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刊元老牛美善
那是初春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陌生女士的電話。女士自我介紹叫牛彥平,她說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有他父親的一些信息。因我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于是她多方詢問,與我取得了聯系。
原來,牛彥平女士是石家莊市第二中學西校區的退休高級教師,他已故的父親是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刊元老之一。
8年前,我參與修復人民日報里莊創刊舊址時,與人民日報的同志一起寫的史料性文章《人民日報從這里走來》,提到牛彥平的父親牛美善。她從文章中得知,在平山里莊建有“人民日報創刊舊址”后,便與家人一起專程去里莊參觀展覽。她們發現舊址展室的圖文資料與網上一樣,都有她父親的名字,這讓她和親人們都非常激動。父親的名字被寫進了報社歷史,這是她們沒想到的,但遺憾的是父親的名字被搞錯了,牛美善錯成了牛善美。
“父親的名字不能永遠錯著。”于是,牛彥平著手整理父親的有關材料。她說,“我首先感謝人民日報社對《人民日報》初創時期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尊敬和厚愛及對那段歷史的珍重;同時感謝平山里莊人民對《人民日報》和曾在那里工作戰斗過的新聞戰士的深厚情誼;還要感謝懷有《人民日報》情結的作家和媒體人,是你們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輝煌歷史,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新中國的來之不易,革命老前輩追求理想和為之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她同時請求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把弄錯了的父親名字改正過來。
聽了牛女士的述說,作為當事者,我向她介紹了人民日報舊址修復布展的一些情況,核實了差錯,分析了文中差錯的可能原因。在《初創時期《人民日報》的機構設置》章節里,牛女士父親牛美善的名字,確實錯成了牛善美。但這一差錯,屬于歷史資料性差錯,因為創刊時期的人員名單由人民日報社提供。于是,我協助她與人民日報社研究室的同志取得了聯系,因為修改舊址圖文資料,必須征得人民日報社的認可和同意。
牛彥平把有關父親名字的證明材料遞交給人民日報社后,經過人事部門的核實,確認了她父親名字的差錯。很快,人民日報社即對里莊人民日報舊址展室資料進行了修改,我也對網上有關報道進行了糾正。
牛彥平參觀平山里莊人民日報創刊舊址展廳
夏日的一天,牛彥平又打來電話,說父親的名字差錯得以順利糾正,要當面對我表示感謝。我想,作為一名記者,文章出現差錯,不管什么原因,心中總有一種不安,就是改正過來也不值得道謝。但牛女士的堅持和話語中對其父親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黨報初創時期那段歷史的濃厚興趣,讓我十分感動。于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和牛彥平相約省圖書館,一起聊起了她的父親。
牛彥平的父親牛美善,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磁縣李家崗村一個農民家庭,1934年,8歲開始在本村上私塾小學,1941年考入磁縣第一高小,1943年又考入北平華北礦業職業學校學習。1945年,19歲的牛美善畢業后從北京回到磁縣老家,經共產黨的地下組織介紹,參加磁縣教育干部訓練班3個月,后擔任磁縣黃鼠村小學教員。
牛美善的青少年時代,歷經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那是一個戰亂不斷、動蕩不安的年代。但就個人境況而言,牛美善的家境還是不錯的,從小受到了良好教育,也有一個做教師的職業,這在當時是讓人羨慕的。然而,牛美善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到人民日報社工作后不久的牛美善
1946年12月,駐扎在邯鄲市武安縣河西村的晉冀魯豫軍區《人民日報》急需譯電員,牛美善毅然放棄教師工作報名應試被錄取,從此成為黨報的一名新聞戰士。
“那時牛家祖爺爺、祖奶奶膝下老哥仨,父親是長子長孫,比較受寵。家里耕種著幾十畝地,冬春季節做一些紡織、運輸方面的生意,雖然家里10來口人,但生活上過得還不錯。他當時也有了一個較好的職業,離家也不遠,家里的長輩都不愿意他離家遠了,指望他將來能更多的支撐照顧家庭。”牛彥平介紹說。
那為什么他選擇了參加革命?我不禁問道。
“我父親從小就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為求學他曾經說服家里賣了不少地。當年他也算是一個知識青年,那時候很多年輕人投奔延安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磁縣與涉縣八路軍129師總部不遠,少年時期的父親耳聞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燒殺搶掠,他非常贊成共產黨全力以赴抗日救國,堅決反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戰。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又堅持獨裁統治,發動了全面內戰,他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于是決心投奔共產黨,參加了革命。”
你還保存著父親的一些資料?
“是的。父親留下的幾個筆記本,還有一些老照片、紀念章、書籍等遺物,我一直舍不得丟掉”。在牛彥平隨身帶來的一份資料上,我看到牛美善自己書寫的自傳資料記載,在磁縣教育干部訓練班,他第一次讀到了《論聯合政府》、《新民主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毛主席的著作。他認為,共產黨的方向才是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
1946年5月15日,共產黨領導的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邯鄲創刊。創刊那天,晉冀魯豫邊區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等出席典禮并題詞祝賀。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在邯鄲創刊
同年11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中央新華廣播電臺面臨停播,于是建立接替臺迫在眉睫。當時晉冀魯豫局勢相對平穩,邯鄲就成了建立接替臺的首選。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兼人民日報社長張磐石,牽頭組建新華臨時總社和電臺工作。他們利用從敵軍飛機上繳獲的兩部電臺,在涉縣沙河村建立了新臺,擔負起了“新華臨時總社”重任。牛美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入到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行列。
在戰爭環境下辦報,主要的通訊工具就是電臺。對于牛美善來說,做譯電員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需要從頭學起。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黨報事業中。牛美善和戰友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抄收軍區各部隊給《人民日報》和新華臨時總社發來的電訊稿。他的工作十分出色,很快成為電務部的骨干,1947年,牛美善擔任了《人民日報》譯電組組長。在牛美善遺留下的筆記本里,一組組密密麻麻的電碼,依然清晰可辨。
牛美善用過的明碼電報本
1948年5月,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新階段,黨中央、毛主席進駐西柏坡。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晉冀魯豫中央局與晉察冀軍區合并成立華北局,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同時合并,創辦華北《人民日報》。
1948年5月初,牛美善隨張磐石社長率領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隊伍,帶著印刷設備、電臺等物資日夜兼程,前往河北平山縣里莊村,籌備創辦新的《人民日報》。黨中央任命張磐石為華北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明確華北《人民日報》代行中共中央機關報職責。
兩報合并后,新的《人民日報》下設辦公室、機要科,人事科,編輯部,采訪部,電務部,經理部,發行部等部門。牛美善被分配到電務部,仍做譯電員工作。電務部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和《晉察冀日報》人員混編,設有報務員、譯電員、機務員等,共有七八十人,辦公地點就在里莊村老百姓家中。由牛美善填寫的一份簡歷中,在人民日報電務部工作的證明人,即是當時的譯電科科長安文一。
平山里莊人民日報創刊地——電務部譯電室舊址
華北局《人民日報》創刊號 在平山里莊出版
經過短短一個月的緊張籌備,1948年6月15日,毛主席親題報頭的華北局《人民日報》正式創刊。
電務部架設了4部電臺,他們不分晝夜地工作,每天平均抄收10000字左右的電文。當時由電務部抄收的新聞稿件,約占《人民日報》版面的1/3以上,有時可達到3/5。譯電工作,是一個非常細致的活,來不得半點馬虎大意,尤其是來自黨中央、毛主席的電文必須準確無誤。在牛美善的遺物里有一個《明碼電報本》保存完好,但書頁已薄軟熏黃,四邊角已卷曲破損。從譯電碼下面的圈圈點點和用紅色藍色黑色勾畫的痕跡可看出,主人對它的使用率很高。牛彥平聽他父親講過,《人民日報》在里莊期間條件十分艱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們這些熱血青年每天都很興奮,走著路都在唱歌,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
里莊的老鄉們給《人民日報》的創辦以極大支持,為報社200余人提供了最好的房屋和生產生活用具,幾乎家家戶戶都住進了人。有的鄉親為報社站崗放哨,有的幫忙印報送報,與新聞戰士們結下了深厚情誼。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軍隊對石家莊進行了瘋狂圍剿,報社隨時面臨敵機的狂轟濫炸,牛美善與電務部的戰友們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帶著設備向獲鹿和陽泉方向轉移。
隨著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撤離西柏坡遷往北京,牛美善又隨《人民日報》進了北京。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被正式確定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牛彥平與妹妹參觀人民日報里莊創刊舊址時與當年編輯部老房東后代、舊址看門人康貴起合影。
經過炮火硝煙洗禮的《人民日報》是黨培養新聞干部和各類人才的搖籃。1949年8月建軍節前后,牛美善作為通訊技術骨干被選拔到中央軍委通訊部工作,他戀戀不舍的離開了《人民日報》電務部。
1953年,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和新中國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牛美善經軍委通訊部推薦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經濟貿易專業學習。在校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所有軍人學生集體轉業,支援地方經濟建設。畢業后牛美善被分配到河北省商業廳工作,至此直到離休一直工作在商業戰線。
牛美善是我黨新聞事業和我軍通訊工作的骨干人才,他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為人民服務的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了一生。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涌現出許許多多功勛卓著的英雄人物,而像牛美善這樣默默奉獻的忠誠戰士又何止千千萬萬,沒有他們的奉獻,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在牛彥平保存的資料中,有一份父親牛美善的《入黨申請書》,這份申請書字字句句敲打著我們后人的心,足見一位老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感:
“我參加工作后,親眼看到和體驗到共產黨員除她堅定的政治立場外,她處處為了人民利益、維護人民利益和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給我很大的影響與刺激。....人為什么生活?應該如何生活?應當為人民群眾生活而生活,為人類生活而生活,為人類生活的更好更舒服而生活,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人類達到這個目的。.....我抱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不管到什么時候我一定要入黨。我衷心請求黨吸收我為黨員,在黨的領導教育下,能夠更忠實地為人民服務,永遠做人民的勤務員。”
牛美善的入黨申請書
牛彥平與父親的合影
作為一位新聞工作者,牛美善對黨忠心耿耿,勤勤懇懇,對工作精益求精;作為一名軍人他一切行動聽黨安排,哪里需要哪里去,打起背包就出發;作為黨的干部,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潔,甘當人民勤務員;作為一個父親,他對子女們嚴格要求,從不以權謀私,要他們自強自立尊。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品質和風范。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年少。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牛彥平的父親牛美善2000年去世,而今她自己也已步入花甲之年。追思親人,回味人生,重要的是父親曾經那么認認真真地生活過,曾經有過那么激揚奮進的青春歲月!
牛彥平,你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該是多么驕傲和自豪!你對父親的懷念與追思,絕不僅僅是兒女情長,也是對父親義無反顧追隨光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崇拜與敬仰,這是綠葉對根的情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