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2年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中提到了幾個關于7月份失業率的數據。
25-59歲成年人失業率為4.3%。
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失業率為5.1%。
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
16-24歲城鎮青年人失業率為19.9%。
畢業季就業難已經成為常態,經過疫情一折騰,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數據難看似乎也很正常。
但難看不僅是失業率的數據,還有青年的未來。
經濟下行已經吹風了很多年,我們GDP的增速已經從21世紀頭十年平均兩位百分數的增速變成10年代一位數的增速,并且增速還是逐年下降的。
根據奧肯定律,GDP增速的下降和失業率的上升是伴隨關系。
經濟增長的速度變緩,意味著很多過去的常識將要發生變化。比如說年輕人的就業。
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時候,處處都是藍海,只要敢拼敢闖,大概率是能創出一番業績的。像房地產行業、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等,一直是暴利的代名詞,一夜暴富不是夢想。
在這些藍海領域,就業門檻也沒有這么高。即使專業不對口,依然會有大批學生選擇從事這幾個行業。比如我的好幾位同學,即使在大學學了四年的專業屬于天坑,難以就業,但畢業后又報了培訓班學習了幾個月,就能夠找份不錯的高薪工作。
經濟好的時候,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但終究難違經濟規律,資本的積累也是有周期的。經濟下行的時候,藍海也變成了紅海。這也就導致,就業變得困難。
有多困難呢?網上大學生們經常會搗鼓一個天坑專業排名,生物、化學、環境、材料過去是常霸榜首,現在越來越多專業也加入了這個排名,連過去十分火熱的土木工程專業都上榜了。去年一個網紅大猛子得以紅遍網絡,就跟這個專業有關,勸退了不少人。
不僅是傳統理工科的專業,文科類的專業更是艱難。根據一份某政法大學流出的表格截圖顯示,今年法學各專業的學生只有六分之一的學生找到了工作。即使除開因考研而暫時不就業的學生,這個數據也是十分驚人的。
專業天坑,就業困難,反映的就是經濟下行,對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減弱。但就業與經濟還不是簡單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共軛的。
要知道這群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消費主力。在一般情況下,年輕人畢業后找到工作就會結婚生子一條龍,這其中會產生大量的消費,對帶動房地產、嬰幼兒產品、高檔消費品等相關行業發展功不可沒。
現在,年輕人工作沒找到,最直接的影響的就是消費水平降低,拖延了后續消費的時間。
打個比方。有100個年輕人畢業后正常找到工作,后續結婚需要買100套房,100單位的整套家庭日用品,但因為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沒有工作,會取消或延遲購買房子和相關家庭日用品,那就會產生至少20套房子和20單位的日常消費品的過剩。
當出現產品過剩,企業利潤就會降低,就需要考慮優化成本。優化成本最優先考慮的肯定是減少可變資本,直白點就是降低購買勞動力的支出,要么降薪要么裁員。
這一輪操作下來其實又反過來影響到了就業。原先的失業人口沒能消除,又增加了新的失業人口,對就業前景更加絕望,尚在就業人員戰戰兢兢害怕失業,兩者相加,更不敢消費。
如此循環,終成危機。
那么就有了個新問題,危機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