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仍有妖孽。
我說的是疫情。
1
疫情三年,中醫戰功赫赫:
1,防轉重,武漢方艙時期就做到中醫方艙零轉重。
2,防死亡,武漢時期仝小林就將中醫組死亡率削減到西醫組十分之一。
3,防擴散,通過削減種子用戶,防止疫情擠兌醫療資源。
其后歷次疫情,不管是上海、深圳、香港、西安,中醫都可圈可點,本號也都記錄了下來。
對比中外,更能發現,中醫作為國際和國內唯一不同的核心變量,守護中國,這是鐵一般事實。
就這樣,還要來一句:靠科技?
網友代有聰明人:
比如:朝鮮是怎么走出來的?美國走出來了么?
比如@寒冰閣下:把他拉到美國體驗科技,拉到印度體驗藥物。
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層意思:張文宏走出疫情靠科技論調,是對中醫功勞的抹殺,是對中醫是抗疫第一力量的否認,忽略了基本的事實,流毒無窮。
2
害處還不僅于此。
我們來看新聞:
我們知道,目前新冠沒有“特效藥”。從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韋,到目前的什么阿茲夫定,都不是特效藥,如果真有,那么大家一人一粒,解決問題。
事實上,為什么中藥組合有效,是因為我們考慮病毒,更考慮病毒的環境,考慮人體的整體環境,比如人咳嗽,我們就去痰去濕去寒,那么人就會痊愈。這是單向度對付病毒,和整體考慮人六經癥候的區別。
什么意思?
我們寄希望于科技,但是科技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水準。
更重要的是,科技必須符合人體的一般規律。
我們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靠想象。所有的醫療科技要起作用,必須跟人體的陰陽寒熱相契合。只考慮病毒,不考慮人作為一個能量動物的基礎設定,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不可獲得。
這就是張文宏科技論的第二層謬誤:醫療科技必須跟人體實際相吻合。追求手術的精致,不能脫離人體整體性而存在;追求藥物的研發,也不能脫離人體整體性。
否則可能無效,有副作用(害處)。
3
張文宏科技論的第三層謬誤,潛藏很深,但是我還是幫諸位挖掘出來。
科技的消費主義,很好理解,蘋果新一代,毫無疑問就是比舊一代好用。
新的比舊的好,這是張文宏的設定。
然而醫療,我始終認為,要保守,要穩健。
比如,中藥只是先進腸胃,還不涉及血脈。跟注射液相比,容錯率是非常高的。
比如手術,膝關節,如果出問題就是大事,容錯率就很低了。
又比如現在經常會看到病人本身奄奄一息,寄希望于新的技術、新的手術手段、新的治療手段,那么之前也沒有廣泛的試驗過,那么到個體的時候,就很危險了。
我們中藥試驗了幾千年,你想想安全度多高。
就哪怕中醫,我也喜歡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多于唐代千金方,更多于明清時候的醫者。當然古今都值得研究就是了。
由此可見,張文宏的科技論,無非是改頭換面的醫療消費主義,追求更新更刺激的醫療消費。但很可惜,醫療就是要穩健的,人體也不能是試驗場,這種追求究竟是有害的,風險極大的。
4
張文宏的科技論,還有一個隱藏更深的禍心。
我們知道,他一直都看好美國的抗疫,認為這個小疫情美國不在話下。但事實卻是大跌眼鏡。
盡管如此,他還是認為科技致勝,西方就是好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定不值一哂。
很遺憾,擁抱科技,擁抱西方,似乎是留洋博士的一個偏愛。所以之前才有“五千年文化啦,這都瞎扯”類似的論調,網上還有相關視頻。
然而我們仔細審視:
科技勝傳統。
西方文化勝中國傳統文化。
這是不是洋奴的論調?
只是美國咄咄逼人,似乎跟我國不是很融洽的當下,你這么說話,合適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