計劃體制積累和二十年改革的非貨幣化積累?
三十年計劃體制時期國家沒有對公民勞動成果給予貨幣化回報,故稱為三十年計劃體制積累。
二十年改革中一直實行非對稱貨幣化,沒有對公民家庭歷史在新中國形成的勞動貢獻進行貨幣化回報,故稱為二十年非貨幣化回報。
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社會和諧和經濟和諧的很大社會問題。社會、公民對國家和政權的向心力自然增強,沒有人不勞動,沒有人愿意游手好閑了(不勞動沒有工作卡,意味著沒有養老金)。
六、中國不存在流動性過剩
有經濟學家、教授聲言中國目前的主要經濟任務是嚴厲對治流動性過剩,那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流動性過剩?中國有沒有流動過剩?
流動性過剩是指那個在經濟中流動的東西過剩。
在經濟品中,流動的東西是什么呢?它唯一是貨幣經濟中能交換一切產品和勞務的現代紙幣。
說中國經濟流動性過剩無非是說中國的人民幣過剩了。那么我們要問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民幣過剩了。
是改革伊始的八十年代么?不是,缺少資金故,所以引進外資。因此,當時是人民幣短缺。
是改革取得成果的2000年么?不是,當時正愁如何更多地引起外資。
是2005年么?不是,欠資問題正是各級領導掛帥全力清償的時候。
是2006年么?2006年中國人民幣供給并沒有大幅度地增長,保持與往年幾乎相近的程度供給,也沒有過剩。
那么,某些經濟學家高喊的流動過剩究竟是什么含義呢?
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中國某些經濟問題是人民幣供給不足產生,因此,人民幣供給開始變得穩健。
穩健的人民幣會產生很多結果:
第一、對沖國內的貨幣升值效應,這令貨幣升值壓力減小,不符和某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很生氣,他們要求人民幣還要升值,G7就是這么干的。
第二、沒有加劇國內貨幣短缺,這令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經濟鏈條沒斷,不符和某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很生氣,他們聲稱,你們這樣干是要通貨膨脹地,應該給予警告流動性過剩了。
第三、股市上漲了,百姓把儲蓄轉成股票,擴大了直接融資、作大了資本市場,不符和某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很生氣。他們聲稱,你們的股市流動性過剩了,而且你們的QF2太慢了。
第三、周邊市場人民幣成為硬通貨,人民幣市場擴大了,作大了中國資本的影響力,非洲都到中國了,不符和某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很生氣。他們聲稱你們這是準備要殖民了。
第四、殲十公開,導彈打衛星,軍艦造量增大,這是軍費增加了,不符和某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很生氣。他們聲稱,你們中國完全沒必要發展軍備,這是炫耀武力。
總之是人民幣惹的禍,所以,應該警告中國人民幣過剩了。但這個話不太好說,于是乎“流動性過剩",很學術,很專業,其實不外是說中國供給那么多貨幣干什么,有美元足夠了,如此而已。
七、國際性流動過剩的成因與應對
在國際上的確存在著流動性過剩。這個過剩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布雷頓森林體制以來就具有,或者說從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就有。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面臨戰后重建。
我在《三論中國武直力量的發展》一文中曾經論述過,英國為了遏制德國的商業擴張或者說崛起,尋找了七年借口終于在1914年發動了對于德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此凱恩斯在1919年發表的《和平的經濟后果》中寫到“英國已經毀滅了一個貿易上的敵人”。
毫無疑問,粗暴的盎格魯-撒克遜英國人在動用政治、軍事的硬打擊上消滅對手是果斷的。但在戰后重建上犯了一個巨大錯誤。
在戰爭期間,英國的貨幣英鎊對美元貶值了百分之九十,換句話說,英鎊只有戰前百分之十的價值,而英國試圖恢復停止的金本位,也就是恢復英鎊到戰前的水平。這意味著英國必須實施通貨緊縮政策。
凱恩斯試圖阻止這種愚蠢的做法,他認為這種緊縮政策必然加重英國的失業,從而使英國經濟陷入更大的困頓。但當時的英國沒有聽從凱恩斯的勸阻。從而導致英國在二十年代的蕭條和三十年代更大的蕭條。
據此凱恩斯認為英國已經沒有了活力,英國成了一只僵硬、遲鈍的巨大怪物。凱恩斯還據此認為,十九世紀(經濟方式)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能力而退出舞臺。換句話說英國不再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誰將是世界經濟中心,誰將是開恩斯思想的欣賞者呢?
美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不僅是凱恩斯心目中“興旺的二十年代",同時也是馬克斯韋伯心目中的偶像,《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馬克斯韋伯以美國為藍本寫出的名著。
但僅僅有精神是不夠的,這種精神還需要特定的物質手段進行物化才能轉變成真正的經濟成果。
當三十年代英國由于緊縮貨幣而導致的大蕭條來臨之際,以當時美國的經濟能力是無法置身世外的,1929年10月經濟危機席卷美國。
我們注意正是1929年10月29日這一天,美國股市第一次崩盤,當日道指下挫百分之二十多。
對于此次崩盤,《歷史上的兩次股市大崩盤》認為是“全民炒股催生股市崩盤",這根本是一個完全無知的笑話。
到此日為止,紐約交易所已經運轉了112年。一百多年的歷史,美國從來沒有禁止任何人操股。全民炒股一百多年沒有問題,卻偏偏把全民炒股定位為催生股市崩盤的原因既不符合經濟歷史事實也完全違背因明邏輯常識。
美國股市第一次崩盤是十九世紀過時的金融體制所造成,主要誘發因素是英國緊縮貨幣導致了二十余年的大蕭條而最終感染了美國經濟。
美國從立國那一天開始就和英國經濟緊密相連。而日不落帝國的經濟崩潰才是導致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反過頭來也不是股市崩盤導致后來十余年的經濟蕭條,而是美國經濟蕭條本身持續了十年時間。
在預見經濟危機和蕭條上,馬克思主義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和私有制必然導致經濟危機。
凱恩斯也同樣認為自由放任時代已經終結了,英國如果緊縮貨幣必然導致經濟困頓。
馬克思主義的藥方是實行公有制。凱恩斯的藥方是增加社會有效需求。社會有效需求是投資和消費,而投資和消費的增長只能依賴貨幣供給的增長。這些思想體現在凱恩斯的《貨幣改革論》(1923年)、《自由放任的終結》(1926年)、《貨幣論》(1930年)、以及1936年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
應對經濟危機上英國完全沒有尊重凱恩斯,倒是1933年就職的羅斯福提出了“改革、復興、救濟的新政"
其主要思想就是凱恩斯的金融思想。(當然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思想)。
而羅斯福新政的改革重要舉措就是整頓金融,為此美國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
1936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發表,當然地成為了美國的主要指導思想,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指導思想而直至目前。
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以國家力量奉行通膨政策,主要表現是擴大貨幣發行、實施財政赤字、政府干預經濟保證經濟增長。
其后果是摧毀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國家由債權國變成債務國,美元成為全球貨幣。
由于英國沒有聽從凱恩斯的理論和奔走呼號,浪費了二十年時間,因此,其經濟成就很快被奉行凱恩斯主義的美國超越而成為經濟二流國家。
因此,二十世紀誰能領先發行貨幣誰就占領了世界經濟制高點,誰首先改變使用了多少年的反通膨做法并適當地推動通貨膨脹誰就占領了經濟制高點和話語權。
以1995年到2000年的美國為例,其實體經濟增長只有2%左右,但其GDP高達5.6%, 消費高達 6%、投資高達8.5%,
其貿易逆差從2.3%升到4.6%。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
其一、毫無疑問美國多消費了,多出的消費從哪里來呢?4%的消費通過發行貨幣從國際購買,美國出錢,世界出產品。
其二、多出的2%的GDP從哪里來呢,從美國資本在全球的收益得來。這意味著美國之外有另外一個美國,也意味著美國消耗本國一半的資源和環境卻享用著雙倍的經濟成果。
這就是美國實施凱恩斯政策擴大貨幣發行增加貨幣流動性的直接好處。
所以美國歡迎一切國家引進美資,歡迎一切國家開放。從而美國也反對一切國家擴大本國貨幣、反對一切國家閉關鎖國。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明白應對國際貨幣流動過剩的辦法。
第一、擴大本國貨幣發行,充裕國內資本、搶占貨幣市場份額。
第二、以人民幣方式對外投資。
第三、在貨幣升值條件下增發人民幣,擴大人民、企業的貨幣收入。
目前,在全部貨幣發行中,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為國內經濟增長服務的,一部分是為外資配套的,二者的比例嚴重不協調。
那么是否是不再引進外資而實行關門政策呢?不是的,要繼續引進外資,但每為外資配套一份人民幣,國內部分同時增加兩份甚至三份貨幣,以保證外資經濟成分永遠處于從屬地位。
目前的外資成分比例過高,因此,貨幣政策有補發國內份額稀釋外資的重要任務。
當然這是美國絕對不愿意和不能同意的。
八、發展勞動密集和技術資本密集并不矛盾
林毅夫的觀點可謂真正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釜底抽薪。為什么在林毅夫的眼里中國發展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就屬于不切實際呢?為什么勞動密集產業一定和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相沖突呢?
這的確很不可思議。
在一個國家的產業構成中,必然包含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
而一個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的能力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國力的大小和收益的高低。
從人力資源角度講,中國完全有能力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不存在人力緊張問題。
從貨幣角度講,現代紙幣具有無限的供給能力,非如貴金屬時代貨幣工具稀缺。這是紙幣制度取代貴金屬制度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國也不缺乏貨幣。
從技術能力講,技術是人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中國既然不缺乏人力,那么只要發展科學、技術教育,中國也不缺乏技術。
因此,發展技術密集產業也沒有不切實際之處。
從物質資源講,無論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美國都不是靠國內資源發展起來的,都是靠國際資源、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來獲取。
因此,只要地球上有的資源,乃至月亮上有的資源,只要中國需要就不應該有稀缺問題。
所以,也不存在物質資源的稀缺問題。
既然人力不缺、貨幣不缺、技術不缺、物質資源不缺,那么中國有什么理由不發展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呢?
中國唯一缺乏的可能就是持續發展的勇氣。
如果勇氣也不缺,那么我們首先就要發展軍事裝備工業和軍事技術工業,以保衛世界資源的安全。
其次是空中、海上、陸地的長途重型運輸產業,以保障物質資源和產品的運輸。
其三是各種重、化工業以提供物料的加工能力。
其四是尖端數字裝備工業,以生產出各種精準器械。
至于服裝、飲食等等完全可以私有化,任由公民發展就是。
而為上述各種產業提供技術保障的就是科學教育和技術訓練,為此要大力發展科學試驗和技工訓練。
九、國家財富增長與社會財富均衡
中國經濟增長是非常壯觀的,根據相關資料,在毛澤東時代的年均增長率6%以上,接近7%,時間為從1950到1979年,共30年時間(有人詆毀毛澤東,但這不能改變歷史事實)。從1979年到目前結束的2006年的27年時間里,稱為改革時代,年均經濟增長率在8%以上,有時達到10%。
設1950年的財富產值是N,則到2006年,保守計算財富總量是43.3N。這是共和國人民的記賬財富或者說中國的存量經濟。(根據相關資料,1950年的產值是八萬億)。
這些財富以下述方式存在與中國大地上:
1、各種道路、橋梁、水利、電站、建筑等基礎設施;
2、各種工業設施、機械、儀器、裝備;
3、各種物料、庫存品、倉儲品。
毫無疑問,這些財富都是共和國人民前赴后繼創造的,如果從建國開始就把這些財富貨幣化,那么公民個人、企業法人、國家是十分富裕的。
但在1979年以前,體制規定不予以貨幣化,雖然八十年代進行了貨幣化改革,但這個貨幣化進程是非對稱非和諧的。因此,中國經濟成果始終沒有完全貨幣化。
按照公民、企業、國家各占33%的方式均衡分布,那么公民、企業、國家各有14.4N的財富資產。
假設公民資產均衡分布于現有人口中,按照14.4億人口計算,那么人均應持有貨幣是8萬元。
各企業法人持有的總貨幣是115萬億。
國家持有的資產同樣是115萬億。
合計貨幣總額是346.4萬億的中國資產。
在貨幣經濟中每有一份資產就應有一份貨幣與其對應。因此,中國貨幣總額應該不少于346萬億。
如何使用這些貨幣呢?有人提出按人頭發錢,這是不現實的。
可以有三個辦法:
第一、對于公民而言,就是教育、醫療、養老的統籌支付政策。全部額度是115萬億。是為民生基金。
第二、對于企業法人而言,應根據國家戰略需要首先為國企注資,并相應設立新的國企和新的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總投資額度不超過115萬億。是為國家產業基金。
第三、對于國家而言,應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用于軍事、外交,公益的需要而使用,總額度不超過115萬億,是為國家戰略基金。
改革二十年來,我們由于沒有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國家財富的經濟性質,錯誤地以為自己沒有錢。從而做出了引進外資的決定。
引進外資沒有錯,但外資只能是民族經濟的補充和對等交換。但我們把外資當成了救世主,使國家民族利益、國土利益遭受了巨大損失。
外資有錢,沒有錯,但他們有錢的秘密不是他們比中國人能干,而是他們從1500年開始使經濟走上了貨幣化的道路。五百年的貨幣化道路使貨幣經濟十分成熟。
美國、英國、歐洲是貨幣化比較充分的國家。因此,其企業法人的貨幣實力和其國家的貨幣實力十分可觀。
以我們中國到目前的經濟成就,如果一個國家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來比較需要多少年呢?答案是130年時間。
因此,中國已經用勤勞和忍耐超越了時空,基本完成了對世界發達經濟的追趕。
130年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我們的經濟成就把鴉片戰爭到建國時期的耽擱、破壞、戰亂彌補回來了。
上述的貨幣經濟觀念我在2003年到現在反復地表達過。也希望網友、國家相關機構重視起來,正視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從而合理地利用這些成就改善民生、改善民族、改善國家。為未來的發展進行合理地布局。
中國與外資的關系現在就猶如一個勤懇勞作家庭和一個竊賊之間的關系。
這個勤懇勞作的家庭通過祖輩、父輩的辛苦勞作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祖輩、父輩沒有把這些財富炫耀出來,而是變成金銀藏在家具和破院的墻壁里。
那些竊賊也是祖傳手藝,從其祖輩和父輩那里知道這是一個辛勤勞作的家庭,也知道財富就藏在這個家庭的破院里。于是竊賊要求和這個家庭談判合作和購買院落。
家具、墻壁都是合作項目。項目實施后,竊賊不過是打碎家具、拆毀墻壁把里面的金銀拿走。辛勤家庭得到的不過是一些微薄合作的酬勞和破壞的墻壁、毀損的家具。
而那微薄的酬勞遠不夠恢復家具和墻壁舊貌的費用,卻遺失了祖輩的真金實銀。
摸石頭過河的改革應該結束了,應該相信我們的祖輩辛勤勞作、勒緊褲帶為我們積累了大量財富。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使用那些金銀,建立完善的貨幣經濟體制,保衛華夏、繁榮華夏。
十、認識中國、增強自信
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好,資本主義理論也好,我們使用他們的目的是拯救這個民族,發展壯大我們這個民族。
極左不對,極右也同樣不對。
極左是自己斗自己,極右是把自己的財富拱手送予洋人。
洋人說你國企要破產,我們就破產。洋人說你要調控流動性,我們就調控流動性。諸如此類的做法是十分危險的。
如何繼續改革我們應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
1、國家政治體制不宜變動:
改革不是革命,不能改變政權的性質。
國家體制可以冠名各種稱號,但唯一不變的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任何政權都有失誤,任何體制都有它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國家都是世俗國家,沒有盡善盡美,期望某種制度盡善盡美是不能實現的幻想。
總有人對世俗國家報著著天國的幻想,總有人極端地以為某種制度盡善盡美,因此幻想的緣故要對國家體制大動干戈。
我們是要推翻一些就體制,因為它出賣了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除此之外,國家政權體制應該保持穩定而盡量趨于改過,這就是改革。
2、必須正確認識貨幣經濟:
中國五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文明經濟史直到目前都是實物經濟。盡管我們使用過各種貨幣,但貨幣主要體現在貴族利益中和一般生活的調劑。
工作、稅收、勞務主要體現為實物、幫工、傭役,因此,貨幣經濟觀念在普通中國人心目中很偏差。
某些的博士、教授也滿腦子非貨幣觀念。貨幣經濟的術語對他們來說是賣弄自己有洋學歷、取得稻梁謀的工具,而不是改善國家和民生的工具。
國家建設也習慣于先干活后付錢乃至不付錢的做法。這都是非貨幣觀念在作怪。
貨幣經濟的基本要點是每一份勞務和產品,按契約規定產生并償付一份貨幣,貨幣流通帶動經濟運轉。
貨幣經濟在貴金屬貨幣時代受到貴金屬產生的制約從而以銀行貨幣補充。
當進入現代紙幣制度后,銀行貨幣與國家貨幣實現了統一,因此,產生和償付貨幣已經沒有障礙。因此經濟運行得以順暢從而產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觀念和所謂的發展經濟學。
因此,中國經濟的改革方向就是完善貨幣經濟制度——每一份勞務和產品必須產生和償付一份貨幣。
3、貨幣經濟的物價穩定
在貨幣經濟理論中,穩定物價、穩定幣值是一個動態的觀念。
根據一份勞務和產品必定產生一份貨幣的原理,社會總產出始終等于社會總需求。
這是經濟均衡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價穩定和幣值穩定的前提。
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品需要大量的貨幣和長時間的投入。此種經濟現象會導致貨幣投入的增長。從而產生額外的貨幣投入需求。
當這種產品成熟進入市場交換時,產品自身根據交換原理已經能夠回籠自己的對等貨幣。此時,如果不回收原先投入的貨幣,則會造成一件產品和勞務產生兩份貨幣的貨幣溢出和過剩,因此,需要回收貨幣。
假若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品不進行先期投入,而是用已有貨幣投入,則雖然不用在產品實現時回收貨幣,但卻即時造成吸食現象而導致社會總供給增加而總需求減少,從而使其他經濟環節受到破壞,反爾阻礙了正常經濟運行。
這會產生兩個現象:
一、為了維持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在供給產品和勞務不變條件下,由于吸食現象的產生導致物價指數下跌,下降的價格會刺激供給減少,從而導致經濟萎縮實現匱乏均衡。
二、為了維持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由于吸食現象的產生,總需求不足,盡管價格指數不變,但產品和勞務會過剩,從爾也導致破產和失業。
解決上述問題才需要中央銀行發揮調控作用:
1、新增產品和勞務,中央銀行以貨幣最終產生人的方式產生貨幣。
2、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的創辦,中央銀行以最終投入者的方式提供先期貨幣以維持經濟均衡。
3、資本產品和技術產品實現時,中央銀行收回先期貨幣。
4、由于資本品和技術品進入市場,相當于經濟均衡中新增了產品,此時中央銀行以貨幣最終產生人的方式提供消費貨幣。
十一、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諸問題
一、就學困境:
就學困境的根源在于就學者自己無力提供就學貨幣。
農民的糧食不能無限漲價,因此根本上排除了就學者家庭提供貨幣的可能,因此,只能由國家央行提供貨幣支持。
教育的發展和就學的擴大等于經濟中的勞務增加,在經濟均衡中等于新增了勞務,因此,央行責無旁貸地必須產生勞務貨幣。
通過就學者,貨幣傳入教學機構產生學校和科研機構。從而使科學得到發展,民族素質和產業素質得到提升。
二、醫療困境:
醫療困境的根源在于就醫者沒有能力提供就醫貨幣。
現代醫療屬于復雜的科技醫療,科技醫療作為供給的產生屬于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先期的供給無論以何種方式最終都屬于央行的早期投入。
當供給產生后,央行的投入角色變成了消費貨幣的供給方。央行同樣必須提供消費貨幣。
在總體經濟均衡中,現代醫療既屬于產品也屬于勞務,央行必須為醫療產品和勞務提供貨幣,以實現人居健康。
三、養老困境:
從最終的結果而言,無論在具體現實中老人由誰出錢養活,老人的生存必須依賴住房、飲食、娛樂服務等。因此,養老一事既屬于新增產品也屬于新增勞務。
如此龐大的勞務和產品存在,央行提供貨幣以維持經濟均衡是責無旁貸的。
改革二十年,中央銀行進行了種種作為,但根本的維持經濟均衡的責任沒有完成。 對新增勞務和產品沒有提供必要的貨幣措施以維持經濟均衡。
調控物價、調控股市不是中央銀行的責任。物價高低、股市高低中央銀行只能從經濟均衡的角度加以觀察。
相比而言,美國因羅斯福新政的緣故產生了《1933銀行法》確立了聯邦銀行最終責任人的角色。這個最終責任人的關鍵就是中央銀行作為銀行業和貨幣的發行、管理承擔著維持總體經濟均衡的責任。
從理論上這是凱恩斯革命的功勞,從實踐上是羅斯福總統的功勞。沒有羅斯福,凱恩斯的理論依然存在,但世人不會知道。
凱恩斯和羅斯福共同創造了現代中央銀行總體經濟均衡最終責任人的地位。
附錄:
華爾街日報:中國遏制股市狂熱措施力度會加大http://news.cctv.com/financial/20070225/107184.shtml
"歷史上兩次股市大崩盤"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18/content_5752177.htm
左曉蕾:日本經歷恍若重現 中國須防資產泡沫 http://news.cctv.com/financial/20070225/103337.shtml
林毅夫:中國實現和諧發展的釜底抽薪之策 http://www.eastmoney.com/070226,568279.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