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醫療改革如何改,我的看法是醫院不能市場化,不能商品化,不能公司化,不能以贏利為目的。醫院應該辦成一種半福利性質的,不能說不花錢,但改革的方向,一定是讓老百姓花得起錢,看得起病,享受社會主義制度的福利,這才是社會主義的醫院。如果醫生以贏利為目的給人看病,那他的醫生大腦里琢磨的就不是病了,而是如何從患者本就衰弱的身體里榨出油水來。古代的藥房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但愿世間人無病,寧愿柜上藥生塵”,難道今人的境界還不如古人嗎?
但事態的發展并不是按老百姓所思所想的,相反,醫院市場化、商品化、公司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中一個最大的警示是,很多非公立醫院上市了。人家民營醫院都成了上市公司,靠圈錢賺得盆滿缽滿,你公立醫院靠什么跟人家競爭?現在的趨勢是,公立醫院在減少,而民營醫院在增多,截至2021年末全國民營醫院已有24766家了,遠遠超過了公立醫院的11804家,而且這種勢頭有增無減。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競爭,會不會像以前其他民營公司與國有、集體企業競爭一樣,把國有、集體企業逼得破產重組造成大批工人下崗?我是心里有些發慌的。
資本的力量在于,它可以用錢滿足人們的欲望。比如公立醫院的專家、名醫,民營醫院可以用高額報酬挖走;當民營醫院野蠻擴張的時候,凡是公立醫院優秀的醫護人員,都有被民營醫院高薪挖走的可能。而且,人家辭職下海,公立醫院也沒有攔住不讓人家走的理由。民營醫院自主經營,沒有紀律約束,價格可以根據市場競爭情況進行調節,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性。別看那些穿白大褂的都像“白衣天使”,一旦她們的心是為了賺錢而生的,那笑容里就充滿了虛偽,莆田系醫院出的事還少嗎?觸目驚心啊。但對于資本家而言,出幾件事并不算什么,擺平了繼續干。在豐厚的利潤面前,人命都如螻蟻,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到了許多關于醫院上市的報道,當然都是非公立醫院上市,但也心生寒意。醫院怎么能上市呢?它“救死扶傷”的職業性質,與以圈錢為目的的上市風馬牛不相及啊。“圈錢”當然太難聽了,正規的說法是“解決醫院運營現金流”問題。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叫郝德明,他告訴記者說,非公立醫院上市可為社會辦醫“插上資本的翅膀”,哎喲喂,這“資本的翅膀”一插上,如虎添翼,一飛沖天,那還得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民營醫院,跟一家以救死扶傷為目的公立醫院競爭,孰勝孰敗?我很怕公立醫院像以前的國有公司一樣敗下陣來,然后又“改革”、轉型,成為人們最不想看到的樣子。
我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就是公立醫院被民營醫院“吃掉”,就是公立醫院改革成民營醫院,人民醫院的院長轉型成為民營醫院的霸道總裁。所有的醫院成了民營的,那民眾就是待宰的羔羊。醫院上市是醫療改革的“春天”嗎?就像棺材鋪盼著死人多一樣,醫院若上市了,是不是最希望的事就是患者多,越多越好?民營醫院派出醫生來“免費檢查”,是不是會沒病也得查出小毛病來,小病也能查出大毛病來,有沒有那么一點居心叵測?
現在中國人的體質,哪有幾個健康指標全合格的,絕大多數都是“亞健康”體質,這是多么大的一塊蛋糕啊!醫院上市了,恨不得把人們都送進醫院去,接受他們的“服務”。這樣的“為人民服務”你喜歡嗎?反正我是內心恐懼,怕得很。以前有了病急于找“白衣天使”救命,現在有了病最怕去醫院挨宰,不去又不行,難道這不是人間悲劇嗎?醫院上市是醫改的春天來了嗎?我怎么想都感到這“春天”是個“倒春寒”,越來越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