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上海那位臥床的98歲的被“上門接種”后病危的老人,還是走了。
7月中旬,老人的家屬在網絡上發聲,稱上海某地居委私自上門給兩位90多歲的老人打疫苗,其中一位老人98歲,臥床還耳背,另一位老人92歲,患有阿茨海默癥。98歲的老爺爺在接種第二天,并發癥發作,被送至醫院,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后家屬找到居委質詢,但居委卻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參考閱讀:98歲老人被“上門接種”后病危,誰之過?)
老人家屬發布的那個視頻中,其表示,兩位老人的自主思考能力已經很弱了,是無法確認自己可以打疫苗這件事的,而居委工作人員也沒能拿出老人簽的知情同意書。
這件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后,當地ZF在7月16日做出了回應。回應中稱這是“街道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高齡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群提供上門接種等便民服務”。文中還表示:“在家庭保姆的協助下,醫生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狀況,林某某老人思路清晰,當場提供了醫保卡等材料。隨后在征得同意后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后,兩位老人完成疫苗接種。”
7月24日,老人的家屬在微博表示,當地ZF的回應有不實內容。
首先,老人的保姆當時是這么說的:“我們老家60歲以上老人,可以不打了,他們倆都90多歲了可以不要打了,兩個老的又不出門。”——的確如此,兩位老人一個臥床一個阿茨海默癥,不出門,需要保姆照顧,如果從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出發,恐怕很多人也會認為沒什么必要吧。
其次,說醫生詢問了老人身體狀況,判斷沒禁忌癥。但家屬表示,98歲的老人有腸梗阻心臟裝了起搏器,還有帕金森等,這些都不算禁忌癥嗎?——98歲高齡,伴隨這么些基礎疾病,難道醫生不認為相應的可能的接種風險也會增加嗎?筆者看過一位中醫醫生從中醫角度做出的提醒:素有心臟病患者當慎重接種YM。因為素體心臟病患者往往少陰層次陽氣不足,而YM要發揮作用,依賴人體的正氣。
再有,兩位老人的長子就住附近,騎車3-5分鐘就可到,且老人身份證都在他那。他們卻不叫家屬,不知道是認為麻煩沒必要還是擔心家屬會選擇“自愿不接種”。據家屬表示,當地也有“70歲以上老人接種疫苗需家屬陪同”的規定,這個規定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
等等。
老人的家屬一直在和當地街道溝通,但一直沒得到積極的回應,最終老爺爺還是走了。
如果沒有“被上門接種”,老人可能還好好地活著。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98歲的老人離世,本是喜喪,家屬也并不會這么難受、痛苦、憤怒。
這一年多來,變相強制接種的事情出現了不少,為了提升接種率,基層工作人員想了各種辦法,在任務壓力下,可以看得出,他們很多人或許已經無法正確理性思考了。他們認為這是“好心”,是在辦好事,但好的依據是什么?該怎么判斷?已經搞不清了。
就說這件事情當中,兩位90多歲有諸多基礎疾病又無法出門的老人,他們不接種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大的風險?而接種又是否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那位保姆都做出了合理的判斷,為什么居委的人和社區醫務人員卻不能做出更有利于老人的判斷呢?
實際上,從國家公布的數據來看,現在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率及完成接種率已經很高了,這也就表明,現在還沒有接種的老人已經比較少了,越往后,越要更加慎重,因為現在還沒有接種的老人,大多都是有禁忌癥的,有基礎疾病的。
真的不能天然地認為,對所有人,接種疫苗都是好的,都是有利的,不能追求“100%接種”,這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
疫苗不是唯一防疫手段,更何況新冠病毒變異這么快,現有疫苗已被證實防感染效力大大下降,不能阻斷傳播,而且我國還有中醫藥防疫,那么就不應該“盲目”地追求接種率,給基層工作人員太大壓力,從而做出不科學不合理的行為。
總之,這件事應該引起更大的重視,并希望能得到妥善的解決,且以此為鑒:在推行老年人疫苗接種問題上,要更加慎重,要切實地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原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