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這撬動資源的鈔能力,住在高密度的六層老樓或者高層住宅樓的普通居民有嗎?
文/重樓
最近線上線下關于核酸檢測、方艙醫院、居家隔離、大號流感還是小號感冒等等話題,簡直是炒成了一鍋粥。有些多年的老友,甚至因為相關話題相互拉黑,不再往來。
總之,反正共識已無,撕裂之勢已成,個人還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好應對可能的第一波沖擊的準備吧。
拋開網上的爭吵不論,我們可以看一下有錢人是如何操作的?
首善之區有個小區叫做西山壹號院,融創在當地就是靠這個項目崛起的。該小區目前均價10出頭/平方米,戶型大多為200平左右的大平層,總價兩三千萬不等。這個價,在當地當然不是最貴的,地段好的學區房,哪怕是老小區,均價也不見得比這個低。但是該小區業主,主要是周邊科技公司的高管,基本算是財富自由的那類。
然而,人家的居家隔離,成為病例之后,的確是不去方艙醫院,但并沒有真正居家,而是在小區單獨的空間內隔離。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人家搞定了物業,把原來的售樓處改成了小區內的隔離點,陽了之后可以住在里邊;搞定了居委會,負責醫療垃圾的處理;同時建立了一套嚴格又規范化的制度,連從家到隔離點的路上都最大限度減少小區內部的傳播,然后搞定了疾控,專家研判之后表示基本符合隔離條件;業主們還捐錢,負責隔離點的三餐。
這種操作,可比3-5月上海某些中產“我不管就是個小感冒”“我在家就好”,然后小區有多名確診又立馬反悔的搞法要高明得多。
當然,其大背景是當地日增接近五千,多所高校內出現感染,醫療、隔離等相關資源極度緊缺。
還有一點,以人家的財力和社會資源,如果出現病情加重,都搞不定快速轉運到定點醫院的話,那么一般人就更不可能了。
這撬動資源的鈔能力,住在高密度的六層老樓或者高層住宅樓的普通居民有嗎?
看來全球的有錢人都一個德行,惜命。
最典型的莫過于2020年年中,英國政府準備中小學復課的時候,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逆勢而動,宣布要關閉到9月份,其理由是有錢人應該更怕死。其中引用一段報告說:“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普通民眾復學的測試結果明確之前去冒險。在有金絲雀的情況下,干嘛讓人先下去煤礦?”
再往前看,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確診之后,用了激進的“抗體雞尾酒”療法,并且用到了高劑量的8克,有媒體稱,他當時的一針“打掉了一套北京三環的房子”。
美國貴族學校也是要求一天一檢,家長甚至把相關費用給包了。
換句話說,在接下來幾乎必然會面對的沖擊面前,有的人有著較好的資源,在相對獨立的較大空間內減少被感染風險,縱使被感染了,在資源緊張的前提下,往往有著治療的較高優先級,這包括及時的救治,充分的資源,昂貴但有效的療法等等。
而另外的人只能靠肉身硬抗,至于床位,醫療資源本就不足平日都人滿為患,再疊加人群反復感染及醫護被感染的情形,那必然更是想都不要想了。許多人眼中的榜樣新加坡,放開沒幾天床位等待時間就超過50+小時了;此外,某港私家醫院在3-5月的那波感染高峰期拒收新冠病患,衛生部門反復協調依然收效勝微。
這就回到了那個老話題,傳染病的傳播及其造成的危害,有著階.級性。現實中也是,封控也罷、放開也好,首先遭受沖擊的,都是奔波謀生的普通人,只是沖擊的形式不同罷了。
當年白求恩大夫同樣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在日記中寫到:“富人有富人的肺結核,窮人有窮人的肺結核。富人復原而窮人死亡。”他的思想發生巨大轉變,然后加入了共產黨,而當地醫療界開始排擠這個能主刀肺結核根治手術的國際權威專家(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美國胸外科醫生協會的五人執委之一 ),后來的故事,則被眾多中國人所熟知。
作為普通人,我們改變不了大氣候和大趨勢,也沒有啥鈔能力,但至少能不那么掉以輕心,通過一定的學習、研判、行動,在能力范圍內做好自己與家人的自我防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