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偉大號召,全國上下,群情振奮,意氣奮發,正在向現代化強國邁進!
“共同富裕”要有物質基礎,要有制度保證。這個物質基礎就是財富公有,這個制度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的:“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的經濟基礎,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性質、人民的福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
那末,我們現在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情況如何?現狀是否是“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又占比多少?對此好像并沒有一個權威的公開說明。查有關資料,也是莫衷一是,一本糊涂賬。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全國總資產中,公有制資產比重自1985年以來不斷下降。2005年,公有制資產比重只占到全國總資產的48.8%,與非公有制資產比重之比約49∶51。而《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07期說:在中國經濟領域中,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越來越低,而非公有制經濟則表現出強有力的發展態勢。在第二、三產中,2001-2004年,公有制資本的比重平均每年減少3.23個百分點,共減少了9.7個百分點。公私經濟實收資本比重之比也由2001年的65.7∶34.3下降為2004年的56∶44。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成果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三次產業經營性總資產約為487.53萬億元(含個體工商戶資產),其中公有制經濟的經營性資產規模是258.39萬億元,占53%。而另一家智庫報告說:如果從2005年民營經濟的GDP所占的65%中,扣除集體經濟所占的部分(估計約為8%),加上國有控股企業中的私資部分(估計至少為4%),則非公有制經濟GDP中所占比重為61%(65%-8%+4%)。相應地,公有制經濟GDP所占比重為39%。按照上述的私營經濟每年增長2個百分點測算,2006年全國GDP中,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比重分別為37%與63%。目前,私有制經濟比重還在繼續上升,向電力、鐵路、郵電、航空乃至國防工業等重要部門擴展。
這些數據還是十多年前的。所說明的情況是,無論是從資產占比,還是GDP的比重,非公經濟已大有超越“公有制為主體”之勢。時間又過去了一二十年,現在的情況又如何呢?比如事關民生的醫院,有項統計說,民營醫院已占比64%;在移動支付方面,民營更是占絕對優勢;等等。對此,應該有一個權威機構站出來向人民公開說明情況了。
現在,對堅持這個基本經濟制度還有不少認識誤區。有些人認為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利于發展市場經濟”,說什么“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就是限制非公經濟,打擊民營經濟”;甚至有人公開提出,“別再分什么公有制、私有制經濟了,中國的企業都是公有制”。因此,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固本保根。這個“本”,就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個“根”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須知,基礎不牢,江山難保;基礎一動,地動山搖。只有從根本上保證這個經濟基礎堅如磐石,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才能永不變色,我們才能滿懷信心地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又到兩會召開之際,可否在今年兩會上公布我國所有制的占比情況?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