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有多個城市發出了網約車飽和預警,因為運力過載,每輛車日均不超過20單。
這個現象絕不可能是“突然乍現”,它是慢慢演變而來。我在今年年初的文章里就寫到過這個問題,當時說的是朋友換了電車,打算過一過靈活就業的網約車生活,但我覺得那并不是一個“好機會”,相比四五年前網約車司機接單接到手軟,現在可能會變得相當清閑。
我覺得不難想象吧,網約車的變化其實是比較“有跡可循”的。
第一在于內卷,這一點最明顯。由于我們對電車的推廣力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前幾年網約車的飯吃起來簡單,更多的人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內卷必不可免。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是“行業的崛起”,但問題在于經濟提升了嗎?市場變化了嗎?盛水的容器沒有擴大,甚至還變小了些,增加水的體積,漫出來自然是唯一的結局。
第二也說了,對電車的推廣力度太大。鼓勵人人都貸款買一輛電車,誰還去坐網約車。不要覺得這是什么“幸事”,當網約車死去后,我相信這些“優惠”都會慢慢消失,包括電價。
第三點是網約車平臺自身的問題,只不過這一點很多人是無法想象也并不知曉的,一些網約車平臺會在協議中簽訂“超過xx公里后返錢”的條例,但事實上平臺完全可以在后臺控制、限制司機的接單量。
那為什么不離開呢?協議期沒到,又簽了合約交了押金,離開的結果只會是損失更多。
以上并不全面,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越來越“嚴苛”的交通管制,有些時候為了坐個網約車,你得跟著車走上500米。司機也不想,好不容易接到個顧客,整這樣一出。但是他們不得不“換地兒接頭”,一條黃線違章停靠點,就讓你一到兩天全都白干。
試問,如此種種神奇的景象之下,網約車能不飽和嗎?
我不開網約車,你或許也不開,但這種話題終歸是要談一談的,畢竟外賣和網約車之后,下一個會是誰呢?
沒有例外,誰都有可能。所以人們必須“同情”網約車司機們,那其實也是在同情自己。供大于求的時候,并不僅僅只是網約車司機們想當“駱駝祥子”都難。
昨天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也看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消息,據說是一大批“炫富”的博主和視頻號被關停了。很多人是鼓掌叫好的,一致認為這些博主無法帶來任何正向的價值,所以活該。
且不管他們活不活該吧,為什么以前不關停他們呢?為什么要在這會兒把他們關停了呢?難道他們以前炫富就正向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心人稍微想想就會很清晰。
翻開老舍的《駱駝祥子》,這才過了多久?70年?已經就重新造就了一批新時代的祥子。背井離鄉只不過想過的好一點,可卻發現怎么努力都沒用,被算計的死死的,沒被榨干都不錯了。
1920年,李大釗把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他說,“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我們要實行8小時工作制,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曬曬太陽,我們爭取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另外的8小時留給我們自己。”
新中國早就建立了,可這美好的愿景實現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