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95后女孩橘子六年打多份工攢下24萬買房,因沒錢裝修,住進了毛坯房(大米video)。她是17歲中專畢業開始工作,當時就夢想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并為此不懈努力,1400元的月工資她能攢下1200,下班后還要兼職打工,終于在23歲攢夠了24萬首付買下房子,并結束了和男友的異地戀喜遷新居,但已經身無分文的他們還需要繼續為裝修攢錢,并繼續為房貸奮斗終生。
順便說一句,中國人的首次置業年齡是全球最高的,今天這條新聞就是典型。而世界其它主要國家,首次置業年齡平均都在30歲以后,甚至40歲之后。在很多發達國家,買房是35歲之后的中年人才考慮的事情,年輕人不買房。像中國這樣,有這么多年紀輕輕就把買房當做人生夢想的,在世界上恐怕也絕無僅有。
其實時間倒退回二十多年前,中國的年輕人也并不是這樣。那時青年的夢想五花八門,充滿了詩和遠方,跟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并無不同。我們經濟發展了這么多年,就要步入發達門檻,擁抱全世界,為何青年的夢想會回縮到一個小窩?房子不過是居住的容器,為什么會成為年輕人壓倒一切的夢想?
像橘子這樣的年輕人很多很多,近年來不斷出現在新聞中,也不斷出現在我們身邊,房子不僅僅是他們的夢想,也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為之憧憬,也為之打工,不僅掏出了全部的積蓄,還要搭上30年的未來……比任何一個現實中的事業都要更像事業。那么,這份事業能帶給他們多大的回報?
在過去的十幾年,買房帶來的回報是豐厚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房子都成為一個人身價增值最主要的部分,遠遠超過他上班所得。因為樓市瘋狂的暴漲,使買房成為了最好的投資,比你投資自己要強,比你投資孩子要強,比你打工跳槽要強,這是很多年輕人把房子當做夢想和事業的現實基礎。
全民都在為房子打工,這對房地產商是好消息,一下子造就N個首富;這對土地財政也是個好消息,各地基建和貪污創大手筆。但是對真正的實體經濟,它并不好,除了帶動有限的關聯產業之外,并不利于創新創造。對老百姓來說,可能最不好,為房子打一輩子工,人生就這樣了。
但在過去連年暴漲的年代,上游賣地賣房可以吃肉,老百姓買房可以喝湯,這是支撐他們為樓市打工的最重要基礎。不幸的是,這個基礎正在快速地坍塌,房價不會再暴漲了。因為很簡單,已經到頂了,我們的房子已經貴過美國日本歐洲,這是這個星球上的自然頂,無法再高了。我們的人均GDP還差著人家好幾倍呢,換算成房價已經是發達國家的好幾倍了,沒法再漲了。
今天的夢想是基于過去的事實,由于慣性,把買房當做理想還會繼續一段時間,但是夢想的破碎從現在就已經開始。不久前席卷多個城市的爛尾樓斷供潮,惡狠狠地敲響了警鐘。
因為,整個樓市產業鏈也是建立在連續暴漲基礎之上的,開發商挪用資金到處拍地,繃緊杠桿快速做大,首富都這么玩,誰不這么玩誰就是傻。然而,只有暴漲能維系這一危險的游戲,漲聲一停,接力棒立馬落地,擊鼓傳花就停了,停在誰手里就是誰倒霉,通常,它們都停在買房人手里。
因為這個游戲,算計的就是千千萬萬的買房人。開發商貌似不停地買地蓋房,真正的持棒期實際非常短暫,拍地之后不出一年,他們就會把停留在圖紙上的房子全部賣掉,很多人買房時,房子還在一個剛剛開挖的大坑里。而承包方全額墊資到封頂,開發商幾乎連建設費用都不需要往外掏,就能直接等到銀行放款,那都是買房人全部的過去和30年的未來。
停在手里的花一文不值。就算你想認栽離場,換地兒買房,都不可能,爛尾樓無法轉手,也不具備居住功能,無人接盤,它的市值是零。房子廢了,但你跟銀行簽下的房貸不會作廢,他們會追到你成為老賴,喪失東山再起的一切機會,這真是讓一個普通人完全絕望的事情。
前不久,鄭州一對直播買房的網紅小夫妻上熱搜,他們故事的前半段,可以說和今天湖南女孩的勵志故事一模一樣:打工、吃土、攢錢、異地戀、把房子當做最大的夢想——然后,房子爛尾了。在一次次的直播中,網友看著他們眼里光一點點消失。好幾年來,他們節衣縮食,即使懷孕也舍不得吃十幾元的雞腿,想買點肉左思右想又換成了豆腐,他們用對待平生最重要事業的態度來對待買房的夢想,當夢想爛尾時,才發現原來它一文不值。
回頭想想,就算房子沒爛尾,全家人的首付,30年的勞作,僅僅為了一處蝸居,它值得嗎?在樓市非常平穩的國家,沒有青年會把自己栓在一個不會增值的水泥殼子里,他們要用年輕的資本去闖蕩、去享受、去嘗試各種各樣的生活和夢想,真正值得的夢想,而不是幻象。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不是過去十幾年暴漲神話的誤導,絕對沒有這么多年輕人把買房當做夢想。雖然說經濟起飛一定伴隨著房價上漲,但它們本也可以是另外一種模樣,譬如溫和上漲30年、40年,讓大家代代有紅利,但沒有暴利。沒有暴利,開發商也不會那么瘋狂。但是,故事的編劇不是老百姓,而是持有土地和規則的人。有些人想一口吃干喝凈,有些人就得被一把推到坑里。
作者:紙上建筑
公眾號:紙上建筑
2022年8月2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