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理財”:資本伸向老百姓口袋的又一只魔爪
望長城內外
據媒體報道,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人和機構涌入財商課程領域掘金,帶來了微淼商學院、啟牛學堂、長投學堂、快財學堂等理財教育平臺的瘋狂生長,同時也產生了諸多亂象。消費者往往是學費先虧,理財再虧。
我在網上看了理財教育平臺的一些廣告,什么“今天你學習了嗎?”“工資不夠,還不趕緊學理財?”“月收入三四千也能參加理財”“要想富,學理財”“學會理財,你才有可能發(fā)財致富!”……
諸如此類的廣告在各種媒體上層出不窮,吸引人眼球的廣告詞讓許多渴望脫貧致富的人看得心里癢癢。
難道真得像那些廣告所說的“月收入三四千也能參加理財”“學會理財就能發(fā)財致富”嗎?
我一看,就知道這是騙人的鬼話!
什么叫“理財”?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理財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的保值、增值。
但如今,理財卻被一些人說成是由窮變富的手段,說什么“窮人參加理財也能成為富人”。這完全是騙人的鬼話!
一般的老百姓沒有多少錢,投資辦企業(yè)幾乎沒有可能,參加所謂的“理財”,也只能是購買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參加炒股,或者參加企業(yè)面向社會的集資,等等。然而這些年太多的事例說明:參加炒股的絕大多數都是虧本,即使有發(fā)財致富的也是鳳毛麟角;參加集資的大多數上當受騙,甚至血本無歸。雖說購買合法的理財產品特別是國有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還比較靠譜,但要想指望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發(fā)財也是連門都沒有。
目前,金融機構大多數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只有4%左右,雖然比儲蓄的利息要高一些,但也根本無法發(fā)財。下面,我們來算一筆賬:
假定某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為4%,你購買1萬元的該理財產品,一年利息只有400元。如果你每月收入1萬元,一年的收入就是12萬元。如果你一年不吃不喝,把這12萬元都拿出來購買理財產品,一年的利息最多也只有4800元。如果你把一年的12萬元都拿出來購買理財產品,10年后連本帶息也不過17萬元。17萬元能讓你成為富人嗎?
再假定某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為4%,你每個月購買2000元的該理財產品,連續(xù)購買10年,10年后連本帶息也不過28萬元。28萬元能讓你成為富人嗎?
有人對我國2001年-2020年以食品為主的商品價格情況進行過分析統(tǒng)計,結論是:這20年的總通貨膨脹率為207.87%,復合年化通貨膨脹率為5.78%。就是說對于居民以食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來說,在2020年12月31日,307.87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大致相當于2001年1月1日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
由此可見,一個人一年不吃不喝,把全年收入的12萬元都拿出來購買理財產品,10年后連本帶息得到的17萬元,其實際購買力還不如10年前的12萬元;一個人每個月購買2000元的理財產品,連續(xù)購買10年,10年后連本帶息共計28萬元,但其實際購買力也不如10年來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所花的成本24萬元。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我不能購買年化利率高(比如10%、20%)的理財產品嗎。在此,要告訴有這個想法的人:投資的回報率與風險是成正比的,回報率越高,風險也越大。目前,國家對儲蓄機構保護儲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支付有相應的規(guī)定,但明確規(guī)定對“銀行理財、普通債券、信托不得保本保息,不得剛性兌付,投資者自負盈虧。”所以,一旦你購買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就要有自己承擔。因此,沒有幾百萬幾千萬財產的人,是不應該參加風險大的投資的。否則,一旦虧損,就有可能傾家蕩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窮人參加理財也能成為富人”完全是騙人的鬼話!收入不高的普通老百姓絕不可受騙上當。
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利欲熏心的資本,早就盯住了普通老百姓口袋里的那點錢,千方百計想割大家的“韭菜”。這些年,一些機構大戶在股市興風作浪,通過一個個騙局進行非法集資,不知道掏空了多少老百姓的口袋。近年來,又有越來越多的人和機構涌入財商課程領域掘金,騙老百姓去學習理財知識,他們一方面從受騙者那里獲取了不菲的“學費”,另一方面,又有意無意地為利欲熏心的資本培養(yǎng)了一批“韭菜”。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一定要提高警惕,認清他們的險惡用心,絕不可受騙上當,讓他們的陰謀得逞!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