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一線城市人口估計下降了20%,地鐵和商圈人明顯沒有以前那么多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什么原因,無非就是降薪裁員,房價太高,壓力太大讓一線城市失去性價比。
但是今天看到一個故事,讓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一個上海普通家庭,在時代背景下,被裹挾的青春。
有對年輕夫婦6年前懷揣夢想,從小縣城來到上海。想法也很簡單,賺點錢,在上海安家落戶,光宗耀祖。
是的沒錯,視頻里面主人公就是這么說的,上海是無數中國人的白月光,能成為上海人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6年前上海的房子已經很貴了,好一點的房子一千多萬,差一點的四五百萬,都不是他們能承受得了的。
最后也是拼盡全力工作,攢下來首付,在上海郊區買了一套房子。花了500萬,買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
當時他們的感覺就是實現了夢想,可能人越大就越現實,夢想早已不是報效國家、改變社會,大部分中國人的夢想僅僅也就是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言歸正傳,他們首付四成,貸款六成,每個月要還貸15000。她做財務的,一個月工資一萬多。她老公搞IT的,一個月工資四萬。
他們攢了幾年的錢,省吃儉用交了首付,家里條件也不好,沒讓父母拿錢。
買了房子之后,20年她家的房子甚至還一度上漲到了550萬。她感覺不到一年賺了50萬,非常開心,覺得比工作賺錢輕松多了。
但是21年開始,她家的房子開始下跌,一直跌到350萬。
而且疫情后中國經濟下滑,她老公一直在降薪,最近到了35歲也被公司裁掉了。沒多久她所在的公司也倒閉了,她也就失業了。
這個時候不光是房價下跌的問題了,他們每個月還要還15000的房貸,夫妻雙方都失業,父母也提供不了幫助。
而且他們期間還生了兩個孩子,老大上幼兒園一個月2000,老二喝奶粉一個月2000,兩個孩子4000。加上15000的房貸,這里就有19000的剛性支出了。
沒辦法,他們不得不賣房。找中介把房子掛上去,掛了三個月沒有一個人來看。當然最開始她也有僥幸心理,掛了450萬,遠遠高于她家小區最低價,所以沒人來看也正常。
明明市場價是350萬,那為啥要掛450萬呢?因為她說500萬買的,又還了幾十萬利息,就算450萬賣掉也要虧100萬,是她接受的極限了。
后面中介也一直打壓她,加上實在還不起房貸了,只能是把價格降下來了。
孩子養不起了,只能讓父母接回老家。生活上也是能省則省,每天就是吃點青菜和面條,每頓飯青菜一塊五,面條兩塊五,一塊四塊,就是這頓飯錢。
現在她家房子已經掛到360萬,但就算是這樣,房子也還沒賣出去。好消息是有人來看房子了,壞消息是買家一般會還價到280-300萬。她現在房貸還有300萬,就是賣了房子之后,手里也沒剩下一分錢。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們來上海這六年,全部白干。整整六年時間,也就是黃粱一夢,孤身二人來到大上海,最后可能也要孤身二人離開。
努力不是全部,選擇很重要,運氣也很重要。
這家人做錯了什么呢,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你說他們買房子就是最大的錯誤,但是他兩在上海從29歲生活到35歲,期間還生了兩個孩子,買房子不本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上海辜負了他們,或者說,時代辜負了他們。
所以說呢,現在的上海已經不是10年前的上海。10年前在上海安居樂業的人,階級都得到了跨越,所帶來的財富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20%的人離開了上海,因為他們明白了成為上海人除了可能光宗耀祖之外,還有可能傾家蕩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