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忍,指堅持而不動搖。意志堅強、有韌性。長時間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態和恪守正道的美德。】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后提倡“教育獨立”的思潮。
蔡元培先生認為,官僚掣肘、行政僵化,只會摧殘教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可促進教育改革的“百年樹人”目標。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
Y視批評河南龍子湖校區教育規劃用地的事,是在2011年,我知道。
為什么11年前的事,今天再度引爆了網絡輿論?
因為今年河南120萬考生里,本科有9.3萬人滑檔,專科有13.8萬人滑檔,滑檔總人數比某省高考總人數加起來都多。
高校少、高考本科率錄取比例低的教育痛點,是河南人永久的傷痕記憶。
這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作為一名11年前參加安徽高考的學子,我理解河南120萬考生的委屈,也理解9800萬河南人默默忍受著“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痛苦,因此,也就能尊重他們在“批判用地蓋學校”事件上的本能情緒反應。
在這個講大局、論和諧、談功利、遍地開花歌舞升平的文明歡樂時代里,尊重和理解,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所以,在同樣淋過雨的境遇里,就想替河南考生和河南人民,說幾句公道話。
2
我們常說的“高考難”,許多人都局限在了“題目難”的話題里。
實際上高考難,是“報名人數”、“錄取比例”、“高校數量”的相關話題。
整個河南省,只有一所211高校:鄭州大學。
因為考生人數多,因為高校數量少,所以錄取比例就低,所以更多的河南人,就拿著500多的高考分數去念了大專,甚至是進了工廠。
中國所有的城市和省份,在高考錄取中,都是選擇“本地優先”的原則。
因此,外省的學子,想要考進其他省份的知名高校,就必須提高自己在本省的成績排名。
所以,同樣的錄取通知書上,有人是千里挑一,有人是萬里挑一,這就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所在。
河南考生再怎么努力,卡住他們的,不是題目難易程度,而是萬年不變的低錄取率和日漸高升的分數線。
外省高校,不會給河南考生更多的資源傾斜,所以只能是“自家的孩子自己疼”。
怎么疼?
多建造幾個高校。
實際上,河南官員和教育局的人,這么多年也一直在努力,龍子湖大學城的建立,就是“頂著壓力”而上。
眾所周知,河南是種糧大省,所以糧食耕地的規劃圖,就一直壓在河南人的頭上。
在2011年龍子湖高校區建設用地以后,當時的部分官員就曾收到了牽連,遭到處分。
甚至于,被Y視親自下場點名批評。
而更為諷刺的是,龍子湖大學城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在2005年到2011年選址搬進去的。
自2011年,被Y視點名批評“過度消耗土地”后,至今整整11年里,只有河南大學分校于2020年建校于龍子湖。
此間11年里,再無新高校選址進入龍子湖。
3
8月15日,環球網報道了一則新聞。
受持續大旱影響,法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已有上百個村莊飲用水告急,法國全國實施用水“限制令”,禁止用自來水澆灌花園或洗車。
但是耗水大戶的高爾夫球場卻不受限制,繼續澆灌球場綠地。
村民喝水都成問題了,大戶人家的高爾夫球場,還得繼續“飲水”打球。
嗯,這很法國。
4
2006年,北京大興區黃村鎮寶興高爾夫俱樂部開業,54洞標準球道,占地面積5000余畝。
5000畝(大約3.3平方公里)的高爾夫球場,幾百個非富即貴的天潢貴胄在玩球,占地22平方公里的龍子湖大學城,23萬學生在讀書學習,卻被批“過度消耗土地”。
河南人能不能上大學,不談教育公平。
京城貴人能不能打上高爾夫,才是真正要緊的大事。
北京有58個高爾夫球場,環北京的河北省,有22個高爾夫球場,上海也有22個高爾夫球場。
一個北京寶興高爾夫俱樂部,就是龍子湖大學城校區1/7的面積。
北京上海的這80個俱樂部加起來,要“過度消耗”多少土地?每年的養護,又要“過度消耗”多少水資源。
這是同一片天空下,永遠不被承認、不被翻到臺面上來評說的折疊兩端,兩個世界的諷刺縮影。
河南種糧,山東種蔬菜,安徽泄洪,山西運煤,江西老表打工,這些省份,還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
京城的貴人們,卻在忙著打高爾夫,生活愜意的被歌頌傳揚,生存艱難的卻還要背上種種罵名。
“阿琛,世界不該是這樣子的。”
父輩貧下中農努力奮斗了半生,最終訴求也就是想供出一個寒門學子,結果他們躍過了龍門,卻跳不出“農門”。
我不在乎京城的人,有多少人在打高爾夫,我只希望,河南的學生,能夠多一點公平的機會,去接受教育的洗禮,在同樣的努力付出前提下,他們能夠得到一個體面的回報。
我們這片土地,少幾個高爾夫球場,沒關系的。
我們這片土地,多辦幾所大學,也是挺好的。
5
為什么不能實行全國一張卷,統一分數線,然后按照成績高低來錄取?
——不好意思,歷史上我們還真的就這么玩過,只不過最后,“玩砸了”。
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國呼吁一張卷的聲音,就越來越大。
直到2001年,教育改革試點,還真就實行了一次全國統一試卷試點——北京和山東考生,用同一張考卷。
然后,在那一年,山東三名考生,把教育部告上了法院。
“狀告教育部,侵犯了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2001年8月,山東青島應屆高中畢業生姜妍、欒倩、張天珠高考成績出來了:
姜妍522分(理科)、欒倩457分(文科)、張天珠506分(文科)。
這一年,山東省的文科重點本科分數線為580分,一般本科分數線為539分,專科分數線為509分,理科的重點本科分數線為607分。
也就是說,506分的張天珠,比山東文科專科線,還少3分。
這一年,北京的文科重點本科分數線為為454分,一般本科分數線為429分,專科為360分,理科的重點本科分數線為488分。
也就是說,457分的欒倩,如果是北京戶籍,那么她可以上重點本科,但是在山東,她連大專都上不了。
三人因為“教育不公平”,把教育部告上了法院,最終,中途放棄訴訟。
第二年,北京宣布自主命題,其他部分高校開始嘗試自主招生。
所以說,1998年修訂版的《新華字典》在用“前途”這個詞語造句的時候,給出的例句真是經典: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同年,河南開始規劃龍子湖大學城,4年后,龍子湖校區開始有高校入駐,截至2011年,龍子湖校區共有13所高校,其中本科9所,高職4所。
就在河南打算進一步擴大用地建造更多高校時,Y視點名批評“過度消耗土地”的事情,發生了。
此后11年,除去河南大學分校選址龍子湖外,龍子湖大學城,再無高校新設。
直到2022年,河南迎來“史上最多考生”,高考人數突破120萬,這120萬考生里,75萬應屆考生,45萬復讀生。
而最終的結果,是9.3萬本科生滑檔,13.8萬專科生滑檔。
也就是說,有不少復讀生,第二次落榜。
捫心自問一句,真的是河南考生不努力嗎?
6
絕對的公平,是永遠不存在的,相對的公平,應該體面地給到每一個人手上。
教育公平,實際上是突破階層固化,給予底層人民和寒門學子一條上升渠道的最佳途徑。
今天諸多成功的社會體面人士,都是從小鎮做題家開始的,雷軍、俞敏洪、劉強東這些人都不例外。
尤其是醫學生和法學生,他們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刷題”汗水。
哪怕是不能全國統一卷,哪怕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哪怕是教育行業里的眾多問題無法頃刻間全部解決。
但是河南人自己做出的努力,他們自己爭取的高校建立,應當予以支持。
難不成,京城子弟打高爾夫就是合情合理,糧食大省農民子女想要讀書上大學,就成了“過度消耗土地”。
咱只顧著打高爾夫的球,不去讀高爾基的詩了?
這顯然有失公允。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祖國繁榮昌盛和百姓安居樂業。
那么,國家強盛的最終愿景又是為了什么呢?
易中天曾經在百家講壇上給出過答案:
如果說一個國家最后強盛了,他的國民是不幸福的,這種強盛我們要他干什么呢?所以,我們應該為了國民的幸福來強盛自己的國家,只有把國民當人的國家才值得強盛,才應該強盛,而且,只有這樣的國家才可能真正的強盛。
社會不公,階層差距,我們承認這些東西的客觀存在,但是普通人的努力和心血付出,也應該得到體面尊重和充分理解。
不能說明星入編就是贏家通吃的“大格局宣傳”,卻要去嘲諷一個小鎮做題家的心血付出。
也不能說,河南建高校擴充用地就是“過度消耗土地”,真要是細究消耗土地,先把高爾夫俱樂部全鏟平了再說。
“他就想要個公平,你給他不就完了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帝國大廈也不是一天轟然倒塌的。
文明其精神、強壯其體魄、自由其思想、獨立其人格、健全其三觀,把教育基石奠定好了,把下一代人教育好了,把接班人的身心健康照顧好了,國家才有未來,民族才有希望。
“我們終將老去死去,世界也終將交給他們。”
在我們離開之前,請幫助他們健康長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