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在看到農民不得不把滯銷的蔬菜毀在菜地里的時候,作為一個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我真的很心疼。我想,那些辛辛苦苦種了這么長時間菜的菜農心里更加難受!
可是沒辦法,他們也是不得不做出這樣痛心的決定!蔬菜的儲存成本很高,把這么多蔬菜收回來儲存起來根本不現實,但又因為種種原因,今年鮮少有客商來收購。一方面蔬菜沒有銷路,另一方面,北方已經入冬,很多地方已經接近零度,再不處理這些蔬菜,下一季小麥也無法耕種,只會帶來更大的損失。權衡利弊,一些菜農選擇含淚將蔬菜犁進地里,權當肥料。
根據農民日報的報道,今年來收菜的客商之所以這么少,主要是受層層加碼的影響。比如前一陣子很火的“宇宙盡頭”曹縣,雖然曹縣并沒有高風險區,卻規定了非常嚴格的措施:凡是外地來拉菜的車,必須提前三天進行報備,而鄭州和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貨車,即便提前報備也過不來;凡是本地貨車拉菜外出,即便不經過疫情風險區,回鄉后也要“居家隔離七天”。
如此一來,曹縣的蔬菜想要“出縣”自然就困難重重。除了曹縣之外,河南很多地方的菜農也在經歷著類似的遭遇。
在最近幾天一打開全都是世界杯一類新聞的情況下,農民日報能夠真的做到關注農民,我們要為他們報道事實點贊。也是因為這篇報道,大家才廣泛關注到這些菜農的窘境。由此也可見,這些農民真的是太難了,連發出自己的聲音都非常難。
媒體和輿論廣泛關注到之后,曹縣官方回應立馬調整措施,無涉疫風險貨車拉菜不隔離。
與菜農賣菜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城市尤其是靜默的一些地方買菜難、買菜貴。
十一收假之后,全國各地頻發疫情,青海就爆出過仍然存在高價菜的新聞。直到今天,各地的防控措施一調再調,幾次調整弄得也是人心惶惶,最近我自己所在的城市也緊張了起來,大家都在買菜屯菜。雖然并沒有出現幾十塊錢一顆大白菜這樣離譜的物價,但豬肉和雞蛋還有新鮮蔬菜普遍的漲價我們是可以感受到的。
同樣是來自農民日報的報道,來自北京的一份調查顯示,從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頭價與市場價走勢“背道而馳”,一些品類的蔬菜地頭價從一元跌至幾毛、甚至幾分,而新發地市場的蔬菜價格周環比上漲了9.03%。
兩重天的價格之下,受苦的始終是最底層的大多數人。
菜農看著辛苦一年的收成爛在了地里,既浪費糧食又失去了收入;市民看著水漲船高的菜價,再看看因為沒有辦法工作而空空如也的錢包,也只能感嘆一聲:民生多艱!
怎樣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得實惠?這個問題不知道那些有發言權的人有幾個想過。
面對這類涉及面廣的民生問題,本來是應該有更加周全的考慮,之前就有過經驗的“綠色通道”也不失為一個辦法。當然,這些都需要整體統籌,統籌這一切最根本的思路還是要首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各保各的烏紗帽,更不是嚴重脫離群眾、層層加碼、一刀切……
除了因為“加碼”導致菜農的蔬菜無法及時賣出之外,我們可以發現近幾年菜農的蔬菜滯銷或者果農的水果滯銷一類的新聞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年的實際情況是受到“加碼”的影響,那之前的呢?這一個原因并不能完全遮蔽小農經濟在獨自面對大資本市場時的弊端。
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無論是在種子、化肥等必需品的議價上還是到最后果實成熟后的售賣上,在面對大的資本市場時都是弱勢的一方。他們沒有種植計劃,沒有銷售渠道,每一年只能被動的跟隨市場行情,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可能今年賺了不少但明年就血本無歸。
前一陣子,“供銷社”這個仿佛已經作古的名詞又重新被大家熱議,有些人看到這三個字就惶恐得不得了,極盡冷嘲熱諷,全力否定供銷社的過去。可是,面對如今菜農毀菜的種種窘境,如果供銷社的體系真的比較完善的話,農戶合作起來,統一購買化肥種子、統一打開銷售渠道,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話語權還可以節約非常多的流通費用,這樣是不是對這些個體農戶來說是更有利的結果?
真正要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我們還真的要往合作這個方向多看看,要往前幾十年的實踐上多看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