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一:對養老問題的理解要有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和家庭差異視角。
其一,區域差異視角。東部地區的老人普遍能擁有相對充沛的非正式務工機會,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直到70多歲都可以獲取足夠維持自己生活且向子代輸入部分的資金,能夠實現真正的自我養老,他們的養老問題是需要獲取子代的情感反哺。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山區的老人普遍缺乏務工機會,地利不便老人農業的情況下,經濟收入較少,他們面臨的養老問題是過早喪失經濟來源,需要子代給予經濟和情感的雙重反哺。
其二,城鄉差異視角。城市的老人多數有退休金,能夠維持自己相對體面的生活,相比之下,農村的老人每個月100多元的養老金并不足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當然,農村老人有庭院經濟和家庭養殖的優勢,可以在院子周圍勞作,可以降低一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成本支出。
其三,家庭差異視角。當然的農村是高度分化的農村,在打工經濟下,農民家庭的是高度分化的,主要分為商業經營者、半工半耕戶、種植大戶和一般相對弱勢的農戶。對于前三類農民家庭來說,為老人養老不存在問題,第四類家庭中子代家庭收入低,應對城鎮化壓力已經吃力,再加上養老問題,顯得比較困難。同時,正在進城的農民家庭在養老問題應對中比較困難,因為家庭勞動力資源的剛性配置,實在沒有閑置勞動力可以抽出身來回家專門照料老人。反而是在村長期生活的農民家庭和已經進城的農民家庭可以把老人照料好。
歸納二:老齡化嚴重,但不代表養老問題嚴重。
從老人的生命周期來看,以有無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將老人分為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養老需求不同。有勞動能力、有自理能力階段,老人還是農村種田、勞務市場和村干部的主力,滿足他們的老年需求,就是要為他們提供便利的種植條件(如土地細碎化整治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提供可保障的務工市場(避免超齡農民工的政策清退,鼓勵他們繼續從事保安、保潔、保姆等服務性行業)。半勞動能力、有自理能力和無勞動能力、有自理能力階段,他們基本不再從事大規模土地種植和參與零工市場,主要搞庭院種植,渴望社會性交往,是村莊有閑、有精力的群體,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要從鼓勵他們參與老年協會組織、開展村莊文化活動等方面入手。無勞動能力、半自理能力階段,老人一般以獨居的方式繼續生活,過著做一頓吃三頓的低質量生活和在家出現意外無人發現的高風險生活,但這一階段的老人又希望通過延長自養階段來為子女減負,因此,解決他們養老問題的關鍵是建立助餐制度和探訪關愛制度。無勞動能力、無自理能力階段的老人生命也基本走到盡頭,更希望在家養老,解決他們的養老需求是鼓勵家庭養老制度得到夯實,動員子女積極履行贍養義務。
歸納三:養老問題要有供需視角,秉持在地化和低成本的原則。
當前普遍的情況是民辦機構進入鄉村社會后表現得水土不服,難以維持運轉,公辦機構則在創建沖動下沖擊星級排名,建設得越來越豪華。最終出現的問題是,民辦機構增加入住成本,公辦機構則以身份閑置一般老人入住。老人住不起,老人住不進去問題凸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市場和政府作為養老服務供方,要尊重和了解農村老人得養老需求,要以貼合老人實際需求來實現降本增效。從調研來看,老人的需求是有干凈衣服穿、有可口的熱飯吃和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即可。并不高的養老需求緊密關聯于其不高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因此,資本下鄉搞養老服務市場是難以賺錢的,公辦機構搞創建作為方向也是錯誤的。
歸納四:老人的養老訴求是離家不離土、離土不離鄉。
在有自養能力的時候,老人是普遍從事農業種植的。土地是獲取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進入需他人照料的階段,老人也普遍是不愿意離開家鄉和村莊的,在村莊有熟人社會可以說說話,能夠被看見,滿足了老人的自我價值生產。在村莊相對自由,有自我的支配感,不像進了機構會感覺“自己像坐牢”。村莊相對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老人的心理和身體接受度更高。
歸納五:養老工作要成為縣里和鄉村的重點工作。
在縣域層面,應該實現老齡工作統籌。各地調研的情況是縣域層面各部分都在參與養老工作,但作為統籌的民政部門并沒有實質性統籌權力,極容易造成資源重復和資源浪費。在鄉村層面,應該將老齡工作作為村級治理的重點工作。從多數農村來看,人口外流是普遍趨勢,農村以老齡人口為主,服務好在村農民即是對服務好老人作出要求。無論是土地細碎整治,還是老年協會運轉,都應該由村干部出面組織。在地方調研的情況是,老年協會以及村社互助養老組織一旦運轉起來,其作為自組織可以保持自運轉,并沒有給村干部帶來過多的工作負擔。反而因為服務好老人,取得老人子女的認可,實現治理效益的積累。
歸納六:當前農村養老工作要通過互助實現。
解決農村養老的方式有多種:一是機構養老。機構養老的問題是民辦機構中私人承擔過高的風險,公辦機構中風險將導向政府。除此之外,一旦機構化,就不得不承擔規范化建設的成本(消防安全、食品留樣)等。二是時間銀行等精細化的互助制度。問題在于農村無論是老人自身還是村干部,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執行較為精細化制度,時間銀行在鄉村很難運轉起來。三是村社養老。村社養老的模式是多元的,如浙江的村辦集中養老院,湖北山西等地的家庭作坊式養老院、江西新余的頤養之家,這些小規模的養老院都不符合政府的規范化建設,一般一對夫妻或者兩三個人就可以服務十多名老人,且取得較好的服務效果。老人的成本不高,服務者也有錢賺。村社養老的關鍵是互助,是熟人之間通過低償的利益聯結構成半市場化關系,出了問題可以將心比心,借助村莊輿論獲得低成本和公正的風險排除保障。問題的關鍵是,對于這種小規模的、半正式的、不規整的小作坊養老機構,政府不能以風險隱患點排除對待,而是將其看作自治組織的實踐,要鼓勵。
歸納七:助餐工作是養老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有城鄉差異視角。
助餐要解決的是老人做不了飯的問題,而不是吃不起飯的問題。其一,助餐不代表免費。各地的實踐來看,免費的一定是難以為繼和低效的,哪怕只收一塊錢,都可以取得篩選的效果,一部分老人因為在乎錢就不會浪費。其二,助餐是福利,更是對需延長自養階段老人的補助。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需要助餐,因此要避免大水漫灌。收取一定的費用可以取得區分的效果。在江西新余,要享受助餐,就要交每個月200元。最終的結果是,有能力的老人自己在家里做飯,因為有土地和菜園子,老人一個月自己吃飯花不了200元。真正沒法做飯的老人也不會認為200元是負擔,去吃飯的老人一般都在80歲以上,他們的基本養老金加上高齡津貼可以實現覆蓋。其三,農村助餐搞得好,模式不能簡單推向城市。從各地調研來看,城市老人普遍是不需要助餐的,老人自己有固定的退休金,城市有發達的餐飲服務行業,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吃飯難問題。在已經實行助餐的城市,普遍去吃飯的老人都是年紀較低的,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到地方吃飯的,他們普遍都是占便宜心理去吃飯。
歸納八:特困救助工作要堅持兜底線,避免福利化思維。
各地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對特困人員的救助補貼標準過高,不少地方達到一千元到兩千元,遠遠高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高于當地普通老人的生活水平,引發社會不滿。還存在的問題是,特困人員的納入識別有一定問題,按照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和無子女三項條件來看,身體健康的60歲剛過的老光棍就可以成為五保戶,提前享受特困救助。問題是,隨著人均壽命延長和農民身體素質也比較好,年輕的老光棍享受社會救助就引發大家的不滿。當然,納入識別的不精準,主要還是地方基層干部和村干部不愿意得罪人,以及現有的大數據無法跨部門和跨省份調查申請人的收入情況。問題是,未來,光棍問題將成為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年光棍預期享受國家福利保障,不參加正常的社會保障,沒有存錢養老意識,國家將有巨大的負擔。
歸納九:機構養老要實現在地化,必須發展庭院經濟和鼓勵互助。
機構養老飽受詬病的地方在于監獄化管理,人們普遍認為機構內沒有生氣。事實上,把養老院盤活和激活并不難,給機構劃撥一定規模的土地,一般五到十畝即可,鼓勵有能力的老人(3-4名精英老人即可)參與土地種植,可以種植應季蔬菜,也能鼓勵老人參與養殖,雞、鴨、豬等都可以。如此一來,老人可以吃上營養健康的有機住餐和肉類,也為機構省去了一筆開支。同時,也可以鼓勵老人參與院內食堂幫廚、廁所清掃、公共場所打掃等工作。通過參與勞動,老人打發了時間,體現了價值,還能夠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經濟鼓勵,如湖北沙洋、江西新余等地的養老機構鼓勵老人參與養殖和種植,鼓勵老人參與院內的公共空間衛生維護、低齡幫助高齡等,每個月獲得二三百元的收入,老人的精神特別飽滿。
歸納十:養老工作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必須是地方性的有經驗人才,避免年輕化導向。
作為一名院長,要懂農時,打理庭院經濟、種植養殖都需要院長來親自參與;要懂管理,機構的老人也是老小孩,性格各異,要哄著,也要“恐嚇”,如何調動護理人員和在院老人的積極性,建設好養老院大家庭,是需要管理藝術的;要懂溝通,作為院長,要懂得和老人溝通的方言,尤其是一部分不會說話老人的肢體語言。要懂得和地方的村干部、村民、老人的親屬、政府管理人員做好溝通,獲得大家的支持,服務于養老院的建設發展。如此一來,非要地方性的精英來當院長不可。作為護工人員,更要滿足地方性和有經驗這兩項條件,當前地方養老機構的護工多數是本地的留守婦女和低齡老人來擔任,他們對工資的要求不高,也能夠以情理推理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對于照料臟亂差的老人是有耐心和愛心的。服務質量高但雇傭價格不高,這是老人低成本入住機構的基礎。強調專業化和年輕化,必然會拉高老人的養老成本,這是不適合農村養老的。
歸納十一:養老院的轉型要考量其地方治理資源功能發揮。
過去,公辦機構的建設標準是鄉鄉有陣地。但是近幾年,入住率較低成為橫亙在地方養老服務工作提升中的一大阻礙。推動養老機構向社會開放轉型成為方向。有的地方參與合并一批,合并后的采取公辦公營,被合并的則轉向市場請第三方經營。有的地方則全部采取公辦民營,將機構推向市場。從調研來看,公辦公營機構向社會開放,面臨的問題是工作人員的動力不足,建設得比較好的敬老院接收的社會老人都是地方關系戶,普通老人入住有點難。公建民營機構向社會開放,機構的盈利動機很強,政府雖然降低了第三方的投資成本,但這并沒有轉化為老人的低成本入住成本,機構收費價格高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普遍。還存在的問題是,特困人員的補助金被機構省下來裝進自己口袋,跨鄉鎮合并后部分特困老人不愿意入住“他鄉”。無論如何,公辦機構的轉型都要堅持其公辦定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保證普通老人住得進去,住得起。
歸納十二:養老問題的最大困難是風險應對,應建立城鄉二元養老體系。
民營機構的風險最終由私人承擔,公辦機構的風險由政府承擔,這都是高成本的。在城市,是陌生人社會,是規則的,法治的,風險的發生和處理可以是符合契約精神的。但是在鄉土社會,任何契約文本都有可能在風險發生后失效,導致機構和政府面臨家屬的扯皮。在鄉村社會,作坊式的養老有其優勢,因為是互助的,所以風險是歸于自身的,是符合農民對于情理的認知的。所以,通過熟人的互助,風險以社會化的方式排除。因此,在城市,要鼓勵規范的養老體系的構建,在鄉村,要鼓勵半正式的、小規模的養老機構的探索和發展。
歸納十三:醫養結合在鄉村地區不應該成為方向。
地方有很強的醫養結合創建沖動,直接表現為在養老機構旁新建鄉鎮衛生院,或者在鄉鎮衛生院新建養老院,或者選址新建一體化的衛生院和養老院。問題是,養老院的老人常規性的病理問題可以通過院方服務人員經驗性應對,真正突發疾病時,日益公共衛生化的鄉鎮醫療機構也無法有效介入和應對。當前交通便捷化,只要構建起鄉鎮養老院和縣域中心醫院的緊急聯系渠道,在發病后,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較快時間將老人送到縣里救治。當前,鄉鎮層級搞醫養結合,屬實存在超前性,成本高,實際效果卻要打折扣。
歸納十四:智慧養老發展勢頭應該得到遏制。
在中西部一些縣城調研,都將智慧養老作為特色工作作為展示。從內容來看,主要分為大屏幕展示數據,將養老工作可視化。智能穿戴設備將老人身體實時監測。問題是,從成效來看,承擔智慧養老的第三方上門服務,僅能賺到政府的錢,幾乎沒有老人自己點單。每個縣都要建系統,要維護,這都意味著大量的燒錢。對于老人來說,則沒有實質性的獲得感。
歸納十五:養老的責任歸屬問題,養老是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共同責任,政府是統合社會、家庭和個人的核心力量,但并不意味政府要對此完全兜底。
農村老人們的養老需求往往呈現價格敏感、成本敏感的特征,集結國家、集體、社會多方主體共同支持養老事業很重要。家庭和社會仍應承擔主要責任。國家可以提供基建項目支持,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空間資源;村集體發揮指導、扶持、監督和調解糾紛等功能,進一步降低互助養老的組織成本;村民之間則積極協調,自主自愿探索多種形態的互助養老模式。國家和村集體不應過多干預,從而可以避免家庭養老責任的推卸,降低農民的福利依賴心理,同時還能減少政府和集體的責任風險和治理成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