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夫山泉叫好
-------評中國企業的不結盟政策
(或題:為農夫山泉的“不結盟政策”叫好)
劉川2006-10-19日
有一種中國企業的民族意識,值得大書一筆。
農夫山泉是中國礦泉水及飲料業的知名品牌,也是中國企業界“不結盟運動”的締造者,一貫堅持“與外資不結盟”的企業政策。我們為中國有這樣的民族企業,為這樣有骨氣的民族企業而自豪。
近日,農夫山泉過10歲大壽,有記者采訪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目炎)(目炎)先生,在答問中,鐘先生明確表示,農夫山泉將以保持中國傳統的企業文化為旨志,“純正的中國傳統的企業文化,正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有一批熱愛中國傳統企業文化的實干家,在開放的潮流中,他們不自卑,不務虛言,不盲目崇洋。更可取的是,他們自信,自主,自強,知已知彼。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傳承,看到了無畏、大氣、韌性,看到了以柔克剛、自勝者強的內在功夫。
我們不認為與外資結盟,就是賣國、賣企、賣品牌。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中外在合資、兼併、收購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往往因資本運作的不成熟,資本不敵外資,被外資反客為主,甚至鵲巢鳩占,優秀的中國企業、中國品牌、中國企業家,成為昨日黃花,被放逐于合資的大潮之外,以至湮滅。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廣東省中山市的知名企業-------樂百氏集團,在盲目與達能(法資)合資后,又于2000年3月,由達能控股92%,樂百氏的創業團隊,從總裁何伯權,到高管楊杰章、李寶磊、彭艷芬、王廣,一共五人,不得不從樂百氏集團集體辭職,黯然退出。當時,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說這是“強大的跨國資本‘奪走’了他們‘一手奶大的孩子’”(《不同的命運,別樣的悲歡》,參見《南方周末》A2,2002年10月24日)。當2001年11月30日,何伯權代表他的創業與管理團隊對外界宣布集體辭職之時,哽咽難語。此情此境,我們至今無法忘懷。這不僅僅反映了資本的殘酷,也透露了在外國資本下犧牲的中國創業者的心頭大痛。從此,中國不再有“樂百氏”這一國產品牌。
在贊賞農夫山泉堅持自主自立,堅持不結盟政策之際,我們更加體會到何伯權們的犧牲之痛?!稗r夫們”是站在“樂百氏們”的尸骨上,總結了一大批倒下了的中國民族企業之經驗,方立志高舉“不結盟政策”的大旗。此舉之可嘉,在其心,在其志。心志之堅,堅不可摧。他們是中國實業界真正的民族英雄。在此,我們應該向這樣的“農夫們”、企業家們躬身致敬!
還有一點值得彰顯與贊賞。這項訪談的記者,非常有意識地將農夫山泉的旨志,如實而鄭重地發表出來。只可惜所在的版面,不在主頁,又非主題。記者主要報道了該企業的銷售目標,標之為《農夫山泉劍指二十億元》(參見《南方都市報》C10,2006年10月12日),而真正可大作文章的企業政策-------“與外資不結盟”,被放在從屬地位,令一個大題材,只燴了一碟小菜。
這說明,中國的媒體對中國企業的大志向,還缺乏深入的體察,很多企業家,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誠與實踐上,比中國的知識界與傳媒,更有遠見,更腳踏實地,更具民族意識。他們是中國的真正脊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