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針對長江流域旱情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水利部11日發布旱情通報稱,長江流域旱情快速發展,水利部針對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6省市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當前,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7米至5.7米,均為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同時,部分地區小型水庫蓄水嚴重不足。
旱情通報稱,長江流域旱情快速發展,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967萬畝,有83萬人因旱供水受到影響。目前,長江流域大中型灌區水源可得到有效保障,部分灌區末端區域和“望天田”受旱較重;部分以小型水庫或山泉水、溪流水作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缺水,群眾供水受到一定影響,一些群眾需要拉水送水保障生活用水。
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要求,科學調度水利工程,落實各地抗旱預案和兜底措施,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飲水和農作物時令灌溉用水需求。
旱情通報稱,水利部密切關注長江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及時發布干旱預警信息;向相關省市水利部門發出通知,要求提早采取抗旱措施,減輕干旱影響和損失。同時,組織編制長江流域應急水量調度方案,針對重點旱區逐流域提出調度措施,并提前謀劃三峽、丹江口等51座主要水庫調度,為抗旱儲備水源。受旱省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力做好抗旱保飲水保灌溉工作。
【更多新聞】
長江航道全線水位與往年同期相比,平均偏低4.1米
受長江流域降雨量偏少和上游來水量銳減的影響,進入主汛期后長江水位持續退落,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8月9日,記者從長江航道局獲悉,長江航道全線水位與往年同期相比,平均偏低4.1米,特別是漢口出現1954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黃石、九江、蕪湖等地水位均達到歷史同期最低。面對長江高溫酷暑和歷史性特枯水位的嚴竣形勢,長江航道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長江航道安全暢通。
據悉,今年7月以來,長江中下游水位持續走低,進入8月水位快速陡降,長江干線流量僅占同期的5成(偏少約47%)。其中,長江航道中下游黃石水道水位5.74米,為2010年以來同期歷史最低水位。九江水道8月5日水位是自1986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比2001年歷史同期最低值還要低1.3米,并持續下退。蕪湖江心洲水道水位是37年(1986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8月8日3.32米比2001年歷史同期次低水位還要低0.55米。
面對汛期歷史性低水位的嚴竣形勢,長江航道部門積極主動作為,克服特殊水文年影響,戰高溫,冒酷暑,優服務,保暢通,加大航道探測和觀測力度,及時開展航道演變分析預測,強化現場航標調整。截至目前,長江航道未出現航道擱淺、礙航情況,切實保證了長江汛期枯水位下航道安全暢通。
根據長江航道局預測,未來一周, 長江流域大部地區降水偏少,高溫干旱仍將持續,長江中下游水位將繼續下降約0.5-1.0米,長江航道戰枯水保暢通形勢將更加嚴竣。
鄱陽湖最早進入枯水期
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8月6日2時,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2022年成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年份。
6月23日,鄱陽湖星子站出現年最高水位19.43米,較多年同期均值偏高2.81米;鄱陽湖出峰后,受持續高溫少雨和長江來水偏少共同影響,鄱陽湖水位快速下降,7月9日開始水位由偏高轉為偏低。自6月23日以來,鄱陽湖星子站水位44天內下降7.44米,日均退幅0.17米,日最大退幅0.31米(8月4日);8月6日2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年份,較原最早出現年份(2006年8月22日)提前16天,較1951-2002平均出現時間提前100天,較2003-2021平均出現時間提前69天。
洞庭湖出口城陵磯(七里山)站水位跌破25米
據湖南省水利廳,8月2日6時,洞庭湖出口城陵磯(七里山)站水位24.99米,跌破25.00米,低于8月2日歷年同期平均水位5.29米,且呈繼續下降趨勢。截至8月2日,洞庭湖水面面積已縮減為1000平方公里。洲灘過早裸露,部分河段斷流,其中藕池河西支自7月10日以來一直處于斷流狀態。
今年7月1日至8月2日,長江流域降水量116.5毫米,較30年同期均值偏少34%,導致宜昌站來水量487.61億立方米、長江“四口”分流入湖水量53.91億立方米,分別較歷年同期偏少38.2%、64.4%。與此同時,湘資沅澧“四水”入湖水量162.35億立方米,較歷年同期偏少34.9%。洞庭湖總計來水量216.26億立方米,較歷年同期偏少46.1%。
來源:新華社、中國水運報、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湖南省水利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