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廊坊市三河市禁紅事件在網上全面發酵,此事所引發的輿論,無論是媒體還是網友幾乎是一邊倒的持批評態度。然而,從事發至今,當地官方除了稱紀委部門已經介入調查外,一直未有任何正面回應。
一、輿情回顧
3月下旬,有媒體關注并報道了三河市強制要求商戶禁用紅、黑、藍三色招牌引發廣泛爭議。
此事件被發布上網后,迅速引發廣泛的質疑,主要焦點有幾個方面:
1、這一政策在缺乏正式文件支持的情況下,以口頭通知形式強制推行,明顯缺少法律依據,暴露出該地行政權力濫用、法治缺失及城市規劃形式主義等問題。
2、商家掛牌匾的目的都是為了醒目,從而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所以很多商家都選擇了紅色的牌匾。如果統一改成綠色,那么掛牌匾意義何在?
3、從媒體報道的情形來看,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員稱:按照書記的要求,紅色令人煩躁,藍色太過俗氣。紅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的顏色,喜慶,吉祥,醒目,為何卻讓某些決策者煩躁?公共管理決策依據難道是主要負責人的個人喜好?
4、這種別出心裁所造成的損失,應該由誰來承擔?是商家,還是當地政府?還是做出這種奇葩決策的個人?
5、目前介入調查的廊坊紀委是否有權力調查三河市的省管干部?
二、輿情發酵
隨著全網對這起輿情事件的關注不斷增加,尤其是央媒的連續報道,三河禁紅輿情事件持續發酵升溫。越來越多與三河市、廊坊市的相關信息被網民發布上網,而當事方的沉默,使得這些真偽難辨的信息迅速傳播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就是沉默的后果。
有不少網友猜測,能拍板這項奇葩決策的,絕不會是當地城管部門、市場管理局或城市規劃局,那么,當地主要負責人做出這項決策的依據究竟是什么?
如果說是個人喜好,那么這個領導對紅色和藍色是否有什么成見?或者受過什么刺激,看到紅色就煩躁?看到藍色就覺得太俗氣?
或者是否受到某些江湖高人的點撥,相當于風水每玄學之類的暗示,又或者此舉與其個人的某種信仰有著不可言狀的關系?如果真是這樣,這樣的官員是否還適合繼續留任?
甚至有不少網友PS了大量的圖片進行調侃、炒作。一起涉政輿情漸顯娛樂化甚至是泛宗教化的負面發酵之勢,如果任由輿情發展,其后果極有可能會被某些勢力所利用。
三、輿情分析
權力屬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權力本身并不存在任性之說,任性的是掌握權力的某些官員。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領導,他們平時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研究網絡輿情的客觀發展規律,而他們身邊的下屬們基本上都是投其所好,專門挑領導喜歡聽的說,前文《輿情分析:一把手應如何避免陷入信息繭房》中就提到了這種情形。
從近年來發生的類似的輿情事件來看,事前無風險評估而盲目拍板,事中束手無策,或沉默,或封刪,事后處置不得其法,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種情形可以說普遍存在于全國多地。但現實是,一旦輿情全網蔓延發酵,就已經處于失控狀態,靠到處刪帖是根本無法平息輿情的。
從三河禁紅輿情事件網上發酵的現狀來看,當地已經無法應對處理這起輿情了,所以他們采用回避和沉默的方法,以為只要熬幾天,輿情就會自然平息。
這是當地某個自媒體的發帖,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有些話說得并不得體。如果說這是當地引導輿論的動作,很顯然效果很不好。這種帖文不似引導,卻像是在引戰。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年曲玉權案件、許可馨事件、鼠頭鴨脖事件、某地和服女事件、體育總局內鬼事件等,看上去似乎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平息,但這些事件只要沒有最后正面的結果回應,都會不斷腐蝕著政府部門的形象和公信,拖的時間越久,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大。
三河禁紅事件,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營商環境優化與輿情管理能力的雙重短板。從當地應對輿情的態度和方法來看,凸顯了某些官員對網絡輿情的無知幼稚。如果讓這樣的官員掌握一個地方的行政管理權,無疑是極其有害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