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市場之門的鑰匙
――再看電影《泰坦尼克號》筆記
王書春
不知過了多少年,又走進了影院,看《泰坦尼克號》。
這是一曲生命的絕唱,愛情的悲歌,又是一曲市場經濟的悵想曲。
電影《泰坦尼克號》從大洋彼岸駛來登陸我國。泰片一上映朋友就說是大手筆制作的大部頭,送我影碟影票,讓給他寫篇“一語破的”的千字短評。著實“好看”。這絕非是大腕們“蒙太奇”和“味精效應”貓膩奏的效。泰片的“火”已成為社會現象超出自身價值。換個思維角度冷靜想想,對我們開拓市場經濟很有啟發。
沒有創新就沒生命
泰片源于一個真實故事。生活原型是1912年4月英國郵輪“泰坦尼克號”遇海難,來自英格蘭的乘客39歲的莫利和19歲的菲利普斯生死相戀直到最后一刻。泰片圍繞這一情感線索極盡展現男女主角杰克與露絲娓婉悲愴又憾天動地的愛情。
說實話,泰片故事老套,窮畫家愛上富家女,30年代胡蝶、阮玲玉就演過這樣的故事。但有一點十分突出,對同一事情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抓住船沉人逃的特定環境,著力刻畫男女主角堅貞不渝愛情,當輪船傾覆之際與命運奮力抗爭,雖經歷了生死離別,但兩個靈魂將永鑄一體。這種特寫式的表現角度,本身增加了一種回腸蕩氣的凄美感,使故事也有了厚重的份量。試想泰坦尼克號沒有沉,這位富家女下嫁給窮畫家,一如魯迅《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希臘電影《偽金幣》中的富家女和窮畫家,就落入了不能再俗的窠臼。
郵輪沉沒兩月,英國人忙著“悼亡”時,從美國揚帆的泰坦尼克號電影巨輪就售票賺錢了。80多年來,描寫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的影視片不下10部,都沒有擺脫單純紀實性格局架構,唯有泰片從愛情情感線索展開情節的角度,這一創新賦予了影片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就沒有市場。連小偷都喜歡的警察,不可能是好警察。市場經濟的競爭性,需要產品不斷創新適應市場。這如同在配制快餐,制出有名的漢堡包和可口可樂就是創舉。泰片題材老,只要賦予時代內容,“炒冷飯”也能出美味,老字號依然能光彩,關鍵在于創新,創新是生命的本原,生命的活力,生命的不竭動力源。產品的競爭說到底是個性、創新的比拭與張揚。惟有創新,生命才延續,人人都會說,都懂這個理,去做、做到很難。但要有創新意識主導自己,就會達到目的,到達理想彼岸,堅信,無疑。
沒有科技進步就沒有競爭發展
泰片的科技含量高,這是它成功的秘訣。科技是產品競爭之本,企業發展之本。
當今世界競爭說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誰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贏得先機;誰在科學技術上落后,誰就必然被動挨打,這已成為世界實力格局的鐵律。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搶占21世紀經濟制高點的主導性戰略。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的作用。泰片大量運用了以高科技為主的尖端技術。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科技賦予了泰片以無窮的魅力。用高科技制作令人眼花繚亂的史詩般場景,是好萊塢的慣用伎倆,他們把電影鏡頭拍攝的圖像全部送入電腦數字化加工,合成最終的影片圖像。這一復雜的高科技制作過程,光設備投資500萬美元,550多臺超級電腦、350臺美國視算公司一流的工作站,每天分秒不停工作兩個月,生成20多萬幅電影畫面。電腦技術制作出了氣勢磅礴的巨輪,撕心裂肺的船體斷開與沉沒,還制作出了大洋、夕陽、煙霧、浪花、魚群、飛鳥和千人在甲板走動的人群。出神入化的電腦科技,將“泰坦尼克號”那雍容華貴的恢宏氣度和沉沒時那碎人心脾的場景再現到了極至,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一場悲劇的發生,又目睹了一段歷史懸案陳跡的發現,令人心潮澎湃。誰能想到這竟是電腦“憑空捏造”的事實。還有8聲道數字立體聲,使很小和很響的聲音都有很高的保真度,使人仿佛置身真正的場景之中。高科技包裝下所營造的光、色、形、音、配器、特技以及許多虛擬時空,把電影藝術獨有的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近乎完美,充分體現了高科技幾乎無所不能的情景再造能力,這不啻是電影制作的巨大飛躍,也是對傳統制作方式的深刻革命和嚴峻挑戰。國內一著名導演看后嘆“有些畫面拍攝機位我都看不明白”。這樣的片子必然叫座,是電影業的方向,也是我們需要補上的緊迫一課。天哪!著名導演竟然連拍攝機位都看不明白,這大概就是人們說的“高學歷低學識、高智商低智能、高心氣低人氣”的先天腦癱的“侏儒導演”,寒心,窩心,惡心。有些想不到姑且不論,沒吃過“金錢肉”,總見過毛驢尿吧,學著去做總該可以,眼下當務之急應在這方面多些寢食難安,不至于那樣,觀眾寥寥,令人凄凄。
沒有高投入就沒有高產出
產品講究投入產出比,高投入才會有高產出,這是正相關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品牌尤其要有高投入高風險意識。我們之所以沒有大品牌就是淡薄或缺乏這種意識。不敢投入,不敢使用高新技術等行為,往往為省錢而降低產品質量與檔次,這樣低檔次低科技含量的產品和品牌不可能具有高附加值,在今天的社會里難以參與市場競爭,更不用說有高產出了,認識不到這一點,必然不被市場所認識。泰片抓住市場這個無形的手,舍得花本錢,敢于大投入,拿出大把鈔票,影片成本由計劃1.2億美元追加到2.7億美元,主要道具船景一項花費就4000萬美元。罕見的大投資、大制作,充分體現了那種資本社會里,資本擁有者在金錢和技術支撐下的自負自大和財大氣粗。在世界電影史上作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影片,以巨額投資追求完美,終以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等“11個最佳”獲11項獎,這在奧斯卡近80年歷史上不過有二。從而爭取了人們的淚,爭取了人們的心,爭取了極高的“賣點”,無怨無悔地掏出腰包的錢走進電影院,當然也爭取了利好回報點,足足夠了,再沒有比這更叫贏、更牛的了!
當然,泰片這樣的投資規模,對于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電影業,無疑不是方向,但它敢于以高投入提高產品品味和科技含量,打造叫座、吸引眼球的上乘之作,則是我們在吃了這頓電影大餐后應該認真回味思索的。
沒有名牌意識就沒有名牌產品
從“泰坦尼克號”船到《泰坦尼克號》電影,一個沉入冰海,一個遠洋五洲,盡管兩者命運相反,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都是“名牌產品”。
前者作為英國造船工業的杰作,集中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是“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船長269米,排水量6.6萬噸,容納3442人,功率強大的發動機安裝在兩個用鋼墻隔開的電機房內,形體、容客、功率之大為當時世界第一;船體被鋼門分成6部分,哪部分漏水即刻關閉,海水就不會侵入其它部分,安全系數百分之百;船上裝有完備的無線電通訊系統;船內陳設講究,裝飾豪華。“泰坦尼克號”這艘歷史以來人類制造的最大、最豪華的客輪下水遠航,顯示了人類對自然的掌握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說它“巨無霸”、“永不沉沒的海上堡壘”倒有些牛皮,但稱精品、名品并不過分。
而后者從劇本創作、導演、演員、燈光、舞美到服裝道具,甚至連人物服飾上的小配件,搞得確實達到精細、精致、精湛的程度。故事雖古典,但情節緊湊,懸念迭生,加之現代化手段,組合巨大空間和極具細部的對比,給人以開闊、壯美感;極樂和極悲的對比,造成觀眾巨大的心理反差和情感跌宕;大紅大藍色調的對比,高音和超重低音頻響的對比,光特別是順光和逆光、高光和低光的對比,給人以很強、很艷的藝術感染力。泰片不是展示純技術,也不單純顯露情感激蕩,它把海難與愛情有機結合,使整部影片在緊張的懸念和快速多變的節奏下演進,驚心動魄又凄婉動人。他們獨具匠心,一絲不茍,追求最佳,甚至為拍水下一鏡頭不惜沉到海底3800米,5年拍一片,這種敬業與塑造品牌意識的瘋狂與極端,就連嫉恨他的仇人敵人也不得不咂舌刮目。
兩者都是精品,生產泰片象當年生產“泰坦尼克號”船那樣的名牌意識和思維方式、工作精神,正是我們今天創造名牌產品所需要的。
沒有商品意識就沒有廣闊市場
泰片面向市場,把握消費者心理,商業化特色非常濃。這是它的成功要素。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產。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形成最終消費才有生命力。產品的生命力取決于對市場的跟蹤和把握能力。把握好了,產品適銷,反之就滯銷疲軟。泰片把握得十分到位。一方面,它選取了“抓人”的主題。人類社會邁過了溫飽階段后,商品的屬性已不再是僅僅滿足消費者使用需要,還要滿足精神需要,激發人內心情感的東西就成為人們期望擁有的商品,這種情感消費已成為時尚悄然而來。愛情、悲劇是人們普遍的潛意識,最能打動人的永恒主題。泰片從“泰坦尼克號”這歷史發黃的一頁中擇取了沉船災難籠罩下的一截生死戀情,以此為主線恰到好處地虛構演繹,這就容易催生觀眾心底共鳴。另一方面,它突出了動人的美感。為增強可看性,力求每一幅畫面和歌曲、音響、配樂最佳視聽效果,投入上億資金,借助高科技之力,不惜十萬百萬資金推倒重來。這種唯美追求正是我們產品開發應具備的。第三,強化了“撓人”的“炒作”。計劃經濟“酒香不怕巷子深”,因生產靠計劃,產品靠調撥,是賣方市場。市場經濟,酒香也要搬到巷口叫賣,因是市場引導企業,企業調控產品,是買方市場。贏得市場首先要包裝產品,“炒作”產品。可以說,泰片是片商、觀眾共同炒作的商業奇跡。特別是全球電影市場一直處于低迷時期,這種狀態保持久了,人們會產生一種渴望奇跡出現的心理。就像股市一樣,熊市久了,一旦有利好消息出現,股價就很容易被大家哄抬上去。泰片在中國上映,選擇了一個好時機,奧斯卡獎提名和頒獎之時,各種新聞媒體競相報導,對泰片是一種隱性炒作。辯證看,市場低迷,只要產品能與消費者心理共鳴,是最容易一炮打響的時候。
“泰坦尼克號”這段塵封的歷史往事,悲艷泣絕的愛情故事,沒有選擇梁祝的化蝶、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而是灌入現代人的思維,女主角挪開死去的愛人的手走向求生,以“好好活著每一天”回應逝去的情人。這種“舊酒新瓶”卻被好萊塢掀騰起席卷全球的商品風潮。我們要認真借鑒,深刻反思。但有的同志看泰片后腦中毫無記憶與啟迪,若因目不識丁,一公斤的字認不了一麻袋,或缺少文化底蘊我們無可厚非,倘且不是甚或相反那就悲了,喜的是更多的人在受益匪淺的同時,找到了開啟市場之門的鑰匙,這才是《泰坦尼克號》真正不沉的要諦,也是我們看這部片子需要找到的真諦。
市場的鑰匙就擺在那里,就在“看不見的手”的掌心里,誰抓住它,誰就能打開市場之門,就看你的道行深淺,事情就是那么簡單,真簡單時還真的不那么簡單,要不都造《泰坦尼克號》,也就沒有今天的《泰坦尼克號》了,這可不是瞎擺劃忽悠人。
是為芻議與啟示吧。
聯系作者:wsc51999 @126.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