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看到一些比較悲涼的視頻,已經不愿意點開了。看的多了,不忍卒讀。
可另外有些人,聰明,但似乎又沒什么人性。要么呢,告訴你這樣可憐悲慘的視頻、記錄,不要看不要傳播,你不看不傳播,就不存在。
要么呢,更離譜。在黑白電視機上,感嘆彩虹的艷麗。屎上雕朵花不算什么,還能雕玫瑰。這是周末的下午躺在家里休息看到的熱搜:奶奶農忙,把孫兒和嬰兒床帶到田里,看到這一幕感覺很溫馨。
溫馨在哪里,我半點感覺不出來。
是泥土的氣息讓某些高坐樓閣的人想起兒時的田園夢,還是他們真的相信,一個襁褓中的孩子在烈日下與泥土為伴,是溫馨生活的象征?如果貧困是一種詩意,那為何他們自己從不愿體驗?
有些家伙,他們真的很奇怪。你說他們是人吧,偏偏不干人事,不說人話。但凡家里有個閑人,有時間去照顧嬰兒,哪個家長愿意帶去田里干農活。
至于大多數孩子的母親,面臨的更是同樣的問題。倘若不是為了片刻停不下來的生活,誰忍心把孩子放在老家,讓老一輩去照顧,而自己只能幾個月甚者半年回去一次。
他們必須常年在外打工,掙錢,干那“勵志”的996,而無片刻閑暇來管顧孩子。為什么不送托管、不找保姆呢?這種問題,無異于“為什么要去田里種花生,不在家里帶孩子呢。”
這些生存的艱辛和不易,他們都看不見,轉頭卻“溫馨”了起來。下一步,是不是該快樂的跳點舞,唱點歌,就像當初唱那xx醫院真神奇一樣。
不用想,反駁者同樣眾多,我每篇稿子下都有類似的人,“你不能往好處想想嗎,至少他們有地種花生,有房子住。”就好像普通人只需要生存即可,而不需要生活。有東西能流淌進胃里不就好了,你管是垃圾桶里翻出來的,還是路邊要來的。
這大概就是反駁者的慣用邏輯:知足吧,感恩吧。因為他們從未身處其中,所以他們愿意把別人的苦難當成風景,把別人的掙扎當成勵志,把別人的無奈當成自我選擇。
前不久,也有“類似”的視頻瘋傳過,各位多半存在印象。一個70歲的爺爺帶著孫女在外面撿垃圾,再回到破爛不堪的屋子,煮熱氣騰騰的米飯吃。
是不是又該感嘆一句“自給自足,挺好的,挺溫馨”,然后轉身繼續享受自己舒適的生活?苦難之所以被美化,是因為美化它的人從不需要經歷它。
時間再往前推推,還有單身母親帶著孩子送外賣的,還有帶著孩子送外賣被車輛蹭到的,還有漆黑的雨夜,電瓶車停在樓下,孩子在電瓶車上,騎手在跑單的……這些,從本質上來說,不就和奶奶種花生,把嬰兒帶到田里完全一樣嗎?
現象已然存在,不想方設法改善也就算了,還要反過來說那很溫馨,這是人說的話,這還有半點良心可言?
但凡有半點可能,爺爺、騎手都不會希望在那種時刻把孩子帶在身邊吃苦。可每次類似的視頻下面,也總有讓人惱怒的評論,我看到過說“憶苦思甜”的,也看到過是圖小孩把父母的辛勞看在眼里……他們有什么“甜”可思的?他們有什么可圖孩子的?別說未來無法預料,單論那個70歲的爺爺,他還能陪孫女幾年?
這些人的邏輯很簡單:如果貧苦也可以稱作“溫馨”,那貧苦本身就不需要被改變;如果困境能被稱作憶苦,那社會便無須去改善。
但事實是,“憶苦”不等于“思甜”,“生存”不能代替“生活”。用溫情包裝苦難,只會讓真正的溫情變得廉價。
正如魯迅所言:“從來如此,便對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