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為什么當分母的總是“我”?
中國工業報
呼聲:誰來承擔使用國產裝備的責任?
受訪者G先生:
國產裝備何以不用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很久,也苦惱了很久,因為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戰略安全問題。我注意到這樣一個數字,近三年來,國家花了10億美元進口國外的儀器儀表,而進口這些儀器儀表的用戶,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一些大型石油、化工、鋼鐵、電力企業。這10億美元,對于美國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于我們的大型企業用戶來說,卻是一塊“心病”。高興了,人家就賣給你;不高興了,人家就封鎖你。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的大型企業就會因為受制于人而不能正常生產。以自控裝置為例,總的來看,中低檔的,國產裝備已經占了主導地位;中高檔的,仍然是進口裝備一統天下。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我們做不到,而是用戶特別是大型企業用戶不給我們機會。有人說,假如國產的比進口的更好,我愿意用國產的———這顯然是唱高調,你根本不用國產的,國產的怎么能比進口的做得更好?換句話說,只有用國產的,國產的才能比進口的做得更好。所謂首臺首套業績,說來說去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系問題。說到國產的和進口的區別,肯定是有一些的,就好像一件名牌襯衣和一件非名牌襯衣,可能在做工上有些區別,在扣子上有些區別,但這種區別不會是本質性的。說到底,我們的大型企業用戶必須承擔起使用國產裝備的責任來。
一種文化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我1996年去韓國,發現在韓國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身土不二”這四個字,甚至在火柴盒等一些小的物件上,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所謂“身土不二”,就是說在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國家之間,沒有別的選擇。所以韓國人形成了以用國貨為榮的風氣:誰買了進口的,很沒面子;誰買了國產的,很光榮?,F在在韓國的馬路上,很少能看到外國車———不是買不起,而是以開國產車為榮。在亞洲,最早只有日本和中國有儀器儀表行業;韓國的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也是這個道理。
受訪者W先生:
合資的時代已經過去,國產裝備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以分析儀器為例,中高檔市場90%被國外壟斷。這個行業到底要還是不要?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儀器儀表工業,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在線儀表非常關鍵,人家用一個軟件,就可能把你的數據全部調走———這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國家應該大力提倡使用國貨,限制進口。既然外國對我們的出口有這樣那樣的技術壁壘,我們當然也應該對大量的、盲目的進口有個限制。特別是不能一說國產儀器儀表,就是穩定性差、可靠性差。
事實上,改革開放近30年來,國內的儀器儀表企業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是交了學費的;在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也是有了長足進步。這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吃饅頭”故事,不能因為現在還沒有“吃飽”,就認為已經吃過的饅頭都白吃了,而掉過頭去改吃“洋面包”。所以,在使用國產儀器儀表上,確實有個政策導向的問題。不能因為有差距,就不使用包括分析儀器在內的國產精密儀器。國產的儀器儀表是不怕“折騰”的,越“折騰”越能提高產品質量。
現狀一:能用而不用
受訪者X先生:
用戶能用國產裝備而不用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為三個“為什么”。
第一,為什么當分母的總是“我”?無論是對加快裝備制造業來說,還是對自主創新而言,自控系統和高精度的儀器儀表的重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現代工業核心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主設備的核心技術和測控設備的核心技術相結合。而在投資比例上,測控設備與主設備相比較,占的絕對值不大。一般而論,測控設備在石化行業的投資比例占15%,在電力行業占5%,在鋼鐵行業占2%。總的來看,價格占的比例比較低,這就很容易被使用部門所忽視。因為現在是純粹按價值數量考核國產化的,在一個項目中,國產設備的投資額達到了75%就國產化了。這種按百分比考核國產化的方法,很容易讓國產的儀器儀表當了分母,用戶很容易在經濟上算清這筆賬。例如,500萬噸煉油裝置,有反應罐、泵和閥,這些設備價格占的比例很高,很容易湊到投資總額的75%———我們很多項目的國產化,就是這樣“湊”出來的。
“湊”的結果,就是讓國產的儀器儀表當了分母。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投資的石化項目國產化率達到了90%,購買的仍然是進口的儀器儀表。
第二,為什么哪壺不開提哪壺?主機國產化通常包括系統成套加上軟件平臺兩個部分,而儀器儀表設備和信息化技術的高度結合,意味著某種儀器儀表如果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時候,加個控制軟件就可以了。這已經成為國際慣例,例如日本人就是這么做的。但在我們中國卻行不通,用戶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
第三,為什么國企不親民營親?國產的儀器儀表市場進入之難,是非常典型的,甚至可以用“舅舅不疼,姥姥不愛”來形容。特別是像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這樣一些大型企業,更是很難進入,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反而比較容易進入。這種對國產的儀器儀表“國企不親民營親”的情況說明,國產裝備和民用產品不同。換句話說,讓老百姓掏錢買的民用產品很容易實現國產化;而讓一些大型企業購買國產裝備需要銀行貸款,需要國家掏錢,反而增加了難度,因為這些大型企業可以不計成本。一些民營企業之所以愿意購買國產的儀器儀表,是因為這些民營企業多多少少總還考慮到了成本問題,節約一點兒是一點兒。
總而言之,用戶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用戶能用國產裝備而不用,關鍵在于體制。因為你很難說,像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這些大型企業不清楚使用國產裝備的重要性;甚至你可以說,這些大型企業非常清楚使用國產裝備的重要性。然而,知道使用國產裝備的重要性是一回事兒,愿意購買國產裝備是另外一回事兒。
受訪者B先生:
過去在石油、化工等行業都用國產的分析儀器,現在都用進口的了。甚至一個化工企業,過去就要用幾十臺、上百臺的國產分析儀器,現在的情況是,國產分析儀器只能“拼縫”了。
什么叫“拼縫”?用圈內的人話說,也叫“填縫”。就好像壘墻時,用不了一塊整磚用半塊磚———招標80臺,國產的分析儀器“拼縫”只能“拼”個四五臺,這還得是在企業和用戶關系好的情況下。關系不好,連“拼縫”都“拼”不成,因為招標“招”的全是進口儀器。
此外,世界銀行有些專項貸款,限制用戶只能買進口儀器,不能買國產儀器。
再有就是外企向科研單位贈送進口儀器。一些大專院校,前幾年還買國產的分析儀器,現在“211工程”一上,學校為了上檔次,都買進口的了。
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一些國家部委的科研院所,因為特別有錢,一到年底就突擊花錢買進口儀器。例如某部的藥監所,所有的儀器都是進口的,甚至連通風柜都是進口的。
講一句不好聽的話,在儀器儀表這個行業里已經形成這樣一種風氣:有錢的搶著買進口儀器,沒錢的等著買進口儀器。實驗室用的恒溫水浴,進口的4萬多元,國產的1萬多元,但用戶寧肯買進口的,不買國產的。去年搞地表水監測,就連PH計這種很簡單的測量儀器,用戶選型也要選進口的。
現狀二:想用而不敢用
受訪者H先生:
家用電器崇洋媚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在儀器儀表這個行業,截止到目前,國家對提倡使用國產裝備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細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高端用戶所擔憂的問題勢必讓我們感到為難。
例如有的用戶表示,我已經買了最好的最貴的進口自控裝置了,用得不好出了問題跟我沒關系,別人也不會追究我的責任;相反,如果我買的是國產的自控裝置,用得好了沒有人理會,萬一用得不好出了問題,別人就立刻會質問為什么不買進口的而買國產的?而一旦追究個人責任,輕則丟掉烏紗帽,重則還有可能被抓起來蹲監獄。有的用戶甚至私下里表示,我也知道國產的自控裝置很好,大的自控裝置我也想用國產的,但是誰來幫我挑這個擔子呢?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我可以使用國產裝備,也可能就此掉烏紗,我冒不起這個風險。
所以,在儀器儀表這個行業,使用國產裝備一是沒有動力,二是沒有化解風險的政策機制,有后顧之憂,想用而不敢用,三是沒有項目依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業績。對能用而不用、想用而不敢用國產裝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崇洋媚外。怎樣讓高端用戶從想用國產裝備轉變為敢用國產裝備?對于這樣的問題,顯然靠一家企業之力是不能解決的。
受訪者Y先生:
講一個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后緊急調運國產監測儀器的故事。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北分瑞利集團公司在周一的下午接到國家環保局通知,緊急調試5臺監測儀器,擔負松花江水污染的分段監測工作。北分瑞利立即全力以赴調試儀器,但后來卻沒信兒了,據說是用戶對國產儀器“不考慮”,想用日本某公司的進口儀器。誰知,這家日本公司不知何故,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卻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于是,到了周五上午又有新消息了:緊急調運北分瑞利調試好的5臺SP-3420氣相色譜儀到松花江監測現場。
這個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僅僅在一周之內,國產儀器就經歷了一個“用—不用—用”的過程。而最后的結果是,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國產的監測儀器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多個斷面的多個監測點,圓滿地完成了監測任務。國產儀器性能穩定,操作簡便,數據準確,國產儀器的檢測水準,檢測的各項技術指標,檢測的靈敏度,一點也不比進口儀器差。
本報記者 賈柱
文章來源: 中國工業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