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溫州龍港市將農民群體納入住房公積金改革試點。經濟日報發表評論稱:推進住房公積金制度惠及更多群體,有助于強化城鄉住房保障功能,體現住有所居的政策導向;同時也有利于擴大住房公積金資金來源,緩解部分地區流動性緊張問題,可謂一舉多得,意義不容小覷。
究竟是對誰意義不容小覷?為啥這種好事以前沒農民的份,現在卻想起農民來了?
農民想不想買房不知道,但地方政府肯定是想賣房了。疫情三年,百業凋零,稅收下滑,財政吃緊,地方政府負債累累,非稅收入的必要性又提上來了,剛被拆掉的支柱產業又要支起來了,畢竟當年土地財政吃得最香。然而,三四線城市經過一輪輪爆炒早已過剩,再去哪里挖潛力?只剩下農民了,所以這種“好事”終于輪到農民了。
忽悠農民繳納公積金,有兩個妙處。第一是直接充實流動性緊張,經濟日報已經說了。第二是把農民綁上了買房的軌道,因為這筆錢好繳不好取,只能定向使用,繳納時間越長,綁得越死,最后不買房不行。一下子又多了好幾億的買房后備軍,土地財政后繼有人,又可以吃若干年了。
可問題是,農民有房為啥還要農民買房?不怕住房過剩,縣城變鬼城么?不怕人口流失,農村被荒廢么?人就這么點人,不在縣城住就在農村住,總不能分身。難道像某位專家講,縣城買房、開車種地么?
曾經有一陣,中央是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地方忽悠農民買房,跟中央政策顯然背道而馳。人都趕跑了,誰來建設新農村?
很多地方的農村人口外流已經很嚴重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要有能力進城早進城了。但是進城不等于進縣城,農村青壯年都在大城市打工,縣城的就業市場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消費地而不是就業地。很多農村青年在縣城買房結婚,結果最后還是空置,泡沫已經很大了。買房不住是極大的浪費,浪費的都是農民辛苦種地和打工的血汗錢。也因為這些原因,縣城房產完全沒有投資價值,專家都建議盡快拋掉,不能這么忽悠老實人接盤。
住房公積金對拿工資的人來說是一筆福利,因為公司繳一半,自己繳一半,雖然只能定向使用,但總也賺了一些,而且城市戶口將來終究得買房的。但農民靠天吃飯,沒人給發薪,沒有公司自己掏100%,叫啥子公積金?叫私積金差不多,跟自己存款有什么區別?存取還自由些。
當下農民最需要什么?肯定不是一套縣城房。福利保障還無法與城市接軌,買房就能變成城里人?沒有養老金或養老金太低,農村醫保報銷比例低,種地收入低等等,這些才是關乎農民生老病死的大事。一套不值錢的縣城房給不了農民安全感,想用錢的時候賣都賣不掉,有什么用?
極少數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險地偏地,搬遷還有道理。但現存大部分村莊都是千百年來形成的自然村,是宜居之地。尤其華北、華東、華南等人口集中的華夏祖居之地,村莊星羅棋布,與農田、水系交織在一起,是又生產、又居住的天賦之地。這個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人為地搞集中將違反自然規律。
農村可以很宜居,只要政府用心發展。就像江浙一帶的農村,家家住著小洋樓,山后種茶樹,農民安居樂業,美不勝收,給城市戶口都不換。這才是新農村的正確打開方式。通水通電通燃氣,馬路修到大門口,還有公園能跳廣場舞……只要把市政配套搞好了,不稀罕縣城的鴿子籠。要花錢建設新農村,而不是任其破敗變著法逼人走。
現在的農村養不住人,不是土地價值低,而是農民不會搞。要提高農業附加值,需要吸引有知識的青年回流。為什么散戶種植不掙錢,流轉給大戶卻能掙錢?就在于會不會。瞄準市場生產對路,利用科技提高產量,引進良種提升品質,這些不是老人和留守兒童能勝任的。把土地的價值挖掘出來,農村就是黃金之地,別說縣城,大城市都不換。
現在趕農民離開土地,然后引進大戶兼并土地,是個可怕的陰謀。如果你不打算給農民找工作,就別干這喪良心的事。農民必須要生產,生產就不能離開農田。土地再不好,那也是生產資料。縣城的小樓是純消費品,不但掙不了錢,還得花錢養著它,物業費暖氣費裝修費,如果你再不住,血虧。
現在農村的狀況,就像90年代的國企。當年的國企開不出工資,如今的國企清華北大趨之若鶩。國企破產,一賣給私人就盈利,但工人已經被踢走。農民一定要守護好自己的土地,不會經營也要完整地留給兒孫。
農村重新興旺,不能靠縣城樓。縣城的功能很簡單,四鄉八里的消費中心、醫療中心、教育中心,它是農村的配套服務,但不能取代農村。農民日常必須堅守在自己的生產崗位,有需要時進城,不能反過來。就像城里人在CBD上班、回郊區睡覺,反過來就不對了,不符合經濟性。農民不需要天天逛街、看病,但農田不能沒人管理,家禽家畜也不能一天不喂,農民都上樓躺平了,誰給他們發工資?
雖然韭菜肯定是要被割的,但不能連根刨。縣城,上沒有互聯網產業,中沒有富士康企業,下沒有農業生產,它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它的功能是為農村服務。農村旺縣城才能旺,如果農村荒廢,縣城也就跟著垮了。
作者:紙上建筑
公眾號:紙上建筑
2022年9月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