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口的市場,消費靠反復電擊都刺激不起來,問題在于加班,沒時間消費嗎?
整頓加班,單休,996,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然后呢?
不消費是因為沒空嗎?今天花了,明天失業了,后天因為年齡大了那么一點,就被當成廢物拋棄了,再沒點積蓄,怎么活呢?
35歲,就是大多數人的職業終點,一個讓人沒有任何職業安全感和期待的社會,誰敢花錢?反正我不敢。
雖然在全球化的職場環境中,年齡歧視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但中國職場的大齡歧視尤為嚴重,甚至可以到了一個病態的程度。
為什么中國職場的大齡歧視如此嚴重?僅僅是因為人多嗎?
記得王寶強早年參演的一部電影,工人找工做但凡提一點要求,用人單位就直接來一句“愛干干,不干滾蛋,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所以我們很廉價,因為物以稀為貴。看看熊貓和牛馬的價值就知道了。
但如果僅僅歸為人多,好像也未必全面。日本彈丸之地,也有1億多人,而如果看崗位數量和求職人數的比例,我想不管放到哪個國家,都會是找工作的永遠是多于工作需要找人的。
那在公司都有主動權的情況下,為什么其他國家就沒有只找年輕人這種病態情況呢?
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強調“年輕即未來”,尤其是在互聯網科技等新興行業,企業更傾向于雇傭年輕員工,而忽視經驗豐富的年長者的價值。
在中國職場,35歲被視為一個門檻,尤其是在一些快速發展的行業,如互聯網、金融等,許多企業在招聘時明確設定年齡上限。
這種現象的根源部分來自社會對“青春”和“創新”的推崇,而忽視了年長員工的穩定性和經驗優勢。
中國社會對中年人的期望往往包括照顧家庭、贍養老人和撫養子女,而這些責任可能會被企業視為負擔。
相較于年輕員工可以隨時加班、接受高強度工作,中年員工被認為靈活性較低,難以適應職場的快節奏。
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選擇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薪資要求較低,工作適應能力更強(能加班),容易接受企業文化(好控制)。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年輕求職者數量激增,而就業市場增長速度相對較慢。面對供大于求的市場狀況,企業有更多選擇權,自然傾向于招聘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年輕勞動力。
說白了,大多數企業是目光短淺的,他們更關注短期業績,而不是長期人才培養。
年輕員工更容易接受高強度工作,也更容易被公司管理,企業往往認為他們的性價比更高,而忽視了經驗豐富的年長員工所能帶來的長期價值。
在中國,年輕被與“活力”“創新”“學習能力強”等正面特質綁定,而年長者則常常被認為“學習能力下降”“接受新事物慢”。這種刻板印象導致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選擇年輕人。
中國職場缺乏靈活的職業發展路徑,尤其是對于技術型人才而言,到了中年往往面臨“上升無望、下沉無路”的困境。許多公司沒有給年長者提供轉崗、培訓的機會,導致他們在職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
在歐美國家,許多企業和政府都會提供職業培訓計劃,幫助年長員工適應新崗位,而中國的職業轉換機制相對較弱。這使得許多年長求職者在面對職場變化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再就業機會。
中國職場的年齡歧視問題,根源在于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企業用工制度以及人才觀念等多重因素的交織。
短期來看,改變這種現象并不容易,但從長遠來看,放棄擁有經驗和技術的中年人,對中國整體技術的提升將是致命打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