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新冠疫情 何時結束難料
--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三
望遠鏡:2021.1.16
新冠疫情的未來變化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包括:病毒的變異時間地域和方向、各國政府的政策取向、世界人口的流量流向、嚴格的防控措施堅持時間,以及疫苗防治效果等等不確定因素。因此,至少在目前尚難預判未來的疫情走勢,更難預測疫情何時結束了。
一、新冠病毒變異時間、地域和方向不確定,包括:
一是變異快,且變異速率不確定:高等生物通過突變、遺傳、自然選擇,進化出新物種常以“百萬年”計,而新冠病毒變異出新種卻以“月”計。全球的新冠, 即使從2019年7月美國德特里克堡病毒實驗室的泄漏事故起算,到今年1月僅19個月,就從1種原始毒株變異成9個變種。包括: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等4個傳播較快的“需要關注”的變種,和埃塔等傳播較慢“需要留意”的5個變種。平均2個多月出現1個新變種。上月(11月9日)又在南非發現了屬于“需要關注”的,命名為奧密克戎的第10個新變種。此外還有一些不夠上述2個級別的變種。變種出現的間隔時間,有的1個月出現兩個,如去年12月發現埃塔和拉姆達兩個變種。有的間隔10個月,如繆毒株和奧密克戎的發現,分別于今年1月和11月。今年8月研究發現:德爾塔“已在印度和以色列等國產生了至少12種突變體”。英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稱,新冠病毒幾乎一周變異一次,變異速度比此前估計高50%以上。注1
二是變種出現的地域不確定:新發現變種的國家,包括亞洲的印度、歐洲的英國、北美洲的美國、南美洲的巴西。而非洲的南非竟然新發現貝塔和奧密克戎兩個變種;
三是變種的傳染性和毒力的變異方向捉摸不定:有的傳染性變強,有的更易逃避免疫,也就是更不怕疫苗。其中去年10月在印度發現的德爾塔變種,變得既增強了傳染性,又易逃避免疫,即所謂“雙突變”。 最近發現的奧密克戎,有的專家認為“猛于德爾塔”,因為其刺突蛋白(又稱S蛋白)的突變達32處,為德爾塔毒株在該處突變數的2倍。而刺突蛋白是幫助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衣殼蛋白,也是人體免疫細胞據以識別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所以更易傳染,且更易避開疫苗;注2 但有的專家認為奧密克戎將開啟“流感化”傳播,新冠疫情或迎來“拐點”。雖然流感季節在全球每年可引發3~5百萬人住院,并導致29~65萬人死亡,但畢竟只是季節性傳染病,從而使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注3 總的看來,突變可能增加傳染性,提升毒力。也可能更具傳染性,但毒性更小,感染者將出現類似“普通感冒”的癥狀”。注4 但誰能左右病毒的突變方向呢?
可見新冠病毒突變具有時間間隔、出現地域和突變方向的不確定性;
二、各國政府政策取向的變化不確定。
世界2百多個中央政府,誰也不受誰的政策約束。如中國政府,早在去年1月23日,全國只有830例確診時,就決定武漢封城。此后雖于2月分新增確診數達6.79萬人,但由于中央政府調動全國人力物力,馳援武漢與湖北,至4月分新增確診數已降至0.18萬人。5月起全面復工,轉入經常性的防控,直至目前都未松懈。注5
而美國,去年2月新增確診只增加了69人,僅為同期中國1.6%時,美國政府不積極抗疫,反而全力指責中國,縱容民眾集聚,失去了早期防控和最佳機會。僅用了1個月時間,3月分新增確診就升至16.5萬人,達到中國2月分的2.4倍,躍居世是第1。此后一路攀升,到去年底確診數升至2045萬人,高達全球的1/4。年底前幾個月,總統更是將此疫貶低為大號流感,故意不戴口罩召開大型集會,只為大選獲勝。新總統上臺后10個月的新增確診和死亡數都超過上年。美國政府最近還默許生產疫苗的輝瑞公司,利用出口剝奪拔術欠差的國家的主權。如對阿根廷、巴西等國在疫苗購買合同的附加條款中,用銀行儲備、軍事基地和大使館建筑等國家主權抵押。且不允許這些國家再買或接受他國捐贈的疫苗。就是說:“我漲價,你必須還錢”。你還不起錢或購買他國疫苗,都要把你國主權資產給我公司(實際上是美國政府)注6 ??梢娒绹呀洶压残l生技術,轉化成剝奪他國主權的政治工具!疫情越嚴重,越能實現本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目的。難怪美國的政府首腦,對本國新冠死了80萬多人,達二戰死亡人數2倍的慘痛事實無動于衷了。英、法等國的政策取向,都是為本國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不可能為公共健康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但帶毒者可以跨越國界,怎能控制世界疫情發展呢?
三、全球人的流量流向不確定。
新冠肺炎已擴散至全球214個國家,且各國疫情差異很大。只要有人在國際流動,病毒就難免擴散。如中國今年境外輸入的患者數已超過本土患者新增數。誰知道200多個國家間人口流量、流向及未來走勢呢?即使在一國范圍內,因為病毒潛伏期多達14天,誰能保證帶毒者不被漏報?其行蹤、密接者不被漏查漏封呢?何況還有一人可傳染多人的“毒王”存在,誰能保證他(或她)在第一時間現身呢?
四、嚴格的防控措施堅持時間多久不確定。
有些國家在疫情早期防控和治療效果很好,但時間長了不能堅持,以至使發病率猛增。如古巴至去年末每10萬人口累計發病105人,僅為全球平均的7.9%。但至今年10月末發病率已升至8399人/10萬人口,高達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又如印支半島三國--越南、柬甫塞、老撾,去年末發病率只有1.6人/10萬人口,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0.12%。但今年10月末發病率已升至887.2人,增加到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28%。其中曾經是防治水平一流的老撾,去年末累計確診僅41人,死亡為0。但至今年10月末累計確診增至39586人,死亡62人。這種情況今后還會在其它國家出現。
五.疫苗效果不確定。
主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認為達到80%以上的接種率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但世界疫情發展的數據并不支持這種理念:
一是全球接種率已過100%,但每天新增發病人數仍達54萬多人:今年8月5日至12月8日,全球接種新冠疫苗總量從43.6億劑增至82.3億劑。平均接種率從56.5%升至107%。已超過“群體免疫”的要求。日均接種3142萬劑,按理新增發病人數應顯著降低,但10月30日至12月4日平均每天仍增加54.5萬例;注7
二是接種率高的國家新增發病率,反而比接種率低的國家高(說明:疫苗有效期6個月,可以跨數月進行接種率與發病率對比):至8月5日,最發達的美、英、法、德、意、西班牙、加拿大7國,6.92億人口平均接種率112.7%;不發達的非洲埃及、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突尼斯、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南非7國,5.53億人口平均接種率只有10.6%。但今年前10個月比年初新增發病人數:高接種7國達6780人/10萬人口,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68倍。而低接種率7國僅為582人/10萬人口,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只及高接種7國的8.6%;至12月8日,收入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接種疫苗的速度比收入最低的國家和地區快10倍以上(據彭博社12月9日報道),但今年10個月低收入12國新增發病率僅為339人/10萬人口,只及高收入47國的6.3%。注8
三是有的媒體編造疫苗效果,誤導公眾,為制造商做廣告。我們知道:某時段新增死亡人數,可以分解為“確診數增量”與“患者死亡率增量”之乘積,從而推測出防控及治療階段分別對死亡人數變化的影響。如果疫苗的預防效果理想,達到一定的接種率,必然會減少防控階段因“減少新增確診數”而少死的患者。彭博社12月9日發表濠江客文章說:“在人類社會接種了80億劑疫苗之后(指12月8日),僅在歐洲,他們就在6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拯救了大約50萬人的生命。”注9
但事實是:今年8月5日,歐洲疫苗接種率已達88.93%,為世界各洲第一,超過80%接種率的所謂“群體免疫”水平。在同等醫療技術水平下,本應比前期減少死亡人數。但卻相反,歐洲40國家“今年頭10個月”比“上年后10個月”多死了(不是少死!)73.7萬人,為年初累計死亡人數的1.36倍。其中屬于防控階段的因“發病人數增加”而多死了92.52萬人,而不是少死50萬人;因降低“患者死亡率”少死了18.8萬人, 注10 主要是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所致,也不是疫苗的作用??梢娝^“歐洲接種疫苗拯救50萬人的生命”,其實是為美國輝瑞等公司做的廣告詞,但公眾可能信以為真。
四是 個案證實“打了疫苗仍然感染”。今年7月23日,南京祿口機場疫情感染者37例中,有36例已接種過度苗,只有1例因不滿18歲而未接種;6月12日英國臨床數據中,126個因感染住院患者中,41人接種過1針疫苗,占住院患者32.5%。3人接種2針,占住院患者2.4%。 注11
接種新冠疫苗后為什么防疫效果很不理想呢?牛津大學頂尖科學家Raymond Dwek教授解釋:注12 因為新冠病毒的“高度糖基化現象”。糖基化就是蛋白質或脂質在酶的作用下被鏈接上糖鏈的過程。糖基化位點可以幫助病毒騙過人體的免疫系統檢測,因而成功地存活。艾滋病毒有20~30個糖基化位點,至今未開發出疫苗。而新冠病毒至少有66個糖基化位點。
綜上所述可見:既然決定新冠疫情發展的病毒變異方向、各國政府政策取向、全球人的流量流向、嚴格的防控措施堅持時間及疫苗效果等多種因素尚不確定,那么預測疫情何時結束為時尚早。
聯系筆者發布的“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一、之二可見:注13 各國疫情嚴重程度,既不取決于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也不取決于疫苗接種率高低,主要取決于各國防控措施嚴格程度、開始時間的早遲和堅持時間的長短。為此建議:
1、建議各國學習中國的防控經驗,尤其要嚴格控制國門、嚴格管好旅游景點等人員集聚的場所;
2、吸取中醫及本國成熟的民間醫療理念和經驗。包括中草藥、針灸、穴位注射、氣功、太極拳等。探索用不同的“大鍋中草藥湯”預防不同國家、不同變種的新冠疫情。對不同人群可調正方劑構成及劑量,以取代效果較差的疫苗。既可加提高人體的非特異免疫力,使大多數人從病毒的陰影下解脫出來,正常工作生活。也可作輕癥治療。還可在不同國家就地取材,降低防治成本。乃至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及后遣癥;
3、世界各國通力協作,繼續追查此輪新冠源頭。如系人為,應受國際法庭追責。各國所有研究病源微生物的實驗室,均應向世衛組織報備,并接受其檢查監督。發現問題立即關閉、處理、追責。如系自然源頭,應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
4、緩行工業化國家的“用可控自然能代替人類勞動和生命元素的自然循環”的生產模式。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量,限制轉基因作物播種。既可延長化石能源使用年限,延緩全球變暖,也可減緩環境壓力。因為水體、土壤、空氣污染,必導致動物血液、體液、植物汁液,乃至細胞質內成分改變,從而改變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環境,促使它們加速變異。即使本次疫情結束,只要不放棄并發展這種模式,還會有新的甚至更厲害的病毒、病菌!同時,如果一味追逐用更多的可控自然能取代人類勞動,甚至用機器人代替人體,那么富人們就會騰出更多時間去旅游,去人群集聚的場所玩樂,則更利于“人傳人”的病毒傳播。注14
5、不要刻意追求“城市化”。城市化是工業化帶來的副產品??桃庾非螅^早將人口集中到城市,就會加速“人傳人”病毒、病菌的傳播,如南美洲那樣。注15
注釋:
1.中國藍新聞2021-09-06央視新聞客戶端“新冠病毒又現新變種!繆毒株已傳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2. 2021-11-26澎湃新聞記者“猛于德爾塔”?世衛組織緊急討論非洲出現的新型新冠變異株;中國新聞周刊 牛荷 2021-11-29 “最厲害變種,來勢洶洶”。
3. 新浪財經21-12-06.“新冠疫情或迎來“拐點”:奧密克戎帶有“感冒病毒”基因,將開啟“流感化”傳播?”
4.見注1。
5.本文新冠數據均源自搜狗瀏覽器動態疫情報告。
6. 烏有之鄉網2021.11.14 “吃人”的疫苗。
7.《全球疫情發展報告》@ph手記總第377期:疫苗專題08-09;彭博社12月8日濠江客“新冠疫苗接種一周年:全球注射疫苗超過82.3億針,拯救了多少生命?”
8.見紅歌會網11.26.“望遠鏡:新冠肺炎的防治效果似乎與經濟發展水平倒掛”圖2。
9.彭博社12/09發表濠江客新冠疫苗接種一周年:全球注射疫苗超過82.3億針,拯救了多少生命?
10.用因素分析法將今年10個月歐洲新增死亡人數73.72萬人,分解成“累計確診數”和“患者死亡率” 兩個變動因素:2021年10月末比2020年底,歐洲防控階段“累計多死新冠人數”=(2021年10月末累計確診人數6421.1萬人-2020年末累計確診人數2377.1萬人)*上年末患者死亡率2.29%=92.52萬人(多死);治療階段少死人數=10月末累計確診人數6421.1萬人*(今年10月末患者死亡率1.995%-去年末患者死亡率2.288%)=-18.8萬人(少死)。
11.界面新聞2021-07-23實習記者|郭晨雪“南京新增病例已接種疫苗仍被感染?專家:疫苗依舊有效,癥狀都不嚴重”。
12. 2021-03-28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什么新冠病毒疫苗極難成功?牛津大學頂尖科學家這樣解釋”。
13.見紅歌會網“網友雜談”2021-11-24“只要國外新冠疫情仍在發展,中國疫情很難徹底清零--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一”和2021.11.26.“望遠鏡:新冠肺炎的防治效果似乎與經濟發展水平倒掛--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二”。
14.見作者的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二。
15.見作者的對近20個月世界疫情走勢分析結果之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