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里有個星巴克咖啡屋,這不是新聞;把“故宮”、“星巴克”、“傳統文化”放在一起說事兒攪動網絡,六年前就有過一回,也算不上是新聞。或許是因為這回拿它說事兒的是一位央視主播,這才成了新聞。這位主播在博客中認為,星巴克在故宮里出現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并以個人名義向星
故宮的星巴克咖啡屋已存在了六年。剛“入宮”的時候,它還曾有過一個醒目的企業標志,后因為有人反對撤掉了。如今,乾清門廣場東側一處叫“九卿朝房”的地方,星巴克靜靜地待在那兒,兩張小圓桌、6把椅子,還有一個小柜臺。
乾清門廣場是故宮的一個休息區,各種賣方便面、盒飯、飲料、食品的商鋪較為集中。與這些不知名、甚至沒有名號的商鋪比起來,星巴克的醒目程度、占地面積、招攬顧客的招數實在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除了它是一家外國品牌。但就是因為它是外國品牌,也僅僅因為它是外國品牌,這個小得不能再小、偏居故宮一隅、不會高聲吆喝的小店這兩天再次成了眾矢之的。
以筆者分析,對故宮里的星巴克不滿者,意見大體可分為三個層面:其一,洋品牌的店面裝飾與故宮皇家建筑的整體風格不協調。確實,國際上的一些大型博物館在引進商家時,會要求商戶將自己的裝飾風格與博物館整體風格相一致。可故宮也沒有要求宮內商鋪統一外包裝呀,宮里那些盒飯快餐之類的門臉就與皇家氣派吻合了?
意見二,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故宮在國人心目中地位非凡,如此“神圣”之地豈容洋品牌立足?在故宮還是皇宮的時候,宮里已有自鳴鐘,那不是洋玩意兒嗎?慈禧坐上了汽車,愛上了照相,溥儀在故宮騎起了自行車,打上了電話,這些不都是舶來品嗎?百年前閉關鎖國的清朝皇宮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的現代中國,怎么就容不下一個小小的咖啡屋呢?
意見三,更多的人覺得這是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不尊重,無法接受。其實這事兒與文化關系不大:故宮在游客需要、法律允許的前提下,招租攤位;星巴克看好市場,付租金進宮。這是一種商業行為。如果說在故宮喝星巴克咖啡是對中國文化的踐踏,那么在盧浮宮喝龍井茶就是對法蘭西文明的褻瀆了?
再者說,星巴克搬走了,會不會有“月巴克”、“天巴克”進入呢?或者說,把咖啡屋換成包子鋪就不存在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了?事情的關鍵在于管理的規范化。
如果管理者在設立“入宮”門檻時就考慮到:商家與文化遺產的整體風貌是否相協調、與遺產的核心文化是否相匹配、與國人的文化心理是否相和諧;如果商家“入宮”之后,管理者讓他們“削足適履”,統一裝飾風格、制定嚴格的經營規范;如果管理者能規劃出更加合理的服務項目、服務區域……如果這一切“如果”都不是如果,“故宮星巴克風波”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華傳統文化遺存正被現代商業氛圍所包圍、侵蝕,甚至吞噬。面對世界經濟大潮,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質,受到越來越多公眾的關注,甚至一談論涉及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話題時,人們就格外敏感。在這場風波中,無論是贊成星巴克“出宮”,還是力挺它留守,顯現出來的也都是這種公眾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如果通過這場風波,文化遺產的管理者們認識到規范的重要性,制定出相應的規則,就不枉公眾對此事的熱情參與了。但無論結局如何,討論本身就是件好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