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和任志強在恐懼什么——非市場化因素扭曲了房價
時寒冰
《呼吁一年不買房》本是寫在博客的一篇短文,表達對高房價問題的憂慮,以引起中央對這一重要民生問題的關注。誰知卻迅疾引來地產界兩位大腕兒的激烈反映。潘石屹與任志強一前一后,以最快速度用長篇大論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強烈的不滿之聲,后者更是嚴重失態,近乎叫罵。
首先站出來的是潘石屹先生。潘石屹先生本來正在悟禪,我揭開他畫皮都沒能驚動他,以為他真的入靜了,驚嘆他定力之驚人。誰知《呼吁一年不買房》一文貼出當天,潘總即在25日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從市場角度看“不購房運動”》,到底是懂禪道的人,在不動聲色中就論證了房價將繼續上漲的規律——這一點始終是潘先生的命根子。接著,面對兩項他所謂的群眾運動——“集資建房的運動”、“不購房運動”,潘先生重點打擊前者,認為個人集資建房“既不成立公司,也不按法定程序成立住房合作社”,言外之意是集資建房不合法。封堵住集資建房的路,消費者就只能購房了,“不購房”其實根本無法成為什么運動的。潘先生之聰明過人,地產界恐無出其右者。
26日,地產界大鱷任志強先生寫出長篇論文《我替小潘說兩句》,任志強先生對我的痛恨已經變得無法遏制,他在狂怒之下扔過來一大堆令人心驚肉跳的大帽子:“來欺騙民眾”、“煽動民眾反對政府”、“反對市場經濟”、“反對國家的土地出讓制度”、“用夢幻來制造莫須有的憤怒”、“污染我們的美好天空”、“污染中國美好的未來”……這些帽子加起來可以讓我坐一輩子牢了,任志強先生對一位持不同意見者表現得竟然如此怒不可遏。
陽奉陰違、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任志強先生似乎做得并不多。上次,任志強先生在遭到建設部汪部長批評后,曾表白自己:“自國六條政策與九部委細則出臺之后,我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的都是對政策的理解與支持,自覺地按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任志強先生,看看你在信中的污穢激憤之語,可是在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嗎?
任志強先生說:“外行與無知讓時寒冰先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筆墨寫出了一大堆無知與錯誤的言論,只能給社會增加更多的混亂。”如果真如任先生所言,對一個“外行與無知”的人,你用得著這么急嗎?兩位地產界大腕,何以如此大動肝火?如果你們確信住房供不應求,房價應該上漲,按照任志強先生的說法“歷史證明所有的房價永遠都是上漲的。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價是下跌的”,那么,面對一個小小的不買房呼吁,你們緊張什么?如果是因為過去任志強先生與上證報有什么過節,將情緒帶到這種辯論中來,恐怕只會偏離主題。
由于被怒火沖昏了頭腦,任志強先生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了:“且不管潘引用的數字是否正確(這并不重要),但政府報告證明時寒冰的數字是錯誤的。”潘石屹先生引用的數字是否正確不重要,反正我的是錯誤的。如此偏執的定型思維,任志強先生又怎么可能客觀呢?我的所有數據都來自官方,且向有關部門求證過,任志強先生給出的數據盡管未表明明確出處和日期也強調出自官方,如何說我全是錯的?
事實上,任志強在文章中,雖然列舉出了大量數據,但基本上以數據轉移視線,繞開最核心也是他們最害怕面對的問題,試圖以他們所謂的市場化因素來掩蓋非市場化因素,達到忽悠上級有關部門和民眾的效果。
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房價的持續暴漲:是正常的供不應求還是人為制造的供需失衡?是市場因素還是官商勾結化解了調控的力量?諸如此類的核心問題是我之前于潘石屹先生論辯的核心,對此兩位地產界精英閉口不談,卻一味在細枝末節上鉆牛角尖,以展示自己作為地產界的理論家乃名不副實,只會離真相越來越遠。我們要進行的畢竟不是房地產專業知識的才藝表演——人們都知道房地產界不缺章子怡——而是要弄清房價上漲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和透明性相對較高的市場,正常的供應、需求等市場化因素對房價產生著決定性影響,但在中國,市場化因素只是影響房價的一部分因素,在所謂市場化的表象下,掩蓋著的是人為制造出來的推動房價上漲的種種卑劣而骯臟的伎倆。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一:
開發商囤積土地制造“地荒論”
土地供應不足,是潘石屹先生、任志強先生認為房價將持續上漲的根源。但是,所謂“地荒論”和土地供應不足的說法,早已遭到國土資源部、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多次公開批駁,國土資源部門給出了非常具體和翔實的數據,不知當初兩位大腕為何不去辯論。
我國的土地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多種所有制形式,土地的市場化程度比較低,土地的供應渠道基本上由政府掌控。只要開發商把從政府手中拿到的土地囤積起來,就能間接減少房地產開發用地的數量,進而減少房屋的市場供應量,制造出供不應求的假象,推動房價上漲。而在西方國家,土地供應渠道多,開發商既沒有必要囤積土地,實際上也無法有效囤積土地。因而,西方國家的房價很少受土地囤積的影響,而我國則不同。房地產商通過囤積土地就可以制造所謂供不應求的假象,拉抬房價。
因此,在我國存在著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哪個地方的土地囤積情況越嚴重,哪個地方的房價上漲就越快,上漲幅度就越大。有事實為證:最近幾年,深圳、廣州、北京的房價上漲迅疾,與此相伴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囤積。
《南方都市報》最新的一篇報道披露,全深圳市目前約有20平方公里閑置土地,這20平方公里的閑置土地已相當于深圳近年來每年新批準的建設用地總量。其中,“深圳房地產用地至少約有7平方公里左右,囤積在開發商手中超過兩年未開發”;在廣州,該市今年年初收回的閑置地塊,大多為上世紀90年代用地,最早為1993年獲得用地批文,土地閑置的時間超過了10年;在北京,2005年,七部委新政調查組報告指出,北京開發商手里掌握的土地夠用十年。
所以,要抑制房價上漲,最重要的首先就要把囤積在開發商手中的土地依法收回或“盤活”,以形成有效的市場供應。1994年7月公布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1999年4月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只要政府嚴格執法,開發商絕不敢囤積土地,就能釋放出5年甚至10年的房屋供應量,房地產商經常掛在嘴邊的所謂供不應求的謊言就不攻自破。與此同時,政府再加大土地供應量,尤其是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土地供應量,就能加大房屋供應量,房價理性回歸乃是必然的。
現在的問題是,開發商一邊囤積土地,一邊指責政府供應土地不足,把責任和民眾的不滿全部引到政府身上。政府當然有責任,政府的責任是對開發商囤積土地的做法不依法收回,使開發商囤積土地的卑劣伎倆屢屢得逞,再反過來替開發商背黑鍋,遭到民眾的批評也是在所難免。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二:
開發商的暴利
中國房價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房地產商的暴利,只要暴利因素存在,房價就很難降下來,因為開發商要通過掠奪“房奴”,沿著房奴的血淚聚聚財富。當面對暴利問題時,任志強先生曾說,“房產品牌就應該是具有暴利的”。相比之下,潘石屹先生就含蓄多了,潘先生引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的數據說,房地產開發的利潤率是7.77%。
但我看到過一篇有關潘石屹先生的報道: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伙注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后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潘石屹在短短的10年內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開發商,前后獲得“地產年度十大風云人物”、“十大地產領袖”,名列美國《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榜”,其旗下的企業———SOHO中國公司在取得了輝煌的銷售業績的同時,一年取得了繳納3.03億元稅金的紀錄,成為納稅額第一的中國房地產公司。 ——見2005年9月5日《京華時報》
短短的十余年中,如果沒有暴利支撐,靠微薄的利潤率,潘石屹先生是如何積聚驚人數額財富的呢?
房價連年上漲,開發商們一直說自己的利潤率很低,但他們卻極力反對公開房價成本。任志強先生也曾舉例說,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報告中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僅為6.7%。但是,從2002年至今,房地產業連續入選“中國10大暴利行業”排行榜。而且,正是在如此之低的利潤率下,房地產界的富翁們卻雨后春筍般地一個接一個粉墨登場。在2004年中國大陸百富榜中,房地產老板占據了百富榜的45%;在2005年度胡潤系列富豪榜中,排名前50的富豪中有24位涉足房地產領域;在2006年胡潤百富榜中,房地產仍以25.5%的比例排在首位。房地產業成為造就富豪最多的行業,50位房地產富豪的總財富達到2010億元,平均財富40.2億元,而上榜門檻高達15億元,是所有行業榜單里最高的。據曾經在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從事過近10年投資研究工作的李清明估算:2004年,北京全市房地產一年的利潤高達249.8億元,不到兩天就要催生出一個億萬富翁。
開發商為了維護自己的暴利,變著各種花樣鼓吹、助推房價上漲,在不知不覺中將成本轉嫁到民眾身上,使他們辛辛苦苦畢生的心血被榨取。
要調控房價,就必須擠壓房地產開發商的暴利,暴利不除,別指望房價跌下去。從2005年至今,中央兩次調控政策未能取得明顯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房地產開發商的暴利沒有被觸及。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利益沒有被觸及。因此,房市調控要擠壓開發商們的暴利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利益。不然,調控就很難取得根本效果。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三:
官商勾結
官商勾結是房地產開發商最不愿意面對裝“敏感”話題。官商勾結對房價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首先,官商勾結壟斷了信息,既得利益集團可以通過對信息資源的壟斷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加劇人們對未來房價可能上漲的擔憂,進而轉變為實際購買行動。第二,官商勾結使得許多因腐敗滋生出來的成本被納入房價成本中,導致房價上漲。第三,官商勾結可以使一些調控政策形同虛設,一些地方的房價越調控越高與之不無關系。第四,官商勾結使得民眾通過政府了解確切供應信息的渠道被徹底堵死,無奈地被開發商們肆意忽悠。第五,官商勾結消除了開發商們的后顧之憂,使開發商們有更充足的底氣和膽量囤積土地,推動房價上漲。
房地產行業與醫療藥品行業、零售業,被稱為商業賄賂的三大高發領域。商業賄賂貫穿房地產開發的各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權力擁有者都可以通過權力尋租獲取部門或個人私利,這直接造成了交易成本的上升,而增加的成本無疑將被悉數轉嫁到公眾身上,這對房價起了最直接的推動作用。開發商通過與官員的狼狽為奸,利用金錢換取了更多的收益,而公眾則不得不承擔更多痛苦和壓力。
因此,至今為止,已經有多名高官明確指出,官商勾結是導致我國房價虛高的根源。如,建設部部長汪光燾表示,房地產領域的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問題相當嚴重,要堅決查處官商勾結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指出,目前房地產開發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官商勾結,一是投機行為。要調控房地產,就應該解決這兩個問題,房價就會自然回歸正常,“若不解決房地產市場中的官商勾結,所有的宏觀調控都收效微”。
一些人動輒祭出市場的大旗,認為中國房價的上漲乃是一種自然力量的推動,試圖以此阻撓中央調控政策的實施只能是徒勞的。在所謂市場化這一冠冕堂皇的謊言下,許多骯臟的交易被遮掩了。在權錢交易的過程中,房價飛漲,民眾的利益被出賣。事實上,在市場透明度尚且缺乏的情況下,所謂的市場化說辭是可笑的,祭出市場化旗幟為高房價的合理性鼓吹不僅是卑劣的,也是可恥的。我贊同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所說,要調控房價,必須嚴厲打擊官商勾結,斷開這一互相依托的鏈條。那些背著牌坊四處招搖過市的人,如果自己是干凈的,大可不必擔驚受怕。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四:
話語權操縱
謊言重復得多了也會被認為是真理,有關房價的話語權壟斷扭曲了住房本身的市場定價機制,使得中國房價的持續上漲中包含了太多人為操縱的痕跡。
誰掌控了話語權,誰的聲音就容易對市場、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決定性影響。對話語權的掌控,我這次深有感觸。與潘石屹、任志強兩位大開發商的論辯中,許多網站的跟帖被開發商們的支持者占據,他們一遍遍地鼓吹房價還應該上漲多少多少,露骨地替開發商鼓吹,并且,把所有的有關房價上漲的責任都推卸到政府身上,同時對指出了他們陰暗面的我、我的家人和我供職的報社大肆攻擊,讓人誤認為這簡直是開發商的天下,只能感嘆一聲:有錢真好!
聰明的人永遠存在。美國電腦專家周憶清等人通過對IP地址的追蹤,發現這些跟帖是多次重復出現的。雇傭打手操縱了網絡,扭曲了民意。當周憶清把這種卑劣的做法在網絡公布出來,被點名的人面都不敢露,一聲不響地看自己被扒得赤條條地在人前丟人現眼。
在開發商和民眾之間,開發商對自身利益訴求表達的渠道非常暢通,資源非常豐富,他們甚至可以聯合起來影響一些政策,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許多開發商同時兼任理論家,為高房價辯護,替高房價鼓吹,這種熱鬧非凡的場景在其他行業是不多見的。除此,開發商還通過各種途徑操縱話語權,比如,他們買通一些有學者、教授等頭銜的文人當二奶,以翔實的數據替開發商們鼓吹房價即將上漲的前景,給民眾心理上造成巨大壓力,誘導他們將辛辛苦苦積攢的血汗錢拿出來供開發商們掠奪和榨取。
開發商們對話語權的掌控有時候表現得肆無忌憚、極為露骨,甚至當中央調控政策出臺之后,這些人也旗幟鮮明地為高房價鼓吹,從話語權角度對民眾的心理上造成陰影。
開發商們通過各種手段控制話語權,進而通過話語權影響房價,所造成的影響極為惡劣。其一,它嚴重扭曲了住房定價機制,其二,它嚴重打擊甚至摧毀了民眾的心理防線,無奈地淪為房奴。更嚴重的是,開發商和二奶學者、專家對房價上漲的鼓吹,容易使群眾誤解為中央調控不力,加上開發商們的錯誤引導,所有的不滿都被引向決策層。
調控房價要想取得效果,必須打破開發商們對房市相關話語權高度壟斷的局面,比如,通過公開房價成本等方式,就可以增加透明度,打破話語權壟斷。同時,也應該對那些為虎作倀的不良學者進行懲處,這些人淪為開發商欺騙、掠奪民眾的幫兇,實屬十惡不赦。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五:
投機和富人占有多套住房
以所謂的數據忽悠外行,是開發商們常用的伎倆。在任志強先生列舉的數據中,錯誤百出,有些忽悠得太厲害,連內褲都露出來了還自得其樂,以為別人都是盲人。
任志強先生在反駁我的文章中說:
“時先生認為七成以上的民眾買不起房,請時先生先查一查中國的城鎮中有多少家庭已經擁有了帶有私有產權的住房。按建設部的面積統計方式公布的住房私有化率高達81.6%。按統計局按戶計算的住房私有化率高達85.8%,政府提供的公房出租占11.4%,兩者合計高達97.2%。城鎮中的真正無房戶所占的比例比全球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低。為什么要在今天一天之間就實現七成的民眾要購買或更換新房呢?”
住房私有化率是一個總計的數據,倘若有一個富人擁有10套住房,而9個窮人沒有住房,平均下來住房私有化率即使高達100%,這種數據有什么意義呢?就好比我國銀行的居民儲蓄,看總額不少,但是,如果忽略了20%的人掌握著近80%的儲蓄這一事實,平均下來還有什么意義?任志強先生以為中國人都富得像你那樣可以恥笑窮人的地步嗎?
因此,中國房價虛高的第五大非市場因素是投機和富人擁有多套住房,前者的炒作攪亂了市場本身的供需平衡,后者等于減少了市場住房的有效供給。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平均每10戶居民就有1戶至少擁有兩套住房。而北京市房地產產業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北京實際上閑置房比空置房要多好幾倍,少數人擁有多套住房。
瓏銘先生就此進行了估算:截至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538萬人,以三口之家算,大約512萬戶。考慮到有的家庭人口可能超過三口,而有的只有兩口或一口,綜合估計,家庭總數應該不會低于400萬戶。即便以400萬戶計算,十分之一的家庭擁有兩套住房,也高達40萬套(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情況如果考慮進去,數值可能更大),考慮到有些家庭人口多,的確需要兩套住房,那么,因投資、投機而購買二套住房的家庭也應該不少于20萬套。
富人擁有多套住房和投機因素,打破了供需平衡,導致了供應的緊張。加上一些開發商故意囤積土地和住房,供不應求的假象很容易形成。
因此,要調控房市,必須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同時,通過征收物業稅等措施對富人購房數量進行抑制。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六:
開發商綁架銀行成其幫兇
開發商無論是囤積土地還是囤積住房,都需要有資金支持。潘石屹的支持者,也曾就囤積土地問題質問我,開發商如果囤積資金從哪里來?很簡單:除了預售款等,銀行貸款是一個重要來源。
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市場紅火一片,銀行為了切分利益蛋糕,不斷降低門檻,在房地產市場中越陷越深,已經欲罷不能,徹底被房地產市場綁架。2006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2005年底我國房地產貸款達到3.07萬億元,占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14.84%,與GDP的比率為16.75%,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1.84萬億元,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8.9%,與GDP的比率為10.0%。
由于銀行在房地產市場領域陷得太深,大大抑制了它在房市調控中的作用,有些銀行不斷采取措施變相向開發商提供資金支持。這帶來了很大風險,2006年10月30日,央行在公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6)》指出:如果房價出現較大幅度下跌,銀行自身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價值會降低,沖抵銀行自有資本,銀行資本的下降會使銀行減少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推動房價更大幅度的下降,導致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的銀行出現呆壞賬。
當銀行認識到房價下跌會嚴重損害其利益的時候,它們就有可能采取技術性措施影響房市調控,甚至助推房價上漲。事實上,銀行系統在房市調控中始終不積極,一些銀行更是陽奉陰違,繼續累加風險。比如,一些銀行降低房貸門檻,在校大學生也可參與貸款買房。再比如,一些銀行推出首付款再分期的制度。一些開發商借機對銀行進行詐騙,類似案件時有報道。銀監會近日完成了近年來一次罕有的大規模的房地產貸款現場檢查,此次檢查針對主要銀行部分分支機構截至2006年6月末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6月末,涉及“假按揭”的貸款金額達數十億元。其中,某國有銀行被查機構共發放個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貸款4718筆,金額13.09億,占被查個人住房貸款總額的6.05%。
因而,銀行有可能繼地方政府之后,成為房市調控的另一個絆腳石。
問題在于,抵制房市調控只能延緩危險爆發的時間,而不能從根源上化解風險。而且,房價上漲得越快、越高,風險爆發的幾率越高,破壞性越嚴重。調控房價,必須認識到銀行因自身利益因素所產生的反彈和抵觸情緒,想辦法將銀行與開發商之間的勾結鏈條剝離,否則,銀行對調控政策的化解將是難以避免的。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七:
住房的結構性供應問題
如果真正落實90平方米占70%的政策,市場上中小套型住房的供應量增加,將有更多的人可以實現購房夢想。但是,開發商決不這樣做,他們要留著這種需求人群慢慢宰割,培養成熟一個掠奪一個。市場上對小戶型的需求量越大,供給越緊張,他們越不建設小戶型,這種唯利是圖的做法還有哪個行業比房地產業更露骨?開發商為了達到哄抬房價的目的,故意供應大面積住房,以最小限度地滿足市場需求,強化市場的剛性需求,達到助推房價的目的。
根據有關部門此前提供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的供應量不足20%,其中40個重點城市住宅平均套型面積為113平方米,有16個城市超過120平方米,而北京待售住宅的平均套型面積已達143.9平方米,片面供應“大戶型”、哄抬房價的行為非常嚴重。
結構性矛盾是我國房地產過熱的深層原因,這種供需錯位直接導致了商品房空置規模快速上升,加劇了總量的矛盾。
離奇的是,一些開發商和有關部門卻大言不慚地把責任歸結到人們的攀比心理上,問題是,如果你不供應中小戶型,老百姓即使不攀比,去哪里買呢?現在,醫療費用、教育費用都居高不下,有幾個老百姓還能在購房問題上攀比呢?能買起小套已經不錯了。
還有開發商和官員厚顏無恥地問,買不起房為何不租房?問題是,那些實行廉租房制度的國家,政府是廉租房的提供者,而在我國,許多城市根本沒有實行廉租房制度,老百姓到哪里租房呢?完全依靠市場,必然促使租金的上漲,老百姓依然是受害者。
根據1998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應盡快建立起以經濟適用房為主和租售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地方政府走的卻是只售不租的路線,如此單一的售房市場,連發達國家都望而生畏,但是,我們卻一直這樣走了下來,房價非理性上漲也在所難免。
經濟適用房由于腐敗,許多被富人搶去,廉租房如果再建設不起來,一切住房需求都被趕向市場任開發商宰割。因此,要調控房價,必須加大廉租房的供應,我贊成以廉租房取代經濟適用房。因為廉租房不容易被富人控制,哪個富人愿意去廉租房居住?
高房價罪魁禍首之八:
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掣肘
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房地產領域的利益聯系,被開發商利用,也成為化解調控政策,助推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在整個房地產的建設、交易過程中,各地方政府通過稅、費、土地出讓金等,獲取了巨額利潤,如此高的收益和與之不對稱的成本付出,是地方政府與房地產集團越走越近,違規行為層出不窮的利益根源。由于利益,開發商很容易與官員串通,表面上陽奉陰違,私底下繼續推動房價上漲以牟取暴利。
不僅地方政府被開發商利用,有關部委的軟肋實際上也常常被開發商利用。
二次房地產市場調控,最大的亮點是九部委出臺的“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要占開發總面積的70%”的細則,這一規定由于被高度量化,幾乎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顯得極為剛性。它也因此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心腹大患,因為政策一旦被嚴格執行,房產的投機投資功能將被淡化,居住功能將逐漸回歸,住房有望成為大眾消費品,房價必然會下降。
剛性政策立即顯出其威力。西安、大連、深圳等地出臺細則,明確 “90平方米70%”按項目計算。開發商們也在忙著修改原有的設計方案。一時間,各地房價顯出疲弱的一面。但是,這一剛性規定,因為建設部的一個補丁而柔化。建設部下發的《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規定,70%比例要求適用于各城市年度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70%一旦置于整個城市大背景下,就從剛性變成了柔性。實際上,早在70%的剛性規定被柔化的同時,90平方米的剛性特性就已經動搖。因為剛性政策的柔化,房市調控的力量被大大化解。
因此,房市調控必須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與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剝離,防止他們之間狼狽為奸。
后記
筆者舉出的僅僅是導致房價上漲的非市場因素中的幾個。
面對已經抬高至今的房價,開發商們現在自己也高處不勝寒,由于他們被貪婪的欲望沖昏頭腦,用卑劣的手段阻止了房價的自然回調,導致房價扭曲前行。我在之前從未看空過房價,我認為官商勾結的力量和壟斷的力量,在一個不夠透明的市場,是可以達到操縱房價目的的。但是,從今年春節開始, 我認為,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到了調整的邊緣,開發商們再試圖為一己之力操縱房價,只會等著遭到報應。房價在2008年或有回光返照的表現,2008年以后呢?如果兩位地產界大鱷對未來房價真有信心,掙錢像過去一樣容易,還用慌著搞什么上市嗎? 這種做法本身就說明,股市的吸引力正在超過房市,房市的輝煌正成為過去——它至少要經過自然調整了。
“不買房”呼吁只是一種姿態,以引起中央對這一民生問題的重視,沒想到,卻讓房地產大鱷們驚恐萬狀。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什么?
房價連年暴漲,既存在市場性因素,也存在許多人為操縱的非市場化因素,開發商們總是強調、放大市場化因素的作用,而對非市場化因素閉口不談。他們利用種種在外行看來非常翔實和確切的數據,通過移花接木等手段,欺騙民眾,對抗中央調控政策,然后,再把所有矛盾和問題向政府身上推。
房價經過這么多年來的持續暴漲,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億萬富翁,一些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沿著民眾血淚暴富起來的開發商,對民眾沒有感恩之心,對國家沒有感恩之心,千方百計地拉攏、腐蝕政府官員,通過各種手段偷稅、逃稅,成為目前中國最缺乏良知、最冷血、最墮落和最腐敗的一個群體。諸如任志強這樣的開發商更是屢屢以激烈的言辭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制造的麻煩舉不勝舉。
最近幾年,房價連年成為民眾第一關注的熱點問題,從2005年至今都是如此。中國人自古有安居樂業之說,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民生問題,它直接牽涉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無論如何,不能為了滿足幾個開發商日漸膨脹的欲望而讓無數的人希望破滅,國家愿意繼續付出這樣的代價嗎?政府必須讓開發商撿起自己的良心,承擔社會責任感,而不能一邊沿著民眾的血淚暴富,一邊以冷漠的口吻對民眾抱以譏諷和嘲笑,激化社會矛盾。
房價上漲到畸高階段,很大程度上是靠非市場化因素在拉抬,人民渴望中央以更嚴厲的手段懲治貪官污吏,懲處行賄、偷稅的奸商,確保房價理性回歸。本人與開發商沒有任何仇怨,所寫的這些只是出于責任感而已。
把憤怒寫在臉上:呼吁一年不買房
時寒冰
在一個既得利益集團無處不在的時代,官商勾結組成了最堅硬和冰冷的利益鏈條。
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良開發商利用壟斷的資源,一遍又一遍地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迫使一個個善良的人淪為可憐的房奴,無奈地忍受殘酷的掠奪與可恥的敲詐;為了累積政績,一些腐敗的官員與開發商狼狽為奸對抗中央調控政策,助推房價持續暴漲,迫使一個個快樂的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無助地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無邊的重負。
房地產綁架了一個民族,綁架了無數人的夢想。
房價連年暴漲,七成以上的民眾買不起房,并且,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的住房希望被擊碎。但是,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憤怒,因為我們的憤怒僅僅深埋在心底,因為我們利益訴求的渠道既沒有奸詐的開發商暢通,也沒有腐敗的政府官員快捷。
我們的利益和權利被無情地忽略。
我們的憤怒被無情地忽略。
一年又一年,我們忍受著。
無良的開發商在我們的麻木中習慣了暴利,他們沿著房奴的眼淚,從一點微不足道的資金在短短的十余年中發展到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然后再宣稱他們的利潤是多么微薄;腐敗的官員在我們的沉默中習慣了欺騙,他們沿著房奴的苦痛,為自己的仕途之路鋪上了艷麗的鮮花,然后再與奸商們一起舉著巨大無比的牌坊自我粉飾。
面對謊言和欺詐,難道我們只能無奈地忍受著被敲骨吸髓嗎?
官商勾結操縱下的房價,因失去了自然調整的機會風險日益累積,這一切難道只能靠崩盤來調整嗎?這一切風險難道要讓這個飽經苦難的民族一次性付出嗎?
不,我們不能漠視潛在的危險和真實的疼痛。
我們要肩負起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和對后輩的責任。
我們不能僅僅把憤怒深埋在心里,我們也要把憤怒明白無誤地寫在臉上——在一年內不買房!
一年內不買房,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也沒有太大難度。但是,一年內不買房,奸商們將能看到我們臉上的憤怒,腐敗官員將能看到我們臉上的憤怒。
在一年內不買房,脆弱的資金鏈條將讓開發商們夜不能寐,政績的壓力將讓腐敗官員們孤枕難眠——我們的憤怒將使他們重新修正自己的胃口,讓自己毒蝎般的心靈在憤怒的壓力下回歸反省之路。
在一年內不買房,把憤怒寫在臉上,是我們最有效的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其實,在平均建筑壽命只有30多年的大背景下,所謂的買房只不過是一次性繳納了幾十年的租金而已。幾十年過后,我們老去,房子以更快的速度老去,回歸垃圾的本來面目。我們還有什么?
如果這一切不能改變,我們的孩子也將被迫重復著這種屈辱的掠奪,房奴的枷鎖也將冷酷地套在他們身上。
這是一種可怕的循環!走出這種循環的惟一方式,就是,別再把憤怒深埋在心底。
除了被當猴耍,我們也有耍猴的權利。讓奸詐的開發商和腐敗的官員抱著冰涼的水泥柱、光著屁股玩漲價的游戲吧!
一年內不買房,讓我們共同送給奸詐的開發商和腐敗的官員一個教訓。
一年內不買房,讓我們一起看看會發生什么。
呼吁從2007年5月開始,一年內不買房,把我們的憤怒完整地寫在臉上,把我們的憤怒涂滿天空!
于2007年2月24日凌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