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如果社會就業狀況良好的話,北師大校方和某些部門也就不需要炒作一個象吳瑩瑩這樣的人了,即便炒作也不會引起這么廣泛的共鳴。如果有什么東西需要指責的話,愈益不公平的財富占有,以及憑借“自由市場”之風蜂擁而入的國際資本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而對吳瑩瑩這樣的個體則應該寬容一點,記住,她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受害者。
為吳瑩瑩辯護
鄭現莉
“吳瑩瑩事件”越來越成為了一場鬧劇。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師范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高調宣布該校大四年僅21歲的學生吳瑩瑩被“國際著名跨國公司”TopCoder聘為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年薪50萬,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副總裁。而且,她還擁有100項發明,其中有3項國家專利,擁有計算機界著名的編程比賽ACM(美國計算機協會)的亞洲區總決賽銀牌,是世界頂尖機構ACM主席團第一個中國人,同時還是10多年舞齡的“舞”林高手。
在目前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時刻,她的這一“高大全”的形象迅速竄紅,立時登上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俘虜了眾多的網友fans。但是,僅僅過了三天,她就遭到了部分網友的質疑。首先,吳瑩瑩從來沒有說明過她的100項發明都是些什么,3項專利中的兩項屬重復注冊,另一項申報并未通過;她參加第29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總決賽銀牌曾被追回。14日,北師大校方也公開承認,100項發明沒有核實過;多個重量級的職位和活動有夸大的成分,比如她并不是著名學術機構ACM主席團的成員,而是ACM賽事組委會主席團的助理,而所謂的“著名跨國公”TopCoder在美國總部只有不到100名員工,在北京辦事處更是只有吳瑩瑩一名員工。
吳瑩瑩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孩,盡管不象宣傳資料中那樣,否則北師大校方和有關部門也不會拿她來炒作。吳瑩瑩的個人品質毫無疑問也有一些瑕疵,對于一些虛假宣傳她采取了配合的態度,不過設身處地為她想的話,一個就要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巨大的榮譽和現實利益面前,想要把持得住也確非易事。就是校方和有關部門也是抱有一些美好愿望的,希望借助于這一明星改善一下大學生就業的環境。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炒作即使完全真實,最多也不過對北師大的畢業生有一些幫助,而對于全國其他高校的畢業生毫無意義,甚至還會加重他們的就業難度。從某種程度上說,吳瑩瑩成了校方和某些部門的棋子,她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畢竟她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愿這一事件不給她的人生帶來太多的陰影。
事件背后的“就業狂想癥”
在這一事件的討論中,如果我們只是得出吳瑩瑩抑或是北師大校方有意欺騙公眾、道德品質有問題這樣的結論,眾多新聞報道的版面、廣大網友的時間精力可就真的被浪費了。這一事件其實折射的是目前北師大乃至全國大多數院校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
北師大是我中學時代非常向往的一所學校,很早就知道她有很悠久的歷史,執師范類院校之牛耳。在我的家鄉河南,只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才有可能考得上。近年來,很多地方高校畢業的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一次會上就表示,200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413萬,其中約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如果說以前這種情況還局限于地方普通院校的話,現在竟然連象北師大這樣的名牌高校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卻是值得重視的。據《法制周報》記者了解到的消息,北師大畢業生想留在北京已經成為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就是吳瑩瑩同宿舍的其他女生“全都沒找到工作呢”。在這種情況下,校方和某些部門患上“就業狂想癥”也就不能理解了,無怪乎北師大校方為什么會這么賣力的配合有關部門推出吳瑩瑩這個“就業明星”了,也不難理解她為什么會這么受到媒體和網友的追捧了。
我們所講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其實指的是找不到與他們所學的知識、所期望的工資收入相匹配的工作,隨隨便便找個吃飯的門路還是很容易的,再不濟他們可以象農民工一樣進工地嘛,畢竟農民工也沒有在城市里餓死。但大學生顯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就業觀念”有問題,也不光是所學知識得不到發揮,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上大學所進行的投資不能順利回收,并進而得到相應的“投資回報”。
進工地打工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足夠了,我兒時的一個玩伴只有小學程度,16歲到北京進工地,逐漸學會了水暖安裝,現在每月能拿到1500元以上。從高中算起,到大學畢業需要7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他不上大學而選擇打工的話,他可以為家庭帶來近7萬元的收入,這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機會成本。再來計算現實的投入,高中三年學費、書本費及個人生活支出共計按1萬元計算,大學四年每年總支出按1萬元計算的話,從上高中到大學畢業,支出不低于5萬元。再加上機會成本,學生家庭為每個大學畢業生付出的代價超過10萬元。對于大部分農民家庭來說,依據筆者多年的調查了解,四口之家全年總收入不超過1萬5千元,扣除各種必要開支后,剩余不會超過一萬元。也就是說,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農民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家庭在10年內省吃儉用所結余的總和。
再從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來考察,在畢業以后的10年內,特別是男生面臨著找女朋友、結婚、買房、生孩子、送幼兒園、醫療、贍養父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供給品的價格在市場化改革中節節攀升。社會逼迫他們接受低工資、低福利,其實跟讓他們斷子絕孫差不多。試問,在北京有多少人因為沒有固定住所而不能結婚、不能生孩子的?筆者的一個朋友,2000年北大哲學系博士畢業進入中央某機關,目前已經是副處級干部,但一方面屬于清水衙門,另一方面為人正直除工資外沒有別的收入,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去年才結婚,和愛人住在地下室里,至今34歲了還沒有生孩子的計劃。不難想象,象他這種處境的在北京還有多少。
我們也可以想到,那些動不動就呼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專家學者們,內容是多么的空洞無物,我還是奉勸他們有本事的話還是先去轉變“投資要回收、要有利潤”的觀念吧。憑什么“有錢人”投在其他行業的資本就能得到利潤,而底層民眾傾全家之力投資在教育上就不能呢,甚至連成本都不能收回來?
警惕“素質差”的論調
這種情況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還很低的今天出現是很不正常的。從1998年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9.8%提高到19%,剛剛進入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而高等教育普及率(即在校大學生占19—22歲人口比例)只有大約10%,排在世界90位左右。由此可見,能夠進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在我國人口中還是屬于高素質人群的。如果真的存在“素質差”的問題的話,也是由于一方面高校的市場化改革,把學生當作賺錢機器,另一方面就業形勢緊張,學生連實習的機會都沒有造成的。在這之前,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上可以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實踐證明他們是可以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的。
但是,一些主流“專家學者”卻把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歸結為他們“素質差”,更需要警惕的是,某些部門企圖通過炒作吳瑩瑩把她樹立為一個典型,繼而把就業困難的原因歸結到大學生群體自身上。這種炒作只是為這些人增加了一個新的論據而已,“如果你們也象吳瑩瑩那么優秀的話,還會擔心找不到工作嗎?”但可惜,這樣的論調并不能解釋目前的就業危機。
其實,在任何一個群體中,各個個體在適應工作的能力也即是“素質”上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但這種差異只會影響到個體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只可以解釋哪些人可以就業,而不能解釋為什么總會有那么多的人不能就業。以2006年為例,“素質”高的畢業生自然可以找到工作,躋身當期就業的289萬人行列中,而素質稍差一些的就不能當期就業。這只是表明,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只能提供289萬個適合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崗位,而其余的學生要么選擇待業,要么被迫選擇低收入的工作,盡管他們的“素質”比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要高。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個人能力不能得到完全的發揮,不僅對他個人是浪費,在教育上的“投資”不能正常回收和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而且也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情況是不能用大學生群體“素質差”來解釋的,這就象是一輛只能承載30人的汽車,卻有50人來競爭,不管這50人的“素質”怎么提高,總會有20人不能擠上來。個人素質之間的差異只能解釋誰能擠上這輛汽車,而不能解釋為什么總是有20人擠不上去。
誰該承受指責?
因此,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分析僅僅局限在教育范圍內是得不到答案的,而必須深入到對社會經濟狀況的分析中,才能找到為什么只能提供289萬個崗位,而不是413萬個。筆者在另一篇文章《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這么難?》中,已經用大量的數據分析了我國經濟存在的兩大問題,正是這兩大問題造成了大學生群體就業越來越難。
其一是我國目前嚴重貧富兩極分化,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2006全球財富報告》透露,中國0.4%的家庭占有了70%的國民財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國家50%的財富。在我國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政治權力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社會財富分配,另一方面是資本對勞動的過度壓榨造成的。
其二是國際資本掌控了我國越來越多的對外開放行業,壓縮了我國自主創新的市場空間和資源,處于產業鏈下游的我國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無力進行技術研發,依附地位日益加強。
正是這兩個原因,使得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要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必須從解決這兩個問題著手,一方面節制權力、資本,減少社會財富的不正當分配,保護底層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則必須加緊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發展自己掌握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限制國際資本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惟有如此,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財富留在國內,改善底層民生,擴大國內市場,增加就業。
如果社會就業狀況良好的話,北師大校方和某些部門也就不需要炒作一個象吳瑩瑩這樣的人了,即便炒作也不會引起這么廣泛的共鳴。因此,如果有什么東西需要指責的話,愈益不公平的財富占有,以及憑借“自由市場”之風蜂擁而入的國際資本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而對吳瑩瑩這樣的個體則應該寬容一點,記住,她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受害者。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版權聲明:本人的所有文字在不刪節的情況下可以在任何媒體上傳播、使用,商業機構使用請與本人聯系。在刪節情況下使用,必須得到作者同意,否則本人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力。
鄭現莉的博客地址:http://vip.bokee.com/name/zhengxianli
http://blog.sina.com.cn/u/124567040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