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在華“造污”問題嚴重
2004年以來,有33家在華知名跨國公司因違法違規排污被各地環保部門曝光,其中包括5家2006年“世界500強”企業。
當初,這些跨國公司進軍中國市場時,都標榜自己是全球“最干凈、最清潔”的企業,執行的是世界上最嚴格、最科學的“環保標準”。可時間不長卻“蛻變”成了“排污企業”,甚至是“污染大戶”。原因何在?應當看到少數跨國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故意將污染項目和產品轉移到中國市場,而我國的環境準入門檻較低,環境標準普遍低于發達國家,加之少數地方患上了“引資饑渴癥”,為招商引資不惜犧牲環境和資源引進污染企業。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10月30日《中國信息報》)
看合資企業是怎樣轉移利潤的
高 白
利潤轉移: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從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一直被歸為暴利行業之一的汽車業,利潤同比下降了48.8%。而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的數據則顯示,上半年中國累計生產轎車185.17萬輛,同比增長約3.28%,銷量為184.30萬輛,同比增長10.55%。產銷量增加了,利潤反而降下來了。不僅僅是汽車業,很多產業都出現了外資企業利潤年年下降的“怪事”。據知情人士介紹,不是外企的效益越來越差,而是他們用“乾坤大挪移”的方法將利潤轉移了.
外資企業利潤轉移就發生在采購環節,其前提就是外方堅持“原始供應原則”,在中外合資的主機企業和整車企業,外方憑技術控制權,掌握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大權。近年來,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普遍堅持“原始供應原則”,排斥中資企業。
從母公司高價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外資公司“偷梁換柱”的另一大法寶。一家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從母公司采購原材料,其采購價比中國同樣的原材料高出數十倍.權威人士告訴記者,外方從母公司高價采購原材料和零件,再以低價向母公司出售產品,從而把利潤轉移到母公司,加大中外合資企業的成本,減少中外合資企業的利潤。
另外,外方還通過“認證”等手段從中方收取高額技術轉讓費,以達到其轉移利潤的目的。中外合資主機企業的技術部門都是外方控制的,因此,即使在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中方在產品配套問題上也幾乎沒有話語權。外方規定為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供應配套件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必須通過外方母公司認證。這樣就實現了“利潤轉移”?!罢J證”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轉移利潤才是實質。
虧損避稅:外資悖論令人驚詫
跨國公司都有自己的律師團專門研究怎么把法律上的一個小縫隙鉆成大窟窿,我們法律上的空子大得像門,人家堂堂正正就走過去了,手里還舉著個牌子“合理避稅”。
某國稅局官員就曾透露,大多數知名跨國公司會選擇普華永道等國際知名會計公司應對,他們的運作方法非常復雜,往往在國外轉好幾個圈,而且內部財務核算有著非常先進的軟件系統,有的軟件系統國內稅務工作者根本就不會操作,監管極其困難。再加海關、稅務等政府部門間信息封鎖更造成了查稅工作難度加大。方先生半開玩笑地比喻:“跨國公司都有一個律師團專門研究法律,只要有一點縫隙他們都能鉆出一個窟窿。我們現在的法律上的空子幾乎比門都大,他們堂堂正正的就能走出去了。”
有數據表明,外企在中國平均虧損達51%-55%,年虧損金額逾1200億元。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結果顯示,今年1—4月份,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利潤(1075億元)下降幅度為3.5%。對此,國家稅務局官員認為,虧損企業2/3屬于非經營性的原因,意在避稅。保守估計,我國一年流失的外資企業稅收已達300億元。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最多的國家,然而每年大量涌入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卻普遍存在著虧損數目多、虧損額大的情況。有人將這個現象稱為“外資悖論”:第一,能夠將資本運作手段延伸到別國,將價值鏈的創造過程分解到他鄉的跨國公司,其虧損率竟然高于東道國的地方企業。第二,資本是趨利的,在虧損率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仍有大量的外資涌入這些熱點地區。如此令人驚訝的“外資悖論”究競是怎樣產生的呢,其中又隱藏著什么秘密?
青島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點城市,2004年上半年,青島市規模以上外資企業共有479戶虧損,虧損面仍達39.5%,占青島市規模以上企業虧損總數的 6 0%;虧損額為8.3億元,占青島市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額的68%。
不僅在青島,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外資企業虧損面大的情況普遍存在。外資企業賬面虧損目的就在于避稅。目前外企避稅主要有六大形式:購銷兩頭在外,通過“高進低出”將利潤轉移到境外;虛增投入固定資產設備價值提前收回部分投資額,且虛報企業年度折舊費用,使企業遲遲未能進入獲利年度;以支付專利、專有技術、商標、商譽等特許權使用費、銷售傭金、回扣等形式將利潤匯出境外;集團內部實行上、中、下游產品的多環節提取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以支付網絡維護、廣告、咨詢等勞務費用轉移利潤;利用資本弱化,通過關聯企業資金融通提供貸款支付利息或不收取利息等形式轉移企業利潤。
外資企業如此大規模的避稅也反映了我國對外企監管的薄弱。曾有人估算,以我國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現有的外資企業平均每家被審計的概率是800年一遇!雖然數字的真實性值得探討,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稅務稽查部門在反避稅方面的欠缺。
本土企業:差別待遇話語權缺失
“中國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某些官員看見外國人恨不得跪下來叫‘洋大人’的老毛病不改,沒有政策支持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永遠難以擁有真正的話語權?!?BR> 事實上,中國企業被淘汰是一個“正在進行時”而不是“將來時”,在某些行業甚至接近“完成時”??纯次覀兊氖謾C市場,到目前為止被外國廠商賣芯片賺走了100多億美金,而中國手機制造商做得最好的TCL每年才掙六七億元人民幣。第二代移動通信的基站市場份額高達4000多億人民幣,其中按民間的算法只有2.4%是由中國企業提供的,信息產業部的數據是6%,這兩個數字沒有量級的差別,實際上4000多億都被外國企業拿走了。
中國加入WTO以后,部分經濟學家提出了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目前,國際上制造業資本大舉遷往我國。然而,在我國已占據國內外市場優勢的產品中,主要集中于非核心零部件生產和產品組裝這兩個環節。因此,中國只能算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
不容否認,中國企業能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并不多,在整個制造業的產業鏈中,中國大部分企業還處于下游,企業自身成長的條件很脆弱.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指出,過去我國“拿市場換技術”的做法被證明是失敗的,市場是被拿去了,但沒換回技術。國內的企業只有掌握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技術,才能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居于主導地位,控制產業鏈中的分工和利潤分配,有更大的自主權決定產品推出和淘汰的時間表,獲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在某種技術更新換代時,國內企業便有機會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出現這種機會,政府應該下大決心調整產業政策,盡量保護本土產業。對于中國已經取得了制造規模優勢并形成了配套產品布局的產業,比如電子產品領域,國內企業不能只停留在購買國外技術上,有能力的企業應選擇若干關鍵的技術進行突破,進而建立以中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鏈。與此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加入WTO初期提供的政策保護手段,從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和國家采購幾個方面給予有可能形成重大突破性的領域以適當的支持,幫助這些企業將制造優勢轉化成技術優勢。
(《環球視野》摘自2005第14期《經濟與社會觀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