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建電視臺報道,福州22歲青年小林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每月醫療費8000左右,如今,更需要一筆近百萬元的手術費。已經山窮水盡的家庭,在是否賣房治病的問題上父母展開了爭議,母親希望不惜一切代價,而父親認為孩子活不了半年沒必要治了,還要考慮今后的養老問題。
此話題上了熱搜,網友議論紛紛,有人說父親冷血不負責任,有人說母親不夠理性。對普通家庭來說,這確實是個兩難的選擇。年輕的生命,如果真有治愈希望,那自然不惜傾家蕩產,而如果確實生存機會不大,那就將面臨人財兩空,老兩口都年近退休,連房子都沒了,如何度過余生?
但是在種種熱議中,大家都忽略了一些問題,父母并不是這樁難題唯一的責任人。為什么其它發達國家很少聽到類似的糾結?我們覆蓋率近乎100%的醫保干什么去了?
當然,有過一些看病的經歷,就不會問這樣的傻問題。現實就是我們的醫保跟人家的醫保不一樣。人家的醫保只要是治療需要,全都能報,得了大病往醫院一躺就行,不用擔心自己是窮人還是富人。而我們的醫保比較復雜,什么醫保內醫保外,進口的國產的自費的,總之就是只能報一部分。而且很多救命的特效藥、必須使用的進口耗材,都不在報銷之列,往往這些才是大病消費的大頭,往往需要家屬額外準備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才能換來治療的機會。
只覆蓋人群,不覆蓋費用,我們這奇怪的醫保應該為類似的難題負主要責任。買醫保就是為了防大病,小病說實在的,我們自己也花得起。一些商業的百萬醫療險的保障范圍和額度都比醫保大,繳費還更低。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問題,醫保基金浪費在哪里,又讓哪些人吃虧。總之,類似的新聞隔三差五,實在太多,在對千千萬萬的家屬進行指責的時候,不要忘記背后更大的元兇,讓我們共同推進醫保制度的改革完善。
第二個責任方是醫院。如果要花很大代價治病,醫院應該給一個治愈幾率給家屬做參考,相信面對5%或50%的數據,多數家庭都能做出合理的決策。然而現實中,醫生往往含糊其辭,并不是缺乏統計數據,而是不想擔責任。或許是由于對醫療糾紛的恐懼,但更多是一種精明。把不確定的幾率和高昂的代價拋給了不具備相應知識的家屬,讓他們成為家族內訌和外界指點的目標,然后醫生冷眼旁觀,還說見證人間冷暖。我們希望更多敢說話,敢給出明確建議,敢推動家屬做決策的好醫生站出來,才能真正恢復醫患信任。
第三個責任方是媒體,只求流量,不問根本。譬如上面的醫保額度問題,治愈幾率問題,醫生說不說是醫生的事,媒體問不問是媒體的態度。既然你要報道了,就要弄清前因后果,不要只想制造戲碼,甚至刻意隱瞞了前提。不幸的是,大量的類似報道都是同樣風格,不問也不說究竟治愈機會如何,就直接聚焦到賣不賣房讓一家人吵,讓世人肆意圍觀他們的貧困和可憐,把人家當成了動物園。
媒體很精明,也很不善,他們知道這種事情有流量,挖掘出一個負心郎就可以招萬人罵,塑造出一個癡心娘就可以讓萬人哭,簡單的標簽化,無窮的收益量。他們對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從來不過問,每次都是只留下一地雞毛,沒有任何改革推動。
這些層面都比家庭的力量更大,對大病難題的源頭也更根本,但它們都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最后大山懸在了千家萬戶的頭頂,砸著誰是誰。大家別互相指責,有幾個家庭能擁有百萬以上的活錢?大多數普通人家,只要攤上一個大病,就會成為被人圍觀指責的動物園,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妻離子散。作為圍觀網友,八卦百姓家庭毫無意義,為了我們未來自己的命運,這些官方、醫院、媒體都不過問的根源,我們應該自己追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