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道最無恥的雙標就在于:
一遇到權勢,“真理”就集體成了聾子瞎子啞巴;
而一遇到弱勢,哪怕最小的權力,也會表現出最大限度的得理不饒人。
6月12日,網上出現多條舉報,稱渭南市文旅局局長常某的妻子在渭南技師學院領工資,卻常年請假在西安帶孩子,疑是吃空餉。
有人表示,曾就此事詢問過常局長,局長十分強硬的回答:
“書記沒問,校長沒問,你問這干啥?
我老婆經常上班偶爾請假,問這事你有啥想法?
想合作坐下來談,問這個事就沒有必要。
你們老總宣傳部部長我都很熟!”
鑼鼓聽聲,聽話聽音,局長雖然只說了四句話,但它們看似獨立又相互聯系,每句話都內涵豐富,又都在整段話中起到各不相同的作用,屬實是個官場老油子。
第一句,“書記沒問,校長沒問,你問這干啥?”,這是總表態,先給一顆不軟不硬的釘子,暗示一切都是校方領導默許的,你沒資格過問,就算過問也奈何不了我。
第二句,“我老婆經常上班偶爾請假,問這事你有啥想法?”這一句是必要的場面話,是對問題本身的正面否認,在明面兒上打死不認,不授人以柄,展現了局長夠嘴硬的高職業素養和高敏感度。
多說一句,這種操作其實很常見,具體可參考指鼠為鴨還打死不認事件。
第三句,“想合作坐下來談,問這個事就沒有必要。”這句就比較玄妙了,前兩句都很強硬,這一句話卻不動聲色地給了顆糖,甚至拋出了“也許可以合作”的暗示。
第四句,“你們老總、宣傳部長我都很熟”。利誘之后再給點威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什么叫軟硬兼施,什么叫又拉又打,算是被這位局長玩兒明白了。
比局長這番話更意味深長的的,是校方的回應。
6月13日,光明網記者聯系到渭南技師學院辦公室,其工作人員稱:
“學校領導正在核實調查,尚不確定網友反映的人為本校教師,后期調查結果會正式公布。”
同一天,極目新聞記者也聯系到了渭南技師學院院長,院長表示:
“目前正在調查,常局長的妻子應該是下面系上的老師,具體在哪個崗位我還不清楚,但她履行請假手續了。”
這著實讓人一頭霧水,是哪個崗位哪個人都還搞不清楚,卻能肯定履行請假手續了?是因為請假手續可以緊急補辦嗎?
而渭南市委網信辦關注到網傳信息后,于12日下午5點多就給渭南技師學院發去了重要提示函,對此,一名學校工作人員回應表示:
“13日早上,學院相關領導就開始核查。目前,學院有關領導、學院紀委正在開會,進一步研究處理此事。待網傳信息核實清楚后,會及時反饋給市委網信辦并對外答復。”
好家伙,局長妻子究竟是不是該校老師,這么簡單的問題,竟然搞這么興師動眾都不能給個明確話,以至于還要成立聯合調查組來調查。
這年頭聯合調查組可真夠累的。
這廂里,局長妻子是否吃空餉事件成了薛定諤的貓,學校的領導、老師、工作人員全都集體瞎了聾了,沒一個搞得清楚她究竟是不是自己同事。
那廂里,老農賣芹菜賺了14元,被心明眼亮秉公執法的市場監管局罰款10萬元。
2019年9月11日,家住閩侯的陳依伯出門路過隔壁王大姐家的菜地,看見地里的芹菜長得特別水靈,于是花了122.5元買下70斤,拉走賣給了蔬菜批發商行,共計賺取了14元差價。
隔天,當地市場監管局在超市里抽檢了這批芹菜,檢驗結論不合格。2021年2月8日,陳依伯因涉嫌銷售不合格芹菜被市場監管部門依法立案調查。
讓人費解的是,陳依伯賣芹菜的事是2019年9月發生的,到立案調查,已經隔了一年半。
又隔了一年多,2022年4月22日,市場監管部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陳依伯改正并對其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14元,處以罰款5萬元。
陳依伯一介農民,既不懂得申請行政復議,也沒提起訴訟,更沒錢繳納罰款,2022年12月19日,市場監管部門督促陳伯及時繳納罰款5萬元,并加處罰款5萬元。
也就是說,合計罰款10萬元。
陳依伯自然是無力繳納,2023年2月14日,市場監管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行政處罰及加處罰款等。
歷時近4年鍥而不舍,罰款一加再加,果真是嫉“惡”如仇,重拳出擊啊。
兩件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看卻著實覺得諷刺。
所謂真理、所謂法治、所謂道德,這些看似帶著圣潔光環的東西,在人性的操弄下,也免不了捧高踩低、趨炎附勢。
滋賀秀蘭說: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于自己身上。
公信力,就是在一次次大型雙標現場中崩塌的,世風日下,也是從每一件不公之事開始累積的。
我們應該思考,糅合了千年歷史智慧的中國法治,座右銘到底應該是什么。
是嫉惡如仇,還是嫉弱如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